蔣建科
臺上演員真情投入,臺下學生掌聲雷動。前不久中國科協、教育部等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在西安舉行,《錢學森》、《大地之光》、《茅以升》、《王選之歌》、《哥德巴赫猜想》等9臺由大學生排演的話劇、音樂劇,在當地6所高校連續(xù)演出27場,場場爆滿。演出過程中,許多大學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演出結束后,許多觀眾還沉浸在劇情中,久久不肯離去。
是什么觸動了大學生們的心靈?是舞臺劇所呈現的科學大師們鮮活生動的人生故事: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的懷抱施展才華;郭永懷在飛機失事起火的一剎那,與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軀保護科學實驗數據……
這9個舞臺劇之所以取得成功,歸根結底是號準了當今大學生的脈搏。對于90后大學生來說,傳統說教式教育的效果已經大不如前,我國科協經過實地調研,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以師生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方式,以話劇、音樂劇的形式,挖掘科學大師們成功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展示科學大師們的光輝業(yè)績和崇高形象?!斑@些舞臺劇從平常生活談起,沒有唱高調,從細節(jié)上感動人”,“比起通常的事跡報告會、電影、發(fā)放閱讀書籍等教育形式,這種方式更加深入學生的心靈”……正如大學生所評論的那樣,這些舞臺劇以藝術的手法,把已故大師們“追求真理、愛國奉獻、不畏艱險、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演“活”了,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大師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受到了終生難忘的心靈洗禮。
大學需要大樓,更需要大師;科學事業(yè)不僅需要先進的儀器設備,更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激勵。錢學森、郭永懷、王選等老一輩科學家們,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之中,不僅為祖國的科學大廈打下堅實地基,更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中樹立了一座座仰之彌高的豐碑,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令人遺憾的是,對現在的許多大學生來說,這些寶貴的精神傳統正變得陌生、遙遠??茖W前輩留下的精神遺產,是科技事業(yè)再創(chuàng)輝煌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如果沒有了良好科學傳統的薪火相傳,再多的科研經費、再先進的儀器設備、再龐大的科研隊伍,恐怕都要大打折扣。
如何讓大師們的科學精神重放光芒,讓高貴的精神遺產薪火相傳?以師生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澆水要澆在根上,育人要說到心上,只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法,采取當代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科學精神的種子就會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