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有效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是一場無硝煙的戰(zhàn)爭,是一次靜悄悄的革命,但是作為一種新思想,它已然迫在眉睫。由此對一線教師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身為青年教師的我,當思轉變至關重要。
一、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觀念轉變
“觀念”在哲學上屬“意識”范疇,對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如果觀念陳舊,行為極有可能偏差,從而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尤其教育關乎未來,不可不慎。眾所周知,過去的語文課堂“以教為中心”,充斥著“滿堂講”、“滿堂問”的現象,老師自命專家,高高在上,學生成提線木偶。長此以往,語文課堂變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蠟。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要么云里霧里,要么一聲嘆息;老師上課時受難,上完課難受。如此課堂,何提效率,怪不得有人說教師“毀人不倦”。
如一位老師教劉白羽的《長江三峽》,有一個片段:教師說從下列角度賞析三峽美景:1.繪色擬聲;2.時間順序;3.引用。然后布置學生看書,5分鐘后老師提問,學生大多在修辭上答題(這篇文章用了比較多且新穎的比喻,也可能學生從修辭角度賞析比較順手)。這位老師就一直強調,請注意老師在黑板上的提示,“你們回答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牛頭不對馬嘴”。很遺憾幾分鐘下來,學生的回答除極個別提到引用詩詞外,絕大多數同學的回答都沒能如這位老師的愿。老師只好費一番心思,跟學生解釋文章的“時間順序”到底如何如何,文章的“繪聲擬色”究竟怎樣怎樣,聽得學生目光呆滯,眼神飄忽。很顯然這不是“有效學習”,讓學生在修辭中領略三峽美景,并在作文中學以致用,一舉多得,豈不妙哉!老師生怕控制不住場面,把那根線緊緊扯住,讓學生“戴著鐐銬跳舞”,怎能期望學生跳得美麗。因此,要談改變,觀念先行。
二、堅決地“還權給學生”,實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師不夠民主,處理教材與學生答題時,心中有一個預設的完美答案,聽不進其他的聲音,盡管有些聲音很美。
比如,有一位老師上公開課《漁父》,在分析完漁父與屈原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之后,問學生還有沒有問題,一位學生站起來,弱弱地回答:“老師,會不會屈原和漁父根本就是一個人,他在自言自語?”多好的一個問題,我當時在聽課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沖動,為這位學生叫好,向這位學生致敬,但這位老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愣了片刻,然后自信地說,那樣的話,屈原不就人格分裂了嗎?漁父的出現就是為了襯托屈原高貴的靈魂的,不可能是一個人。其他學生聽了老師義正詞嚴的講述后,都把嘲笑的目光刺向那位學生??上О?!這么好的思維被扼殺在搖籃中,悲哀啊!這位老師太霸道。他完全可以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認真梳理“教師權力清單”,“哪些該還,哪些該保留(暫時的還是長期),精細研判教育教學全過程,逐一核準確認”。爭取掌握教師的四項“新基本功(裝啞巴、忍為上、做懶漢、善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少說話,多讓學生發(fā)言,殊不知,教師說得再精彩都是“復制”,學生講得再幼稚也是“創(chuàng)新”,當碰到學生講得不好時,不要打斷,不要替他代言,教師應該學會“等待”,“慢慢走,欣賞??!”就“有效學習”的標準而言,老師不能“勤快”,學生能做的事情,就袖手旁觀,絕不插手,老師要在“偷懶”中促進學生的成長,掌握一套“懶人的哲學”,科學證明“懶”人的創(chuàng)造力要比勤奮者高出數倍,因為“懶”的背后,會把目標指向“有效學習”,讓學生動起來,且全員參與,看似“素質教育”,其實二者得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GDP豈能不漲,難道不比教師講得唾沫橫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有效嗎?因為有效學習是遵循其內在規(guī)律的學習,所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關乎全局。
“促進有效學習”很難,特別是起步階段,但教師只要舍得放手,讓學生摸摸方向盤,讓他當一當司機,而不是讓他當倒頭就睡的乘客,總有一天,他們會成長,他們會找到自己想要去的最美的風景。
參考文獻:
1.王振中《關于課堂變革的一點思考》
2.曹寶龍《用認知觀點探究教學行為》
徐方東,教師,現居浙江泰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