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甲駿
【摘要】獨龍族是我國西南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的祭祀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傳承特征。它包含了本土原生性的文化傳統(tǒng)又有與怒族、藏族等民族融合的印跡,兩者歷經碰撞、磨合與交融逐漸形成當今的獨龍族祭祀儀式與文化。文化是推動民族發(fā)展的力量,獨龍族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尚有很多傳統(tǒng)的原始祭祀文化留傳民間。
【關鍵詞】祭祀;獨龍族;民俗文化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江河谷兩岸。人口約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
一、獨龍族祭祀文化的傳承
祭祀是老百姓向神靈祈求福佑或趨避災禍的一種行為慣制,它世代傳承,具有相應的儀式制度。在祭祀活動中,人們常運用法術,有時也運用一些巫術,以解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熬哂凶约旱闹贫群惋L俗的一定類型的社會,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維樣式。不同的思維樣式將與不同的社會類型相符合,尤其是因為制度和風俗本身”【I】(引用)
獨龍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原始祭祀文化尚有不少留在民間。。傳統(tǒng)是民族智慧的積累,它源于內心世界對神靈的敬畏而產生的一種原始意識崇拜。獨龍族居住地交通閉塞,加上自然災害頻發(fā),人們對一些自然現實無法完全認知,懷著對神靈、自然的敬畏心情,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靈,并把這種對神靈的敬畏慢慢衍變?yōu)橐环N儀式,祈望著能在對神靈的虔誠膜拜中消災納福,由此而衍生出了獨具特色的祭祀歌曲和舞蹈。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信鬼。神鬼不分都稱作“卜郎”,鬼會降禍于人,因此人們?yōu)榱似砀C鉃模悴幌ЩㄙM大量牲畜糧食來祭鬼。獨龍族祭鬼由巫師進行,巫師有兩種,一種稱為“納木薩”,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種稱為“奪木薩”,專門從事驅鬼,其中“納木薩”的地位較高。
二、獨龍族人的祭祀儀式
(一)、喪葬風俗
獨龍族基于生靈“卜拉”和亡魂“阿細”的靈魂觀念來認識人的死,并形成了自己的葬俗。獨龍族實行土葬、火葬、水葬。一般正常死亡的實行土葬。人死亡時天氣異?;虼謇锊粩嘤腥怂劳鍪蔷陀没鹪?,死于麻瘋等疾病的實行水葬。按獨龍人的禁忌,尸體不能直接從大門抬出,必須從住房的后壁或地板處另開一道便門送出,認為這樣做才能避免繼續(xù)死人。出殯時,由一老人在前面揮刀驅鬼,在葬地劃定墳圈,尸首側臥,面向東方,埋后不壘墳。一家有喪事,村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雞、酒等物,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埋葬的當天,全村停止生產活動,否則認為莊稼不生長或五谷也會被鬼給吃掉。棺材常用一段園木刳空而成,或臨時用木板合成,死后第二天就埋在住宅附近,墳前豎一根木桿,將死者生前用具及親友送來的雞蛋掛在上面。人死后數月,家屬準備好酒肉后,要在家里舉行祭奠儀式,親友們也要送酒送肉來幫忙。祭典由"隆木沙"主持,囑咐死者:保佑全家清潔平安,不生疾病,糧食豐收。然后將祭品裝在竹籮里,掛在墳前木桿上。獨龍族沒有崇拜祖先的觀念,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先祖的名字,所以死者墳墓以后不再祭掃。
(二)剽牛祭天
在獨龍族流傳著一個傳說:獨龍江流域曾流行過一場瘟疫,人們恐懼萬分,便請巫師打卦問卜。測勢的結果是因為人類過上太平日子后,忘記了向各位神靈祭供,天神為此發(fā)怒便降下了這場瘟疫。人們急忙獻糧獻酒,并拉出幾頭牛“剽牛祭天”。祭儀中,人們敲起铓鑼,跳起舞蹈。經過幾天幾夜的狂舞,終于感動了天神,收回瘟疫。
獨龍族“剽牛祭天”,多由某個較富有的人戶,以個人的名義召集和組織全村寨的族人,以及遠居各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他所舉行的“剽牛祭天”儀式。主人首先向族人傳出剽牛的日期,向遠地的親朋發(fā)出邀請的木刻信息。活動前一夜,主人家準備好所需的食物、水酒,恭請巫師和寨中有威望的男性長者,來為家人祝福、祈禱、驅邪、攆鬼、祭祖。來者先用歌聲頌揚主人的美德,預祝其家人前程燦爛幸福,祈求神靈使氏族通過剽牛興旺發(fā)達。
當天人們低沉地唱起剽牛祭神歌,先唱為什么要祭天神,再頌揚牛為人獻身:“祭天神的牛啊,這是你的榮光;你為我們獻身給天神,保佑我們的安康!”
圍房子轉完六圈,仍拴牛于柱,人們開始喝酒跳舞,用樹根做成的粗大鑼槌不斷地敲響著硭鑼。這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樂器。鑼聲節(jié)奏緩慢、平穩(wěn),舞者隨著鑼聲跳起了我所見過的最簡單的舞步,隊形卻在不斷地變化著。不時有人捧著帶有雙邊把手的竹筒走進舞圈,向每一個祈求天神保佑的人敬上一口濃烈的燒酒。
被推選殺牛的必須是寨子中最有威望的長者。兩位頭發(fā)斑白的老人,手持長長的竹矛,矛頭是用一種有毒的竹子“夢棍”做成,削得尖利無比。長約尺許的夢棍緊緊地綁在竹頂端,他們將用它刺往牛的心藏,去完成這件召喚天神保佑寨民的神勝使命。
在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殺牲祭祀的傳統(tǒng),不過當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在科學和文明的力量面前逐漸消淡之后,這種現在被認為過于血腥的古老傳統(tǒng)已經基本上在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消失了。即便在某些地方還保存有這種習俗,也更多因為其稀有的原始性而成了滿足外人視覺震撼的獵奇。
雖然在外人看來,血淋淋的祭祀方式現在已經難以讓人接受,但無論在神話還是現實中,對于奔放、豪爽的獨龍族人來說,溫謙的禮儀并不能寄托他們的感激和紀念。
過去,剽牛舞必須在祭祀活動(特別是剽牛)中跳,其他如結婚和娛樂場合、喜慶場合都不能跳。因為獨龍族心目中剽牛舞屬于宗教祭拜項目,如果不舉行“剽牛祭天”跳剽牛舞則會遭到神靈的懲罰。如今個別地方的年輕人在娛樂場上,也大膽地跳起了剽牛舞。這一舉動,使剽牛舞從祭祀舞蹈演變?yōu)樽詩市悦袼孜璧浮?/p>
祭祀風俗承載了獨龍族的精神文化,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善良、友愛、相互幫助的品行,也體現了獨龍族同胞的民族審美情趣。這種祭祀對整個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教化和強制作用,達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建構社會秩序的目的。使他們在行動上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違背神的旨意,因而這種祭祀過程具有一種神圣性和莊嚴性。在新時代,我們應吸取獨龍族祭祀中的文化精髓,讓古老的祭祀文化得以更好地發(fā)揚,通過儀式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訴求。這也是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金明.獨龍族文學簡史.云南民族出版社[M],2004。
[2] 鐘金貴. 仡佬族傳統(tǒng)祭祀文化的傳承與變異[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01。
[3]老北.親歷獨龍族剽牛祭天[EB/OL].中國網 china.com.cn,2009.09。
注釋:
①法E.杜爾干.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