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貽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他提出的“社會利益”這個詞,讓我們能更好地用“社會責任感”這個詞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它的原意是指一個人愿意真心關(guān)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貢獻。
一個小故事告訴你什么是“社會責任感”
老大和老二兩個兄弟共同擁有一個農(nóng)場,貧瘠的土質(zhì)和干旱讓兩兄弟生活過得非常艱難,但他們一直都平分收成。老大有一個妻子和五個孩子,老二是單身漢。一天晚上,老大忽然睡不著覺,他覺得他們這樣的分配是不公平的,他輾轉(zhuǎn)反側(cè)了一夜。他想:“老二沒成家也沒有孩子,到老了都沒人照顧,他覺得弟弟應該分的更多些。于是,哥哥想出來一個辦法,他提出給弟弟三分之二的收成,那樣對他才更公平些?!痹谕惶焱砩希隙矡o法安心入睡,因為他認為哥哥已經(jīng)成家并且有了孩子,均分收成對哥哥是不公平的。他覺得:“哥哥們對農(nóng)場付出的勞動也比自己多,哥哥應該得到比我多一半,明天我要跟他提出給他三分之二的收成?!钡诙?,這兩兄弟見面后說出了他們各自認為更公平的打算。這個小故事十分貼切地告訴我們什么是社會責任感。
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年輕人不能理解社會責任感這個概念,學知識又有什么用途呢?
正面管教提出“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想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如果我們替孩子做太多事情,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fā)展出對自己能力的認可機會,他們反而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這樣的待遇。如果他們不能如愿以償,就會認為不公平。
當尋求幫助遭到拒絕的時候,心里所產(chǎn)生的落差感會很強烈,他們就會覺得不可思議,或者想以某種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尋求報復。當他們尋求報復時,其實對自己的傷害和對別人的傷害是一樣的,甚至超過對他人的傷害。
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老師和家長太過忙碌,沒有時間幫助孩子如何培養(yǎng)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生活技能,卻常常為孩子的不守規(guī)矩而感到氣惱。太多的大人只是“責備”孩子,而不是反思他們職責的缺失。請爸爸媽媽回憶下,你們?yōu)楹⒆幼隽硕嗌偈虑?,僅僅為了圖省事,而不是為了幫助孩子通過自己動手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老師們,你在班級里做的多少事情是可以由孩子們自己來決定的?
正面管教提出的促進社會責任感,可以幫助成人和孩子走出這個惡性循環(huán)。父母和老師常常不知道,他們?yōu)楹⒆幼龅暮芏嗍虑槭呛⒆幼约罕緛砟茏龅降?。他們沒有花時間教孩子學習如何對家庭和班級做出貢獻。分擔任務會增強孩子們的歸屬感、教給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并且讓孩子體驗到社會責任感。
當孩子們進入到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時,他們非常想找到自己的歸屬感,獲得這種歸屬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為家庭或群體中的其他人的幸福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孩子也是社會人,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yōu)榛A的。但是孩子們又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肯定。當大人們能夠幫助孩子關(guān)心并參與他們的活動時,每個人都將從中收益。
在家里或幼兒園中,鼓勵社會責任感的一種極好方式,就是分擔家務或參與家人一起做事情。家長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務當作教給他們社會責任感的機會。
孩子也有社會責任感
案例1:在外婆來訪的時候,5歲的琪琪都提醒外婆滴眼藥水。當外婆回家后,琪琪每天晚上都想給外婆打電話,以便繼續(xù)提醒外婆。
案例2:媽媽給亮亮準備漢堡時,3歲的亮亮在一旁高興地打開包裝吃奶酪片,并將其放在面包上。想象一下當家人說由于亮亮的努力,他們的漢堡有多么好吃時,亮亮會感到多么的高興。
這倆個例子都表明社會責任感的問題,這也是正面管教提出的“社會責任感”起到的作用。這是能給他人帶來好處的、有意義的參與。我們家長和老師可以設計出很多這樣的事情讓孩子來做,不僅教給了他們技能和合作精神,還為他們提供機會練習與他人如何融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