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56-01
在新課程理念中,激勵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huán)節(jié),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瞬時的、即興的、即時的、即地的一種激勵。課堂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不僅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和活動,有時甚至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而課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精彩的激勵性語言,實則是教師深厚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的結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蔽艺J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來說,在數(shù)學教學中語言在準確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它的激勵性。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激勵性語言運用的一些體會。
一、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激勵性語言的運用要做到自然、親切。
聽過一些著名的特級教師的課,我真為他們成功、精彩的課堂所震撼。在這些老師的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每一個成功者都可以得到激勵。特級教師吳正憲上《圓的周長》一課中,當 C組同學的發(fā)言打破了暫時的平靜?!拔覀冇职l(fā)現(xiàn)了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币淮磉呎f邊操作,“將這張圓形的紙對折三次,這樣圓的周長就被平均分成了8段,我們測量了每條線段的長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圓的周長?!薄昂苡袆?chuàng)意!”吳老師豎起大拇指脫口而出,“你們用折紙的方法求出這個圓的周長,很了不起。”同學們的思維極為活躍,學習中閃爍著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孩子們的操作、思維、言語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時教師把話題一轉:“用滾動的方法、繩繞的方法以及折紙的方法可以求出某些圓的周長,但是都有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探索一條求圓周長的普通規(guī)律呢?”同學們渴望求知的神情溢于臉上,思維的高潮又一次迭起。老師將兩條長短不等的繩子的一端分別系上兩個小球旋轉,小球滑過的軌跡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兩個圓。疑問又一次引起了同學們的思考:“是誰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圓的周長到底與什么有關系?”多次的觀察、操作、實驗,同學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圓的周長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
其實在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上,缺少的就是這種自然、親切的激勵性語言。根據(jù)平時教學的體會和聽課的經(jīng)驗,許多教師的激勵性語言是相當單一的,而且是極不自然的。他們雖然已經(jīng)注意到了激勵性語言的重要性,也想在數(shù)學課堂上多用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評價學生,但一使用起來就是很別扭,極不自然,學生聽后不僅沒有被表揚的感覺,反而心理直犯嘀咕。其他學生也覺得教師評價不公平,從而對教師的威信產(chǎn)生懷疑。
二、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激勵性語言的運用要做到“適量”。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教師激勵性的語言一般會偏少。而在上公開課時,教師一般都比較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時在運用上會偏多,少數(shù)教師會“濫用”。雖然,目前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說,一節(jié)中用多少次激勵性語言才算真正的“適量”,但教師還是要注意激勵性語言使用的次數(shù)。只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使用,只要激勵性語言在使用之后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那么這就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激勵性語言。
三、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激勵性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
課堂激勵性語言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于適得其反。教師在最佳時機處運用激勵性語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把握激勵的時機,及時恰當?shù)乇頁P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從而在愉悅的數(shù)學學習中體驗、享受學習的成功。
(一)在學生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時激勵。
每個學生都具有發(fā)展成有用之人的潛能,教師一定要像園丁愛護小樹苗一樣呵護他們。作為教師一定要善于幫助學生去捕捉的靈感。有時,學生有價值的想法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那是因為受到自己認識的局限。教師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及時鼓勵和鞭策他們,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找到自信。比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shù)》一課時,教師在讓學生自學完書上的一段內容后便問:“你學懂了什么?”多數(shù)學生都是照本宣科,按照書上的內容給大家講述。接著有位學生說:“我發(fā)現(xiàn)字母和字母之間的乘號也可以省略,比如s=v×t也可以寫成s=vt。”這部分內容是書上沒有的,但學生會結合課外知識理解學習內容,顯示了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因此,我鼓勵這位學生說:“你很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學習知識的方法非常好。”課后,這位學生告訴我,聽了我的話后,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二)在學生質疑時激勵。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交流進步的雙邊活動,教師要力求使學生敢于挑戰(zhàn)教師與教材的權威,力求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批判、反思型思維習慣。而當學生提出不同于教師和教材的觀點時,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求異思維行為,保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通過數(shù)方格的方法和湊拼圖形的方法實驗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币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或者高÷2×底,行不行?”這位教師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在表揚了這位同學肯動腦筋后,同時讓全班學生按照剛才推導出來的公式和這位同學提出來的兩個公式計算書中的例題,看得數(shù)是否一樣。經(jīng)過同學們的計算,利用這三個公式算出來的三角形面積一樣,這時,老師說:“得數(shù)一樣,還說明不了這個同學提出的兩個公式正確,請同學們做實驗,證明這兩個公式是否成立,看誰的實驗證明理由充足,講給大家聽聽。”這樣,教室成了實驗研究室,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養(yǎng)。
(三)在學生思維多樣時激勵。
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yǎng)。數(shù)學課上,當學生出現(xiàn)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時,教師要及時激勵和表揚。同時,教師要有意設置一些思維多樣化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錐的體積會和我們學過的什么圖行的體積有關?當學生說出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關時,再讓學生猜想它們的體積間會有怎樣關系?猜想后分組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關系,老師提供各組圓柱圓錐(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到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讓學生用圓錐裝滿沙土倒入圓柱中,幾次可以裝滿,各組做實驗,把每次實驗的現(xiàn)象和結果記錄下來。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參與與其中一組。集體交流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同時發(fā)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如果學生長期接受這樣的訓練,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必將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彼裕斘覀兠鎸μ煺鏍€漫、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時要少點埋怨,多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認真鉆研教學理論上動些腦筋。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夸獎學生、適時運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我們的數(shù)學教育也就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