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紫心 魏東
摘 要:在吉林省遼源市有一處名為老龍頭山遺址的古聚落遺址。該遺址主要出土的器物有磨制石器和一些陶器,且石器磨制的較為細致。遺址出土的陶器,無論陶質、陶色還是器物形狀與遼源市的東遼縣、東豐縣以及鐵嶺市的西豐縣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都基本相同,在東遼河流域分布的青銅遺址多為常見。
關鍵詞:遼源市;老龍頭山遺址;青銅時期
在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qū)工農鄉(xiāng)建新村老龍頭山頂部北側坡地上,有一處青銅時期文化遺址,因位于老龍頭山頂部北側坡底之上,故名老龍頭山遺址。按照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該遺址占地面積2793.2平方米,土地原由當地村民承包,遺址屬古遺址類別中的聚落址。三普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有一半面積已退耕還林,地表遺物暴露較少,僅僅有散落的少量夾砂陶器殘片,據此可判斷,該遺址是一處青銅時期文化遺址。
在上世紀80年代,遺址曾發(fā)現(xiàn)過一些器物標本,其中磨制石器四件,陶器耳十件,陶鬲足四件,黃褐色陶器底兩件,陶豆把一件,夾砂陶刻劃紋殘片一件,紅褐夾砂陶器座一件,還有一些小型器物標本。
從采集的器物標本來看,大致與遼源地區(qū)其他青銅時期文物遺址出土器物類型相似,體現(xiàn)了青銅時期的生產技術和制作工藝。器物磨制較細,陶器大多數為紅褐色。從陶器殘件還能辨認出的器物有罐、壺、豆、鬲、碗等等。石器標本有石斧、石錛、石刀、砍砸器,這些應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從石斧的橫斷面可以看出,石斧呈現(xiàn)橢圓形,刃部兩面磨制,殘件長7.5厘米,寬5.4厘米,厚3.5厘米。石刀為梯形直背,殘件長5.2厘米,寬6.2厘米,背寬1厘米。石錛形體較大,殘件長8.8厘米,寬6.5厘米,厚4.2厘米??吃移鞒尸F(xiàn)扁圓形,殘件長6.3厘米,寬5.8厘米,器物表面各有兩個凹形圓窩,圓窩直徑為1.7厘米。
陶鬲足呈現(xiàn)為圓錐狀,頂有黑心,殘件長8.5厘米,直徑5.5厘米。陶器耳皆為橫耳,有橋狀、板狀、短舌狀等幾種。橋狀耳呈半環(huán)扁長條形,器耳大小不同,較大的器耳殘件長12厘米,寬5厘米,厚1.2厘米;小的器耳殘件長7厘米,寬2.9厘米。扳耳大多安置在器物肩部或口沿下方,有扁方形,抹角長方狀;有的器耳手工制作痕跡較為明顯。出土陶器除了紅褐色外,還有一些黃褐色、黑褐色等顏色。陶豆座呈圓形喇叭狀,長4.4厘米,底座直徑為7.4厘米,頂徑5.5厘米,壁厚為0.9厘米。在出土的陶片上飾有斜線網格刻劃紋,紅褐夾砂陶器表面上還常見有一種橢圓形錐刺紋飾。
老龍頭山遺址,出土遺物雖然較少,但其器物特征明顯。該遺址出土的陶器,無論陶質、陶色還是器物形狀與遼源市的東遼縣、東豐縣以及鐵嶺市的西豐縣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都基本相同。但是與吉林的有些地區(qū)青銅文化遺址出土器物有所差別,在吉林某些地區(qū)遺址的陶器大部分為細泥質陶,制作較為精細,器耳大多為橋狀橫耳,器物表面大多為素面。而遼源市龍山區(qū)老龍頭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紅褐色夾砂陶的空心豆把,在東遼河流域分布的青銅遺址多為常見。在遼寧西豐縣所發(fā)現(xiàn)的陶器,多為夾粗砂陶,橋形豎耳也多為常見,在制作工藝上也相對
粗糙。
遼源市龍山區(qū)老龍頭山文化遺址的陶片數量雖然不多,但是能夠看出,器物通體經過磨光,由于火候不夠均勻,陶胎內夾有一層黑心。從采集的幾種磨制石器和一些紅褐色夾砂陶器殘件可以推測,該遺址的年代應為青銅時期早起的文化遺存,對于研究東北地區(qū)的青銅時期文化遺址具有一定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