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教學三維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后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是保證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學目標的確定,可以為執(zhí)教者選擇教材內容、手段方法和科學評價教學結果提供相關依據,也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重視三維目標的確立和達成。
作家茅盾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倍嗄昵?,筆者就是坐在呼蘭河畔,吮吸著《呼蘭河傳》賦予的精神營養(yǎng)度過了大學時光,對同飲一江水長大的蕭紅有著無比崇敬的情愫。二十多年后,當發(fā)現《呼蘭河傳》被蘇教版節(jié)選為課文時,一種激動、一份親切和一股暖流充溢筆者的周身。體味著呼蘭河脈脈的余溫,筆者欣然選了老師們上公開課常常回避的《呼蘭河傳(節(jié)選)》一課作為自己本學期的同行示范課。也許是因為這篇文章傳遞了暖暖的鄉(xiāng)情,抑或是喚起了筆者對呼蘭河畔那段美好青春的記憶,筆者精心設計了這堂課,并和學生在愉悅中共同走進了蕭紅那段充滿親情溫暖的快樂童年。課上,學生們積極參與,并以兒童的視角與作者、文本和人物進行對話,課后看著學生們意猶未盡的神情,耳邊回響著同行和專家們贊許的點評,筆者很欣慰。在反思課堂出現的小瑕疵的同時,筆者覺得本課較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學目標的科學確立和有效達成。
下面筆者就以《呼蘭河傳(節(jié)選)》一課為例,談談教學設計中如何科學確立并有效達成三維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為體現這一理念,新的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反復研讀文本,筆者收集了大量關于作者人生經歷和《呼蘭河傳》寫作的背景資料,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生長點的現狀,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請圈畫出本課的生難字詞;
(2)欣賞平實貼切的景物描寫和鮮活的語言;
(3)體會“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4)體會兒童天真爛漫及自由的個性;
(5)感悟作者心路歷程對質樸而厚重。
這五點目標的確立是在解讀文本和研讀學生及教法基礎上,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指導建議而形成的,具體表現在:
(1)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2)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辯是非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審美能力和文字欣賞能力;
(5)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和文字、文化知識等。
為實現上述目標,筆者課前布置了預習,讓學生們讀課文、查資料,解決文中的疑難和重點的字詞,同時了解作者蕭紅的人生經歷及其主要作品,特別是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以提問方式檢查預習情況,并示幻燈片。
作者簡介:蕭紅(1911~1942),現代小說家,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黑龍江呼蘭縣人。在魯迅的關懷與扶持下,蕭紅成為20世紀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馬伯樂》、《孤獨的生活》、《砂?!贰ⅰ杜\嚿稀?、《小城三月》、《生死場》、《曠野的呼喚》、《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呼蘭河傳》等。《呼蘭河傳》是一部自傳性的散文體小說,是作者描寫故土與童年的一部回憶性長篇小說,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為整個小城的人情風習作傳。
出示字詞:螞蚱(màzha)、蚌殼(bàngké)、倭瓜(wōgu?。?、謊花(huǎnghu?。㈩B膩(nì)、蚯蚓(qiūyǐn)、蝙蝠(biānfú)、韭菜(jiǔ cài)讓學生會讀寫。同時出示流言蜚fēi語、誹fěi謗和妄自菲fěi薄、緋fēi紅這組詞,讓學生辨識。
第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給文章加個標題。
學生分組活動,代表發(fā)言板書,確定本文標題最佳答案——那時、那地、那人。學生們鼓掌通過,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出示確定標題的小提示:要準確貼切、要簡潔醒目、要突出關鍵字眼、要新穎有意味有美感。
第三,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作者寫了花園中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文中寫了“我”和爺爺在花園的哪些事?分析“我”的性格特點,結合具體細節(jié)和情節(jié)說說祖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對“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響?這三個問題的設計就是基于學生對課文和作品及對作者的理解之上的,學生獨立思考,自主作答,基于文本,答案很鮮活并富于個性。
第四,提升學生的理解、審美能力。
筆者挖掘自身資源,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去過魯迅筆下的百草園,都覺得平淡無奇,根本沒有魯迅描寫的那樣讓人心動。如果現在給你個機會去一下蕭紅筆下的后花園,你希望那里會有怎樣的一番圖景呢?請大膽想象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熱情,大家紛紛表達對后花園的千奇百怪的描述。
一陣熱烈的氣氛后,筆者突然出示了自己和老師20年前去蕭紅故居的照片,描述了親見的后花園,學生開始沉默思考了。寫《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時,蕭紅已經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為什么她這樣懷念童年的生活?并出示了蕭紅的介紹:蕭紅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9歲喪母,父親暴戾,繼母虐待。后因反抗包辦婚姻逃離家家庭,走上文學之路。
1932年在哈爾濱蕭紅與蕭軍結合。1934年與蕭軍離開哈爾濱。同年從青島到上海。1936年因病只身東渡日本療養(yǎng),1937年歸國??谷諔?zhàn)爭時期,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并隨同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懷念養(yǎng)育她的呼蘭河,寫下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出版)。1942年蕭紅病逝于香港。學生開始理解了兒時的蕭紅和她的世界。最后筆者引用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來結束本課,意味深長,引人思考。
在《呼蘭河傳(節(jié)選)》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時時注意三維目標的實現,感悟到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問題對一個人的一生意義深遠,是不可忽視的。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依附于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之中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將這一理念領會透徹,并力求每節(jié)課都體現這些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又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使其積淀成為人的賴以生存的財富。
在語文教學中,三維目標的關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視和偏廢某一維度,它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整體,因為它是面對人的。這樣既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又可以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226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