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旖旎
在龍巖連城的一戶人家里,你可以看到天井中種滿了一盆盆的花,繼而往里,廳堂上擺著一張圓木桌,而內(nèi)便是神龕,令人恍惚以為自己踏進(jìn)的是潮州民居。這是80歲老人石美姬的家。石美姬是潮州人,11歲那年,在她親手點(diǎn)清了自己的賣身錢,交到母親顫抖的手中之后,便漂至連城扎根了。
石美姬算是運(yùn)氣不錯的,她賣身的人家很是善待她。但是在那段充滿劫難的歲月里,普通老百姓談何幸運(yùn)?
1939年,日軍自汕頭登陸,粵東門戶洞開,潮汕淪陷。而與日軍的入侵濫殺相約而至的,還有霍亂和災(zāi)荒。為尋求一條活路,大批潮汕難民扶老攜幼沿著汀江一路而上,逃往毗鄰的閩西南成了“大勢所趨”。
“大量的潮汕難民涌入,加重了閩西人民的生存壓力?!睋?jù)龍巖市政協(xié)文史和學(xué)習(xí)委原主任孫國亮分析介紹,閩西南,尤其是閩西大多是山區(qū),山高水冷,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極低,當(dāng)?shù)厝嗣癖緛懋a(chǎn)糧就不多,物資是極匱乏的,又平白多了這么多張嘴,當(dāng)?shù)厝嗣竦纳鎵毫上攵?/p>
然而,他們沒有自掃門前雪,愿意收容接濟(jì)外來苦命人的,大有人在。不少人擠出自己的口糧接濟(jì)他們,也有不少人收容了難民子女,甚至收容整個難民家庭。在閩西南百姓的包容下,潮汕漂來的形形色色的“無根浮萍”,以各種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石美姬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70歲的江初炘,從小聽著當(dāng)?shù)爻鄙请y民的故事長大。他出生在龍巖連城廟前村,母親當(dāng)年也是從潮汕逃難過來的。據(jù)他介紹,抗戰(zhàn)時期的廟前村、廟上村,人口不到2000人,其中光是潮汕難民就有100多人,他家附近便有不少。
江初炘的二舅后來也一路乞討逃難來廟前,要投靠妹妹,途中因?yàn)椴蛔R路吃了不少苦頭,幸而在永定峰市鎮(zhèn)遇上了好心人,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詳細(xì)地寫明了每天會途經(jīng)什么地方、走多少路、到哪里住宿、找何人幫忙,還塞給了他兩元錢。因感激自己走投無路之時這位好心人的幫助,江初炘的二舅將這張紙條珍藏了一輩子。
正是因?yàn)檫@么多閩西南人民親善地展開了懷抱,數(shù)以萬計的潮汕難民才能在這里尋得一處安身之所。
而另一方面,在閩西南定居下來的潮汕難民,也大大彌補(bǔ)了當(dāng)?shù)厝丝谠诳箲?zhàn)期間的損失。由于收容了大量難民,倒是有些人丁稀薄的村落重新興旺了起來。難民中的青壯年補(bǔ)充了當(dāng)?shù)氐膭趧恿?,還有不少男女與本地人婚配,繁衍生息。
閩粵兩地之間的牽絆一直維系著??箲?zhàn)勝利后,兩地當(dāng)初的難民及其后代相互尋親的事例頻見,尤其客居閩地的潮汕人返鄉(xiāng)尋親者,更是其中主流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