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葉
朱泥壺是別具一格的紫砂壺種類,不論形制、泥料、文化內(nèi)涵還是體現(xiàn)文化背景方面,都有著別具風格的特色,它的紅潤娟秀使玩家們以別樣的眼光觀賞,它的精致細膩使它成為飲茶者掌中的名門閨秀。
學習制作紫砂壺多年,一直喜愛朱泥壺的熱烈、細致與優(yōu)雅。眾所周知,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預熱烘干、高溫、冷卻這一燒制過程中,朱泥與其他紫砂泥料在任何一個階段中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以色澤較為接近的紅泥為比較對象來說。首先,燒制溫度不同,朱泥1000-1040℃,紫砂紅泥1100-1200℃;其次,預熱烘干時間必須比紫砂紅泥長,因為朱泥的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fā),只能用長時間的烘干來解決這個問題;其次在高溫燒成時,也要拉長時間緩慢升溫,因為朱泥在燒成過程中反應比較活躍,特別在最高溫時特別劇烈;第三,朱泥的冷卻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否則極易炸裂。朱泥壺從泥料制作到燒制成器。成品率大約只有60%左右。這就是連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壺的原因。
在眾多的傳統(tǒng)朱泥紫砂壺品種里,獨愛“合歡壺”,最早的“合歡壺”為曼生喜極而制,此壺風格綺麗,典美精工、余味無窮。壺銘:“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作品胎體堅致、質(zhì)地細膩,表面光澤潔凈,顏色純正明快,造型端莊、古樸大方、線條流暢、棱角挺括。這把“梅韻合歡壺”(見圖1),以傳統(tǒng)“合歡壺”造型為主,加人大自然的梅花元素,巧妙地把自然和傳統(tǒng)融為一體。
“梅韻合歡壺”由“合歡壺”的形制異變而來,壺體端莊大氣,工藝精湛,坡肩、壺腹極扁,在中間形成對接之勢,腰線過渡圓潤不見棱角;壺嘴挺拔有力,一彎流自壺身中間偏上胥出,勢力極低,嘴口下沉;壺把自肩部挺出,與壺嘴持平,耳形壺把圓潤流利;截蓋設計,口蓋嚴實;壺底微高,和整體比例協(xié)調(diào)。在壺體裝飾上,梅花的概念貫穿其中:壺體取一枝梅花從壺把順延而出,清新雅致,綻放的梅花和含苞欲放的花蕾錯落有致,預示在萬物蕭條的冬天,一抹暗香襲來;壺把似梅樹的枝干,蒼遒老練,與壺體的梅花一氣呵成;壺嘴點綴以簡單的梅枝樹櫻,干凈利落,和壺體的留白相映成趣:壺蓋的設計參考了許多書籍。在壺蓋截取梅枝一段,穩(wěn)穩(wěn)地落于壺蓋上,大氣凜然,壺蓋的梅花注重細節(jié),三二朵錯落,源自天成。在制作中,朱泥可塑性強,易成型但難燒成,收縮率大。夏天壺坯水分流失速度比較快,冬天泥料又不能受凍,因此選擇在秋季制作為最佳,充分掌握好泥性:注意壺嘴、壺把與身桶的銜接,首先用脂泥粘合,再慢慢的填補濕度相對吻合的泥料。充分考慮細節(jié)和技術制作后的“梅韻合歡壺”,手感舒適、易泡養(yǎng)。
把玩朱泥壺不似把玩其他類型的紫砂壺,在器型方面,有些紫砂壺粗樸厚實,造型上大致是厚坯粗耳、憨重笨拙,壺體的邊緣和口唇部分較為圓實厚重,使用時必須手法較為拙重,而且若是中型以上的大壺則必須雙手操動,一手全力把持,另一手穩(wěn)定壺身、壺蓋,以協(xié)助倒酌。而“梅韻合歡壺”則像秀雅清麗的玉女,壺形纖秀輕巧、驕嫩薄細,坯薄、身小、耳細、口秀,執(zhí)拿的姿態(tài)輕巧柔美,如蓮指輕彈似的拿捏斟注,讓人感覺“梅韻合歡壺”像小家碧玉般可人。
宜興紫砂壺精湛的制作技藝和唯美的造型讓世界為之震撼,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顆明珠。同時,紫砂壺又融實用和工藝于一體。享譽中外。成為收藏家喜歡的藝術珍品。作為中青年紫砂壺藝人,在紫砂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唯有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讓一片丹心熔鑄于砂土,讓宜興紫砂插上文化的翅膀。凸顯宜興的文化魅力,使紫砂品牌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至新的高度,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宜興、認知紫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