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曾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看過這樣一番關于舞劍論述,令人感觸頗深。其大意是說真正的武林高手,不在于擁有一把多么上乘的寶劍,也不是看其劍法舞得有多無瑕,而是當興之所至時,一草一木皆可用來為劍。按照筆者的理解,這也就是說,劍再好,只是一種道具而已。而武者將技法口訣爛熟于心、在日積月累中對于武學博大精妙逐步參悟、再加上自身的心胸見識,與某種機緣巧合下的頓悟……種種綜合起來,才是至高境界。
這個世界,藝術的門類有很多種,但總有種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想,將上述這些放到今天來看傳統(tǒng)的寫意畫,同樣適用。
寫意是一種境界
正所謂“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睂懸庥行懸夂痛髮懸庵?,前者在手法上多以沒骨和兼工帶寫來表現,所繪之物尚對形似有一定的依托;后者則是以畫家的內心感受為主,更加超越物象的具體形態(tài),以筆墨的隨意率真來舒張個性。
但不管是大寫意還是小寫意,“寫”與“意”二字相輔相成?!皩憽笔怯行蔚模简灥氖撬囆g家駕馭筆墨的功力,包括“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應物象形、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等,讓觀眾具體感受到諸如“筆、墨、形、色、局”這些畫面本身元素所產生的美感,靠的是“寫”。
然而,看似簡單的一個“寫”字,想要做好,就要求藝術家首先起碼具備相當的書法功底。因為中國傳統(tǒng)寫意精神來源于草書精神,僅從技法上評判,如果不諳此道,那么這位藝術家是不具備創(chuàng)作寫意的資格的。與此同時,藝術家又必須具備繪畫良好的造型等把控能力。
而“意”更是無形的東西,既意蘊著“氣韻生動”,又泛指筆意、意趣、意味和意境。一幅好的寫意畫,所繪之物不但要有“精、氣、神”,更要“意無窮”。這又牽涉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不扯太遠,就說自宋代以來,文人士大夫是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審美判斷標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習慣,即“意”總是置之首位的,然后才是形與色。因此,一幅畫好不好,一方面它要體現出人與世界、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另一方面也要直指人的內心,這都是很廣泛、深邃,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虛無縹緲、很難捉摸的東西。所以,一幅好的寫意作品,特別是大寫意作品,它實際上已經“跳”出了靠書畫本身技法帶來美感的范疇,是藝術創(chuàng)作與人生磨練提升到又一層新境界的表現。若我們以金字塔來比喻中國傳統(tǒng)畫的創(chuàng)作,頂尖的位置應該非寫意莫屬。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履生先生用當前很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寫意畫創(chuàng)作——任性。在他看來,這種任性是在藝術中自由地翱翔,是對已有觀念與規(guī)則的挑戰(zhàn)。而這種任性,又需要對底線的堅守和一種人文精神的自律。
也是綜合學問
在與畫家程多多先生聊起寫意畫創(chuàng)作的話題時,他說自己的父親、著名海派畫家程十發(fā)先生曾經打過這么一個比喻:“認真地畫好三本連環(huán)畫,你就能算得上是從美院畢業(yè)了?!睂τ诟赣H的體會,程多多認為很有道理,“為什么呢?父親當時的進一步解釋是,連環(huán)畫是特別接近生活的一種創(chuàng)作。比如你畫的第一本講的是漢朝的事,那么你必須得先了解當時的人們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包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接下來你再去畫宋代、畫清代,同樣也是如此。我想,父親實際上是想告訴我們,想要在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上不斷提升自我,除了本身的技法功底之外,還需要有觸類旁通、學無止境的精神與能力。因為你要學習的東西,比如中國的文學、歷史、哲學等等,遠遠高于繪畫技巧的本身?!?/p>
從這個意義而言,專注于傳統(tǒng)寫意畫的創(chuàng)作,相當于是在做一門綜合的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最“可怕”的是,即便如此堅持了一輩子,也未必會取得突破性成就或者為人所知。于是,在這個人心普遍浮躁的年代,有的人因為能力有限而放棄,有的人則是受“出名要趁早”而誘惑。特別是一些以畫為生的職業(yè)藝術家,寫意與他們的距離,雖然有可理解之處,但更多的是悲哀。
由此也導致出另一種現象——傳統(tǒng)繪畫參展評選往往“重工筆而輕寫意”。曾有業(yè)內人士做過統(tǒng)計,以第9屆到第11屆的全國美展為例,工筆畫的數量從75、76到88幅;而寫意則從34、32下滑到25幅。當然,寫意與工筆,單從創(chuàng)作理論上看并沒有誰好誰壞之說。但必須承認,在參展評選時創(chuàng)作者之所以更偏向工筆,那是大多數人“不打無準備之仗”,要“迎合”,做到細膩、逼真從而“討巧”。然而,這種認識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讓原本應該是代表中國最頂級創(chuàng)作水平的大展評選,失去了它的本真。
教育體系的缺失
事實上,當我們從全國美展開始追根溯源,會發(fā)現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寫意畫的創(chuàng)作已經開始呈現出衰退的狀況。特別是在近幾年,大眾能看到的這一領域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十分罕見。甚至對于不少現代人而言,對中國畫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工筆、工整的概念中。
著名藝術評論家、畫家梅墨生先生告訴筆者,全國美展傳統(tǒng)寫意作品的缺乏,反映出的是整個中國國畫教育的一種缺失。一方面,縱觀20世紀以來的國畫教育,基本體現為以西方理念為主導,以科學寫實的態(tài)度來“改造”。從新文化運動前后,藝術圈中開始批文人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受虛無思潮影響,一些美術院系甚至將水墨畫系改為彩墨畫系等等,幾十年來,受大的教育思潮的影響,致使傳統(tǒng)中國繪畫難以獲取主體位置。另一方面,當傳統(tǒng)繪畫遭到被科學系統(tǒng)改造、被寫實手法再現、被描繪的方式影響等等理念沖擊時,使得業(yè)界不僅在教育、宣傳等方面缺乏人才,更缺乏一種文化自信與價值觀念的自我認可。
對此,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執(zhí)行院長劉旭光也曾坦言,作為滬上惟一設有中國畫專業(yè)的上海師范大學,現在招生考的是速寫、素描和色彩,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入學時連毛筆都沒有拿過,“中國畫現在處在一個危難時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升溫,藝術收藏領域變得越來越“大眾化”,市場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chuàng)作者的傾向。例如當前在傳統(tǒng)繪畫收藏這一領域,畫得細致、寫實、逼真,整體感覺又漂亮又滿的作品往往深受追捧,而那些更講究筆墨意蘊的作品則不如前者討喜。
事物發(fā)展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商品化的市場大潮遇上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停滯,再加之“創(chuàng)新”的理念在圈內被大力提倡時,原本混跡于國畫界的藝術家們也會想方設法地“改進”,有的開始以寫實為標準,有的則玩起了抽象,還有的在工藝化、裝飾化上下起了工夫……最有意思的現象是,有的人打著“寫意”的旗號,刷上幾筆,受眾看不懂,藝術家就認為那是因為對方水平有限,不能明白自己的創(chuàng)新。于是,雙方的距離越拉越遠……但別忘了,所謂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必須有基礎、有依據,只有在“陳”中反復磨練、煎熬,或許才會“破繭成蝶”。胡來或者一時興起,這樣的藝術能走多遠?
可以說,全國美展寫意畫的表現折射出了一種信號——當前不少人從審美到判斷力都走入了一種誤區(qū),對于世俗化變得“視而不見”。無論具體到評委、創(chuàng)作者,還是大到管理、教育,市場人士和受眾,都應當對此引起重視。
應該讓寫意畫傳向世界
關于傳統(tǒng)寫意畫的發(fā)展歷史,筆者在此不過多贅述。也許有人會問:前面說過諸多寫意的妙與不易,但它既然是“塔尖”,我們該如何從“小眾”中尋找“大眾”的一面?
對于這個問題,明代大家董其昌的解釋特別有說服力,他曾說:“氣韻不可學,此為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比欢脖硎居锌梢蕴嵘皻忭崱钡姆椒ǎ础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由此可見,寫意畫承載的是中國千百年來傳統(tǒng)文人的書卷氣,這或許就是它流傳的動力與核心意義所在,也是最寶貴的東西。
之前在拜訪一些老一輩藝術家或其后人的時候,筆者注意到,在他們的普遍觀念中,畫家的文學修養(yǎng)是直接反映到作品里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不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繪畫雅俗、優(yōu)劣和文野之分,也是衡量藝術作品高低的重要標準。
而對比中西繪畫史,西方的表現主義中一樣有寫意的意味在里面。比如表現主義講究情感的宣泄與筆觸的美感,與中國傳統(tǒng)寫意不謀而合。相比之下,中國傳統(tǒng)寫意在形的表現上更加游刃有余。因為水與墨的融合本身就是最有標志性的“中國味道”。細想來,除了水墨外,在繪畫中,你似乎再難找到更合適的元素與中國文人心性匹配。它承載著中國的人文精神,體現的是畫家的閱歷與人品修養(yǎng)、性格完善;營造的是“一草一木皆有情”之境。
當然也必須承認,受社會進程的影響,先人那種傳統(tǒng)文藝的環(huán)境與氛圍已難尋蹤跡。而且,寫意畫的本體——傳統(tǒng)文人精神,試問當今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參透?但民族特性的本質塑造就是思想的凝結推動。不妨大膽設想一把,假若中國繪畫歷史上從來未曾出現過寫意,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回顧中華歷史文明,無疑會感到蒼白,因為缺乏思想的表達;同理,如果傳統(tǒng)文人精神一去不返,我們究竟只是“活著”,還是需要“生活”?
再往大了看,筆者認為,國力的強盛,經濟是硬保障,文化則是軟實力。目前,要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走出去,顯然不能缺少中國傳統(tǒng)文人精神面向世界的傳播,當中書畫這種突破語言障礙、雅俗共賞的載體無疑是有利途徑之一。就像我們現在去海外高價購買畢加索、梵高作品一樣,如果有朝一日,老外們能追捧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等傳統(tǒng)畫大師,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中國寫意畫,甚至看懂并收藏學習之,當文化的浸潤成為對方的習慣,那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說到底,當今的中國并不缺乏人才,體制固然需要健全,但追根究底,更加缺乏的是淡定的態(tài)度與重新認識。寥寥數筆,就能揮灑出一個廣袤無邊的“世界”,寫意畫真的會“沒落”嗎?這是不應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