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秋
最黑暗的時候,最孤立無助的時候,最走投無路的時候,總有一絲希望的光,閃耀在我們頭頂,引領著我們在黑暗中尋找。
《左傳》里講了“蔡侯遷都”的故事:公元前493年,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兵敗,楚國命令蔡國遷往汝水以南、長江以北的地方,蔡昭侯答應下來,將蔡國國都遷到了吳國屬地的州來,遭到蔡國老百姓的集體反對,但被逼東遷。兩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1年,蔡昭侯準備出訪吳國,這一次,文武大臣們急了,倘若蔡昭侯和吳王闔廬將蔡國國都再次東遷到吳越邊界的話,國將不國了呀!黑暗突然降臨,國內一片混亂,老百姓紛紛背井離鄉(xiāng),難道,蔡國只有死路一條?于是,以文之鍇為首的大臣率兵射殺蔡昭侯,蔡昭侯倉皇逃跑,最后死在路邊一戶農民家里,“遷都計劃”隨之瓦解。公元前490年,蔡成侯姬朔即位,國都仍在州來,蔡國人終于走出了全國最黑暗的時期。
州來即后來的“下蔡”,今安徽省鳳臺縣附近,見證了蔡昭侯、蔡成侯、蔡聲侯、蔡元侯、蔡侯齊五世的歷史。公元前447年,蔡國再次被楚國所滅。滅蔡后,楚王將蔡侯姬齊、蔡國遺民遷至今天的湖南常德一帶,就是歷史上的“高蔡”,作為附庸國,大約在公元前223年,同楚國一起被秦國消滅,中國迎來了“分久必合”的大秦帝國時代。
蔡國是戰(zhàn)國時期的小國家,常常畏服于大國,歷599年,傳二十五侯,分為上蔡、新蔡、下蔡、高蔡四個時期,每一個時期的國都遷徙,都要經過一場場血灑疆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來譜寫他們榮辱興衰的歷史。但“蔡侯遷都”的故事,卻是蔡國國民留給我們的歷史財富。
有一位作家的母親,她,同樣是一絲光。
上個世紀70年代,作家還是一位高中生,響應國家號召,到黑龍江某農場當知青,到了插隊的小地方,他才知道什么叫“偏僻”,每天的農活有多么繁重,故鄉(xiāng)北京距離自己遠得像是十萬八千里,更為糟糕的,他之前所謂的“大好前途”一片迷茫,夜深人靜時,他無數(shù)次感受到比黑暗和孤獨更可怕的東西:“我已經走投無路了,我的未來在哪里?”他給母親寫信,跟母親訴苦,質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是對的,在那個極“左”的年代,當母親的又能說什么呢?母親只能寫信鼓勵兒子除了參加集體勞動,一定要堅持讀書、學習,千萬不要管外面的什么事。她還不放心兒子,時不時地給兒子寄去高中的學習資料、故意裹了封面的外國小說集、包得嚴嚴實實的《參考消息》報,她忘記了自己也處在政治審查階段,忘記了寄的這些東西萬一被查的話,自己將承受多大的審查、處分、批斗,但是她是一位母親啊,她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就這樣墮落下去,失去了人生目標,她要給兒子信心和希望。她在給兒子的一封信里說:“兒,我希望你每隔三天給我寫一封信,談談你的生活和讀書的情況,我喜歡讀你的信?!睆拇?,兒子精神煥發(fā)起來,干活有了激情和力量,學習有了目標,每隔上三兩天,他就給母親高興地寫信,匯報著一天天變化中的自己。一天,她捧著兒子的信,激動地拿給同事看,同事“呀”一聲,跟她說:“這哪是信?這幾封,連在一起,不是小說嗎?你兒子可以當作家了!”這位母親慌忙給兒子寫信,鼓勵兒子寫小說,反正寫不成,也可以練練筆。豈料,半年后,兒子果真寫出了一部長篇小說,轟動了整個農墾區(qū),恰好,北京大學來他們知青點招生,第一個挑中了他,被農墾區(qū)推薦到了北京大學。
這個故事,是在《我們偉大的母親》一書里讀到的,我感動得哭了。盡管今天,這位母親已經去世,兒子也成了著名作家,退休多年了,但母子倆寫信的那些細節(jié)卻被兒子寫成了文章,也讓許多人認識了這位母親。
這樣的場景,我們都可能遇見:當黑暗遮蔽了天空,一個國家的子民在尋找光,一個兒子也在尋找光。別怕,只有在黑暗中一直尋找下去,我們才會找到出路。不去找,你我只能走投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