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熊昌華
東經(jīng)106.86°,北緯25.65°。
這里是平塘縣克度鎮(zhèn)金科村大窩凼,也是500米口徑大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臺址所在地。
數(shù)萬年來,大窩凼躺在群山的懷抱之中,寂寂無名,無人問津。然而,由于FAST的落戶,這個偏僻的洼地一夜之間成為國際天文學界關注的焦點。
“天眼”找到了“眼窩”,其中的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背后的曲折與艱辛卻一言難盡。
翻山越嶺入桃源
對于平塘來說,山窩和洼地并不稀奇。在強烈的喀斯特作用下,碳酸鹽巖在此孕育了世界最大的漏斗群和天坑群。然而,大窩凼這個閉合型峰叢洼地卻大得出奇:高程約100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剖面形態(tài)為“U”型。
大窩凼的村民,將自己世居的地方形象地稱為“鍋底”?!板伒住敝挥?2戶人家,不通公路,少有來客,村民們偶爾步行近10公里到克度鎮(zhèn)上趕集。除此之外,大窩凼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與外界沒有過多的聯(lián)系。
10多年前,大窩凼的平靜被一群山外來客打破。他們背著大包的行李,拿著奇怪的儀器,說著陌生的術(shù)語,在村莊周圍走走看看。村民們不明其究,看著他們,就像看外星人一樣稀奇。
“沒想到,他們是來找外星人的!”隨后的幾年中,來到大窩凼考察的人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經(jīng)過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解釋,村民們這才明白,這里要修建一個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大到可以發(fā)現(xiàn)地外文明”。
“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咋會修到這個山窩窩里來?”村民楊天學說,當時大家還有些不敢相信。直到2006年前后,他們接受政府安置,搬離故土,住進克度鎮(zhèn)的移民新居,這才相信大窩凼真的成為“眼窩”。
事實上,大窩凼自然村的整體搬遷,僅僅是FAST項目選址進程中的一項工作。在此之前,平塘縣開始修建科考用房及改造山路,專家學者翻山越嶺到實地測量考察,貴州省相關部門則踏上了爭取項目的征途——為了讓這個具有多重價值的“天眼”落戶大窩凼,平塘縣、黔南州、貴州省乃至全中國,都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
曲折選址十余載
FAST落戶大窩凼的源起,要追溯到1993年。
那一年,在第24屆國際無線電科聯(lián)京都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0國天文學家聯(lián)合建議,籌建接收面積為1平方公里的大射電望遠鏡陣(簡稱“SKA”)。隨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開始主持SKA單元工程概念的預研究,組成了國際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提出了利用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線陣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為進一步推進喀斯特概念,中國科學家提出獨立研制一臺新型的喀斯特單元,即FAST。在最初的設想中,F(xiàn)AST項目是中國參加SKA計劃的一個先導項目。由于實際需要,F(xiàn)AST調(diào)整為獨立項目,一方面全面提高中國在天文領域的水平,另一方面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已取得的成就。
1994年,F(xiàn)AST臺址預選工作全面開展,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利用遙感技術(shù)、地理信息系統(tǒng)、現(xiàn)場測試與室內(nèi)分析測試相結(jié)合的方法,建立了391個侯選洼地的地形地貌數(shù)據(jù)庫,隨后精選出90多個。
在這一輪的選址中,貴州省內(nèi)普定縣和平塘縣均有多處洼地入選,甘肅、新疆、云南、廣西等省也發(fā)現(xiàn)了符合基本條件的洼地。為了準確評估備選洼地的實際條件,專家團隊開始輾轉(zhuǎn)各地進行考察。FAST項目副經(jīng)理、黔南州副州長彭勃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平塘是1994年,“鬼斧神工的大窩凼天坑,第一眼就打動了我”。
由于條件限制,第一輪選址沒有確定FAST臺址。2002年9月,貴州科技廳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國家天文臺協(xié)商,希望由貴州方主持第二輪大射電望遠鏡選址項目,以增強貴州的科技實力、培養(yǎng)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隨后,相關部門達成共識,由原貴州工業(yè)大學宋建波教授為負責人,劉宏、王文俊、向喜瓊等博士、博士后為主要成員的“射電望遠鏡貴州選址科研團隊”(以下簡稱“貴州選址團隊”)負責FAST貴州選址項目的技術(shù)工作。
據(jù)貴州選址團隊介紹,從2002年開始第二輪選址,到2006年提交選址總報告,在四年的時間里,他們收集了貴州區(qū)域地質(zhì)、水文地質(zhì)、地震地質(zhì)、氣候氣象等大量資料,從全省眾多的喀斯特洼地中篩選743個喀斯特峰叢洼地作為備選臺址,再結(jié)合FAST臺址的基本條件,從中初選出82個集中分布于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順市的洼地。通過軟件模擬測評和實地考察評估,貴州選址團隊發(fā)現(xiàn),平塘大窩凼洼地的綜合測評條件最適應FAST臺址要求,遂排名第一推薦了這個洼地。國家天文臺進行綜合考察后,初步確定大窩凼洼地為擬建設的核心臺址。
至此,F(xiàn)AST項目落戶貴州方見眉目。
平塘星寄一生情
在選址過程中,專家學者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幾十項科研成果、數(shù)百篇研究論文、無數(shù)調(diào)研考察報告見證了尋找FAST臺址的艱辛。
同樣,為了找到最美“眼窩”,貴州省的科研團隊和相關部門同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在科研方面,除了貴州選址團隊之外,貴州省氣象局山地氣候研究所吳戰(zhàn)平研究員科研團隊和貴州省信息產(chǎn)業(yè)廳無線電管理局夏躍兵研究員科研團隊也功不可沒。2003年至2005年,前者對平塘大窩凼進行了長期的氣候觀測,并提供了“大射電建設對環(huán)境(大窩凼)影響初探”報告;后者則多次到大窩凼進行無線電波測量,并進行無線電波干擾測試工作。三個科研團隊的密切配合,奠定了選址工作的基礎。
與此同時,貴州地質(zhì)工程勘察院、貴州省建筑勘察院、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第一測繪院等單位大力配合選址工作,高效地完成了場地勘察、鉆探取樣、物探測試、測繪制圖等工作。而貴州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則給予FAST項目最大支持,劃撥資金、調(diào)配能手、統(tǒng)籌部門,全力配合項目的選址和建設。
“FAST選址貴州,這不僅是貴州人的驕傲,也令全國人民自豪!所以,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現(xiàn)任貴州省政協(xié)秘書長李月成,曾在黔南州工作六年,主抓FAST工程地方協(xié)調(diào)與組織工作。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F(xiàn)AST落戶平塘的曲折與不易。
“事實上,2006年,我調(diào)任黔南州州長時,F(xiàn)AST貴州選址報告已經(jīng)提交。但是國家天文臺還沒有作出最后決定,仍然在平塘和普定之間反復論證比較?!崩钤鲁烧f,為了爭取項目落戶,黔南州可謂是全體總動員,提供資料、陪同考察、完善后勤、赴京協(xié)調(diào),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應”、“無微不至”。作為州長,雖然工作繁重,他仍然每個月去一次大窩凼,幫助協(xié)調(diào)工作,并陪同國家天文臺和省內(nèi)的專家翻山越嶺考察。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為了確定臺址,在大窩凼一住數(shù)周、在山林中一走幾天更是家常便飯。
“我經(jīng)常回想起從事選址項目的情景。那1000個日日夜夜里,我們團隊走遍了所有候選臺址,記不清跑了多少路、摸了多少黑、遇到多少險。到2006年項目接近尾聲,我們使用的長城賽弗越野車幾近報廢?!彼谓úㄕf,博士們?nèi)讨拍⒏冻銎D辛,通宵達旦地測算數(shù)據(jù),目的就是要為FAST找到最完美的“眼窩”。
而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團隊的專家,在長達十數(shù)年的選址過程中,已數(shù)不清來貴州的次數(shù)。特別是彭勃,為此他從國家天文臺調(diào)任黔南,擔任副州長。從選址工作開始至今,他的生活軌跡就是在“北京-國外-貴州”之間來回。貴州平塘大窩凼,已然成為他的第二個家。
2007年7月,國家發(fā)改委原則同意將FAST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項目計劃,F(xiàn)AST項目正式立項。得知消息,李月成、彭勃、宋建波全都激動得睡不著覺。三人雖然崗位各異、職責不同,卻對FAST項目有著同樣的情感。
2008年12月,F(xiàn)AST項目舉行奠基儀式,平塘大窩凼成為世界第一“天眼”的完美“眼窩”。2011年3月25日,F(xiàn)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從1993年提出設想,到2011年開工建設,F(xiàn)AST落戶貴州平塘整整花費了18年的時間,是成百上千名科學家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
2013年5月23日,經(jīng)國際小行星中心允許,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92209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平塘星”,以此紀念尋找最美“眼窩”的經(jīng)過。(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