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煦卓
摘 要:漢賦作品中蘊含了大漢帝國的統(tǒng)一、強大、文明和昌盛。本文從漢賦作品中的服飾形象著眼,論述了漢賦在中國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文辭華麗、鋪陳的藝術特色,以及用服飾形象描寫倡導人們品德高尚,用服飾形象描寫倡導社會節(jié)儉之風,用服飾比喻宮殿、樹木的描寫來諷諫奢侈等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漢賦;服飾形象;品德;節(jié)儉
漢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是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在中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新的文體。漢賦把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巨大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漢賦對當時國土的遼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筑的華美壯麗,以及漢代文治武功的隆盛,進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歌頌,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十分關注,漢賦作家們著意描繪的漢代現(xiàn)實生活,并不是單純的客觀描繪,而是浸透著作者的美學思想,表現(xiàn)著大漢帝國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積極樂觀的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漢賦作品中運用刻意描寫,著意夸張,豐富多彩的浪漫主義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對各個階層人物的服飾作了細致的描述。漢賦中服飾形象的描述反映著漢代的服裝特點,具體的服飾制度、當時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一、 漢賦中的服飾形象描寫倡導人們品德高尚
漢文化尤其是漢初文化與楚文化有深厚的關聯(lián),漢代文人的命運與屈原有著某種相似之處,所以漢人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屈原情結,漢賦作家們崇尚屈原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理想,在漢賦中有很多用服飾描寫來比喻人品德行的作品,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漢賦作家們對屈原高尚品行的歌頌和崇尚,另一方面表達出漢賦作家們希望自己具備這樣的品格,也借此希望帝王能夠推行“德政”,任人唯賢。例如,東漢馮衍的《顯志賦》中描寫:“披綺季之麗服兮,揚屈原之靈芬。高吾冠之岌(jí)岌兮,長吾佩之洋洋?!蔽闹兄馐?,我身上披著漢代隱士綺里季的華麗衣服,宣揚彰顯偉大辭人屈原的高尚品德。將帽子加得高高的像山一樣,使身上的飾物長長的十分美麗。這些描寫是從《楚辭》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衍化而來,表現(xiàn)了作者堅持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宣揚屈原的美德,孤芳自賞,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張衡的《思玄賦》也是模仿屈原的《離騷》而作,賦中描寫:“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與瓊枝。纗(xī)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離。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既姱(kuā)麗而鮮雙兮,非是時之攸珍?!蔽闹型ㄟ^對人物服飾的描寫,如身上佩戴的玉佩,夜光寶珠和玉樹的枝條;系上香飄萬里的秋天花朵,還點綴著江離這種香草。使得衣服華貴美麗而且香氣濃郁,比喻這些如同自己的誠信一樣長長久久不會停歇消失?!耙u溫恭之黻衣兮,披禮義之繡裳。辮貞亮以為鞶兮,雜伎藝以為珩。昭彩藻與琱琭兮,璜聲遠而彌長。”這一段作者想象自己身上穿著溫良恭儉讓的禮服,披著繡有五彩花紋的禮義的衣裳。編織忠貞誠信作為束衣服的帶子,聚集技能才智作為玉佩。藻飾彩繩和鏤刻的花紋光彩照人,環(huán)佩碰撞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悠長。用溫良恭謹、禮義、忠貞誠信和才能做服飾,來裝飾自己,修煉自己,抒發(fā)了作者對先哲的仰慕之情,表達了他追求高雅圣潔的品行的愿望。趙壹的《刺世嫉邪賦》中描寫:“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弊髡咭灾S刺的口吻描寫了東漢末年的統(tǒng)治黑暗腐敗,有才能的賢士進身無階,不能施展抱負,文中描述胸懷高尚美德的人穿著粗麻布的衣服,象征賢良、美德的蘭花和蕙草反成了喂牲口的草料,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態(tài)度鮮明,感情激烈。
漢賦作者們不僅在描寫男子服裝中表達對高尚品德的崇尚,在對女子服飾的描繪中同樣也有這樣的內容。東漢末年繁欽在《弭愁賦》中描寫有閑淑女:“襲游閑之妓服,褥阿縠之桂裳;紉畹蘭于纓佩,動晻(ǎn)曖以遺芳?!蔽闹袑懪哟┲羞b、優(yōu)游的歌舞女子的衣服,坐在薄軟的細紗制成的坐墊上,把桂花編織起來披在身上,把花圃里的蘭花貫穿聯(lián)綴在系香囊的彩色帶子上,一舉一動身上就散發(fā)出濃郁的香氣。這句描寫也顯然受到屈原作品風格的影響。漢代,人們注重提高自己的德行。漢賦作者們模仿的屈原作品來表達對其高尚品德的崇敬,表達對“德”的重視。
二、漢賦中通過對服飾形象的描寫倡導社會節(jié)儉之風
(一)對人物服飾的描寫倡導節(jié)儉之風
中國歷代的各種文學作品都很關注當時的社會問題,漢賦作品也不例外,特別是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漢賦創(chuàng)作,除了歌頌大漢帝國的統(tǒng)一強大和繁榮昌盛,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也十分關注,比如諷諫帝王過分的驕奢淫逸,統(tǒng)治階級壓制人才等方面的問題,漢賦作家時時注視著,并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創(chuàng)作,通過文學作品對這些社會現(xiàn)象進行諷諫。首先是提倡節(jié)儉,反對帝王的奢侈浪費,其中對服飾形象的描述是漢賦作者論述節(jié)儉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揚雄在他的作品《長楊賦》中描寫:“躬服節(jié)儉,綈(tí)衣不敝,革鞜(tà)不穿,大夏不居,木器無文。於是后宮賤瑇(dài)瑁而疏珠璣,卻翡翠之飾,除彫瑑之巧,惡麗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蔽闹袛⑹鰸h文帝身體力行地推行節(jié)儉,身穿質地粗厚的衣服,不穿華貴的衣裳,不穿皮革制成的鞋子,不居住在高樓大廈里,使用的木器沒有雕飾花紋。后宮嬪妃都輕賤疏遠玳瑁珠寶制成的裝飾物,不帶翡翠的飾品,擯除雕刻精美的器物,厭棄華美奢侈,不吃精美的食物。文中通過這些對服飾描繪,歌頌了正是因為漢文帝恭儉守成,使節(jié)儉之行,蔚為風氣,延續(xù)到漢景帝仍然保持節(jié)儉的作風,才能出現(xiàn)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西漢從此才能強大起來。作者在文中頌古鑒今,對后世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同樣題材的作品在東漢的漢賦作品中也有描寫,班固的名篇《東都賦》中有這樣一段:“女修織紝(rén),男務耕耘,器用陶匏(páo),服尚素玄。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捐金于山,沉珠于淵?!蔽闹忻枋雠蛹徔?,男子耕種,使用粗劣器皿,崇尚穿著樸素服裝。不穿精美衣服,鄙棄華麗飾品,拋金銀于大山,棄珠玉于深淵。頌揚東漢開國之君光武帝和守成之帝漢明帝的仁德禮儀,重視農桑,提倡節(jié)儉,從而形成了民風純樸的良好風尚。
(二)用對服飾形象的描寫來比喻宮殿、樹木從而諷諫奢侈風氣
宮殿臺榭是中國古代帝王所追求的又一種物質和感官享受,最初用于居住或是宗教祭祀,進入奴隸社會后,君主可以集中大量的奴隸建造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宮殿臺榭,因而成為君主享樂的奢侈品。《尚書·泰誓》中記載商王紂“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紂作酒池、肉林、鹿臺、糟邱”,就是君王奢侈享樂的明證。修建宮殿臺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導致民眾的怨恨和暴亂,最終導致政權的崩潰。鑒于此,歷史上有很多有識之士都反對君主大興土木,極盡目觀之美。
漢初經(jīng)濟凋敝,帝王尚能克制大力興建華麗宮殿臺榭的欲望。高祖初期居住在略加修繕的長樂宮,后來在蕭何的勸說下才修建了著名的未央宮。高后、惠帝和文、景之時,仍舊延續(xù)高祖時期的節(jié)儉之風,尤其是文、景二帝,一直是漢儒崇敬的自我約束、躬行節(jié)儉的楷模。但到了武帝時期,漢朝經(jīng)濟實力雄厚,節(jié)儉之風隨之消失。武帝開辟上林苑,在秦宮的基礎上大建離宮別館,使長安周圍的宮館達到三十六處之多。
漢代帝王熱衷于宮殿臺榭之樂,也為賦家提供了描繪的對象,宮殿臺榭成為漢賦的一個大題材。漢賦對宮殿臺榭的描寫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寫其高,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描寫:“夷嵕(zǒng)筑堂,累臺增成,巖突洞房。俯沓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奔星更于閨闥(tà),宛虹拖于楯(dùn)軒?!睋P雄的《甘泉宮賦》中更是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宮殿臺榭的巍峨高峻。二是寫其多,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秲啥假x》中描寫未央宮:“徇以離宮別寢,承以崇臺間館,煥若列星,紫宮是環(huán)。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區(qū)宇若茲,不可殫論?!髮m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歡、增城,安處、常寧,茝若、椒風,披香、發(fā)越,蘭林、蕙草,鴛鴦、飛翔之列?!?/p>
除了描寫宮殿之高、之多外,賦家們還著力于寫其華麗,其中通過服飾來比喻和描寫的多是宮殿臺榭的華麗。李尤在《德陽殿賦》中描寫德陽殿建筑雄偉,裝飾華麗,“連壁組之潤漫,雜虬文之蜿蜒”。劉梁的《七舉》雖然是殘篇,但是文中多次用服飾來比喻宮殿的華麗,裝飾的精美,“華組之纓,從風紛紜”,“珮則結綠,懸黎寶之妙微,荷彩昭爛,流景揚暉”。其中“黼黻之服,紗縠之裳,繁飾參差,微鮮若霜?!笔敲枋鰧m殿的柱子如同穿著繡有花紋的禮服,輕細繒絹制成的衣裳,裝飾佩戴著眾多的裝飾品,長短大小各不相同,精妙華美,顏色鮮艷得如同亮白的霜粒。這句話用帝王將相穿的禮服來比喻祭祀時廳堂的布置氣氛,廳堂裝飾的高貴素雅,莊嚴肅穆。
漢賦中通過服飾來比喻宮殿臺榭的華麗,一方面來表現(xiàn)大漢帝國繁榮富強、充滿活力、自信和對現(xiàn)實具有濃厚興趣、關注和愛好的圖景,但是也可以看到這種審美追求中還具有一定的諷諫作用?!稘h書·揚雄傳》中記載:“甘泉本因秦離宮,既奢泰,而武帝復增通天、高光、迎風。宮外近則洪崖、旁皇、儲胥、弩阹、遠則石關、封巒、枝鵲、露寒、師得,游觀屈奇瑰瑋,非木摩而不雕,墻涂而不畫,周宣所考,般庚所遷,夏卑宮室,唐虞棌椽三等之制也。且其為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諫則非時,欲默則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帝室紫宮,若曰此非人力之所為,黨鬼神可也。”這段話不僅說出了揚雄《甘泉賦》的創(chuàng)作主旨和心態(tài),也是大多數(shù)漢賦作家大寫宮殿臺榭的用意所在。一方面描寫宮殿臺榭的眾多、華麗,另一方面則或多或少的表現(xiàn)出對當時帝王追求奢侈,浪費人力物力做法的諷諫之意。
參考文獻:
[1]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4]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5]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
[6]楊圣敏.黃河文化叢書——服飾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8]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9]費振剛,仇仲謙.漢賦辭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龔克昌等.全漢賦評注[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
[11]陳元龍.歷代賦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12]田兆民.歷代名賦譯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