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喜平 申文杰
李述湯在實驗室
李述湯給人的第一印象,除了敦實就是儒雅,要不是領略他在學術講壇上的翩翩風采,很難讓人想象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科學家。李述湯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教授,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COSDAF)主任,美國柯達公司高級研究員、項目主任,先后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及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復旦大學顧問教授,山東大學名譽教授,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客座教授。6年前,李述湯率領他的科研團隊,移師古城蘇州,擔綱創(chuàng)建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CNST),出任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院長、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寫就他的“納米傳奇”華章。2014年,李述湯入選全球高引用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名錄。
1947年1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李述湯出生在湖南寶慶東鄉(xiāng)兩市塘履安里(今邵東縣大禾塘街道辦事處里安村)一棟矮小的土坯房里。父親李秉綱是一名軍人,1928年4月考取黃埔軍校第六期步兵第三大隊,官至國民黨軍湘西縱隊少將司令。解放前夕,李秉綱率妻兒舉家遷至香港,先是在荔枝角落腳,后又搬遷到青山、屏山、元朗等地。
幼年李述湯在香港的生活,可謂是輾轉流離。李述湯回憶說:“父親是堂堂黃埔軍校六期畢業(yè)的知識分子,但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落得養(yǎng)雞養(yǎng)豬謀生,母親又長年重病不起……”饒是如此,他們家也無法在一處久居。在李述湯的記憶里,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搬家,而每搬一次家,他就得換一所學校。限于條件,小時候李述湯就讀的學校都不是殖民地政府資助的學校,而是由社會、宗教、慈善機構設立的學校。這類學校大多條件簡陋,而且相對偏遠。李述湯清楚地記得:“小學四年級那年,我每天都要從元朗走很遠的山路到屏山上課,不知怎么,那條荒涼的小路總好像永無盡頭,愈走愈遠,而腳后踢起的沙礫又嘎嘎作響,讓我老覺得有鬼在后面追我,好害怕。結果我就每天逃學,逃了好幾個月……”
之后,父親李秉綱在調景嶺學校謀得一個職位,李述湯就此進入這所有教會背景的學校,開始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求學環(huán)境。但到了中學三年級時,由于母親病逝,積蓄耗盡,家道衰落不堪,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李述湯三兄弟無奈只好入住專為收容無家可歸兒童所設的“調景嶺學生輔助社”(“香港學生輔助會”前身)。
調景嶺位于香港九龍東鯉魚門灣外,曾經(jīng)是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荒山,除通往筲箕灣的水路和山上一條崎嶇狹窄的小路通往觀塘外,幾乎與世隔絕,是香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魚龍混雜,貧困與荒亂交織。1950年,香港政府將調景嶺辟為國民黨難民徙置區(qū),區(qū)內聚集了一大批戰(zhàn)敗后逃離大陸的國民黨軍人。他們在這里開山建房,無限期居留,實行自我管理。后來,港府在山頂建警署,僅只監(jiān)視區(qū)內居民不殺人放火,其他活動都不予管束。據(jù)李述湯回憶:“嶺上公共設施匱乏,初入住時,連自來水都沒有。我與百多名來自困難家庭或父母雙亡的孩童,擠住在輔助社四處透風漏雨的破木板屋里?!睘榱嘶蠲?,李述湯偷過甘蔗、偷過魚,甚至與蛇共眠。就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李述湯沒有放棄一切讀書的機會,堅持艱難求學。在回憶這段求學生涯時,李述湯不無感慨地說:“當時,輔助社沒有醫(yī)生,傳教士看我還能讀書,便想培養(yǎng)我讀醫(yī)科,將來可以為輔助社服務??上夷畹亩际侵形膶W校,英文不夠好,當然考不上那時唯一有醫(yī)科的香港大學,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p>
1969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yè)后,李述湯先后以優(yōu)異成績取得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74年,李述湯應聘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76年成為美國柯達公司高級研究員,1994年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教授及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教授及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
李述湯長期致力于有機光電子材料及顯示器件、納米功能材料及器件、金剛石及相關超硬薄膜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獲美國專利20余項。
在金剛石研究方面,李述湯著力開展硅襯底上金剛石成核、生長及異質外延的機理研究,揭示其形成機理,探索出制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用含烴的低能離子束在硅襯底上直接生長出異質外延的立方金剛石納米晶,并將技術推廣到合成其他半導體材料的納米線中。他研究的“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和“高效光電轉換的新型有機光功能材料”3項成果,先后榮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成就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香港裘槎基金會高級研究成就獎(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些年來,李述湯在國際化學、物理、材料等科研領域的著名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900余篇,出版專著9部,其中有5篇尖端論文發(fā)表在美國著名的《科學》雜志和英國的《自然》雜志上。他的論文被引用超過2.6萬余次,據(jù)ESI和ISI數(shù)據(jù)庫檢索,其論文引用次數(shù)在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中排名前25位。因而,他先后被聘為《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Diamond &Related Materials》雜志副主編,《Physica Status Solidi》雜志亞太區(qū)主編(2004~2007),《New Carbon Material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Applied Nanoscience》雜志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4年回到香港后,李述湯相繼成功策劃、主持了30余項大型研究項目,先后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和創(chuàng)新科技基金提供的6000余萬港元的科研資助。近些年來,李述湯在內地也分別承擔了多項國家“863”和“973”項目的研究任務。
因為取得了這些令全球科技界折服的研究成果,李述湯于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5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飛抵香港,親自為李述湯頒發(fā)院士證書。此后不久,李述湯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年3月21日,全球自然科學界最權威的刊物《科學》雜志的封面,刊登了李述湯研究成功的3根漂亮的納米硅線的照片,全球最細的納米硅線第一次清晰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這意味著全球納米研究領域對李述湯研究成果的肯定,也表明這項研究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納米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十億分之一米,相當于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納米技術乃當今世界科技研究最尖端、最有前景的領域,而納米硅線又是納米技術中最熱門、競爭最激烈的研究領域。自20世紀初以來,無數(shù)科技精英投身其中,力圖跨越這十億分之一米的距離。但誰也沒有想到,李述湯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堅忍不拔,在這個領域力拔頭籌,成為亞洲納米技術研究的領軍人物、香港納米材料研究的第一人。
2010年3月,李述湯(右二)回到家鄉(xiāng)邵東考察當?shù)仄髽I(yè)生產(chǎn)
“不是吹牛,我做的納米硅線是全世界最好的?!崩钍鰷看握勂鹚募{米硅線,率真得煞是可愛。他旗下的超金剛石與先進薄膜中心,是世界上兩所最早制造出納米硅線的實驗室之一。
1994年,李述湯告別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加入香港城市大學。自1996年開始,他率領攻關小組,主攻納米硅線。這個研究團隊由2名講座教授(香港大學級別最高的教授)和4名副教授組成,平均每人帶領4至7名學生,夜以繼日地開展研究、試驗。7年間,他們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成就。首先,他們研制出全球最小的納米硅線,直徑只有1納米(頭發(fā)的五萬分之一)。接著,他們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不僅看到了穩(wěn)定的納米硅線圖像,更是拍下了極其清晰的珍貴照片。如今,他們更是進一步發(fā)現(xiàn),納米硅線具有特殊的光學性質。李述湯非常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的這一發(fā)現(xiàn)將為納米材料的研究掀開嶄新的一頁。他估計,5年后,以納米硅線為發(fā)光源的納米激光將會問世,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的納米電腦也將在10年內誕生?!斑@可是一個產(chǎn)值以千億計的大產(chǎn)業(yè)!”李述湯難以抑制心中的興奮。
“您在這個具有高度競爭性和戰(zhàn)略意義的科學領域里,作出了特別顯著的貢獻。”納米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羅托(H.W.Kroto)教授在參觀完李述湯的實驗室后,作出如是評價。納米硅線、納米金剛石、納米發(fā)光,是全球最具發(fā)展前途的3個研究領域。李述湯掛帥的超金剛石與先進薄膜中心,是亞洲納米硅線研究的金字塔塔尖,是香港唯一受惠于國家資助高科技研究的“863”計劃的機構。
蘇州大學坐落在古城蘇州之南,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前身為創(chuàng)建于光緒年間的東吳大學。作為全國最早建成的現(xiàn)代高等學府之一,蘇州大學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個第一:第一所實施西式辦學體制的大學,第一所開展研究生教育并最早授予碩士學位的大學,第一所開設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第一所創(chuàng)辦學報的大學……而如今,有了李述湯的全職加盟,有了李述湯領銜創(chuàng)建的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蘇州大學更加聲名遠播。
李述湯時常對學生說:“中國人要在中國的土地上,做出令中國人驕傲的事情來?!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香港如是,在蘇州亦如是。2008年,當蘇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卓君和校長朱秀林到香港拜會李述湯時,李述湯粲然一笑。他沒有半點“矜持”,主動將實驗室組建方案攤到桌上,只向來者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能在“無時間限制、無指標規(guī)定、無框架局限”的“三無”狀態(tài)下,組建自己理想中的研究機構——一個真正干事的研究院。求賢若渴的書記和校長二話沒說,雙雙伸出有力的大手,與李述湯緊緊握在一起。這一年6月9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在獨墅湖校區(qū)成立。2010年10月16日,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揭牌。2012年2月22日,蘇州大學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聯(lián)袂打造的納米技術聯(lián)合研究院正式啟航。
加盟蘇州大學后,李述湯全身心投入到了蘇州這塊納米產(chǎn)業(yè)高地,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招兵買馬,他都親自過問,親自拉“盤子”。為了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的建設,李述湯可謂是嘔心瀝血,傾注了全力。
時光荏苒,經(jīng)過6年的發(fā)展,納米科學技術學院已初具規(guī)模,在人才建設、平臺建設、科研創(chuàng)新、研究生培養(yǎng)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目前,該學院已擁有特聘教授27位、特聘副教授6位,獲得國家和地方各類科研項目167項,總經(jīng)費逾兩億元,33位核心成員以FUNSOM為第一通訊單位發(fā)表論文500篇,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7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培養(yǎng)碩士98人、博士16人。
李述湯說,在不久的將來,他和他的團隊一定能夠取得更加輝煌的科研成果,一定能讓全球廣大人民分享到納米科技帶來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