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孝群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38-01
由于小學生的心里和年齡提點,在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很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短時間內的積極性很容易調動,而使學生長時間的、經(jīng)常處于積極狀態(tài)是很難辦到的。因此,需要驅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始終保持比較高的集中程度,對新知識的學習、對教師的講授表現(xiàn)出了一種渴望,使學生由過去被動的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铀魅≈R,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主動式自主學習,并且這一切都在一種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中完成。如何實現(xiàn)上述目標,就成了當前學科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采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可以幫我們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達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不只是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工具性簡單應用,而是由于信息技術融入了學科教學,使學科整體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等方面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從而推動學科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整合意味著學科教學理念的變化,意味著學科教學體系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學科“教與學”方式的變化。整合是一種有機的融合,它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相互作用、主動調節(jié)、相互滲透,建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一個新的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有效進行體驗、探究、合作、接受性學習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從而使信息技術有效地為教和學服務,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整合是一個積極的協(xié)調過程,不是被動的納入,是信息技術與教學各個要素積極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動協(xié)調和相互滲透的過程,從而優(yōu)化教學,整體提高教學效益。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整合在學校工作中主要體現(xiàn)
(一)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通過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識的形式。使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創(chuàng)建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豐富了教育教學資源,利用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是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的整合
學生充分借助信息素養(yǎng),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協(xié)作式的學習。
(三)是信息技術與小本培訓的整合
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運用最新教育技術的能力,為教師終生學習、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便利的條件。教師素質不斷的提高將為學習的發(fā)展、乃至教育事業(yè)的興旺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運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拓展廣闊的學習空間
《語文學科標準》倡導“大語文觀”,要求語文教學走出課堂,注重學生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打破了死扣書本,煩瑣地分析課文的沉悶局面,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重視發(fā)展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能力,有效地運用已有資料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的能力,促進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拓展廣闊的學??臻g。如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教學案例:一名高級教師郭老師上《海底世界》,這是一篇淺顯的知識性課文,學完這篇課文后,學生對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海底世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在廣闊的天空間放飛夢想。老師因勢利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來一個“海底世界”知識展覽。課后,他們忙開了,有的去圖書館,有的去上網(wǎng)……一周后,展覽會如期舉行,有的制作手抄報、有的制作電子小報、有的當“導游”……孩子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個個真正成了自主學習的探究者,在探究的過程中,興趣盎然,真正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外在的學習動機不能持久,只有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機,才能真正使學生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種學習動機是持久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而是在于呼喚、激勵、鼓舞,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生氛圍,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知識,在不斷的進步和成功中獲得肯定。例如:我校語文老師吳老師在上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巴金《海上日出》時,緊緊把握住本課看圖學文的特點,充分利用媒體,巧設多張幻燈片,再現(xiàn)海上日出晴天時的生動畫面,先是一張“天空一片淺藍”的景象,再是“天邊出現(xiàn)彩虹”,最后,“在海水相接處出現(xiàn)太陽的小半邊臉,紅紅的,一縱一縱地向上升?!币l(fā)學生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進行觀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看看、讀讀、講講、議議,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與過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得以提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
網(wǎng)絡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認知導向獲取滿意的信息,接受多數(shù)量、多元化的教育。同時,學生還可以充分自主地利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創(chuàng)造機會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如:吳老師上的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迷人的張家界》時,憑借網(wǎng)絡的優(yōu)勢,讓學生上網(wǎng)查尋有關張家界旅游景點的資料與圖片。在交流時,學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素材,有的學生說出了張家界各個方面的資料,有的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觀點,此時,網(wǎng)上提供的信息已經(jīng)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文的自主學習之中。經(jīng)過這樣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實驗和探究,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的上課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大部分同學能認真對課堂內容進行思考,并積極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和大家交流。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作文、口頭表達、閱讀等語文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較大提升。另外,學生的閱讀興趣高,閱讀面廣,閱讀量大,大部分學生每年的閱讀量遠遠超過了《課標》提出的要求。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現(xiàn)實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資源庫的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使教育資源更加豐富,資源應用更加頻繁與合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活動也將激發(fā)更多教師參與到整合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積極反思,揚棄現(xiàn)有的整合策略,創(chuàng)新更有實踐意義整合理念和方法,增強整合的活力,不斷提升整合的效率。
以上幾點策略只是我自己在平時的實際教學、研究工作中的一點點收貨,由于受到研究水平、資源、經(jīng)驗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文章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對一些問題雖然有所探討,但還缺乏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例如在策略的具體實施途徑等方面,還需要本人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探索和歸納。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們強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倡導一種觀念。引用臺灣學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信息技術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學科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chǎn)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焙鹩芯涿裕骸皟和侨祟愖钫滟F的天然資源?!弊屆恳晃恍畔⒓夹g教育工作者,為了這“珍貴的天然資源”的茁壯成長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