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后,我常常思考:如何實施課堂的有效教學?如何讓語文主題閱讀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培養(yǎng)方法,激發(fā)興趣
1、明確閱讀目的,激發(fā)閱讀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首先讓學生明白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zhì)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通過閱讀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修養(yǎng)良好的人。其次,讓學生明白提高寫作能力必須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fā),是表達。自古便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誡我們。最后,使學生明確,他們作文材料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來自課本,二是來自課外閱讀,三是來自生活積累。歸根結(jié)底,都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仔細觀察,認真積累。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恒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2、選擇閱讀方法,指引閱讀道路,變樂為會讀
一是指導閱讀方法。通過閱讀實踐達到“會讀”的境界,則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如掌握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學會積累式閱讀。所以,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并探索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讓“查閱工具書”成為永久習慣。學生們一旦感受到了查字典帶來的喜悅,這種樂趣就是欲罷不能的。三是教會學生隨時做好摘錄,寫好讀書筆記。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等。同時把精彩優(yōu)美的語句和文章的片斷摘錄下來,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鑒。這樣,使學生積少成多,自然會豐富學生的內(nèi)涵,打下堅實的文化積淀。四是對比閱讀,逐漸形成讀書動筆動腦的好習慣。
二、充分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增強閱讀的持久力
要想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我們就要既追求課堂內(nèi)的生成,更要追求課堂外的生成。如果要想得益于課外,讓課外閱讀有生成性,請你拿出一點課內(nèi)的時間,分享孩子的學習成果。在閱讀活動中,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可以談讀書收獲,可以著重談朗讀體驗,也可以分享感受,也可以專題討論,總之,讓展示活動力爭豐富多彩,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在展示活動中,應(yīng)該做好主持人,對于學生,只要有見解、有收獲、有感受就給予鼓勵,重要是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成功和快樂,從中受到激勵。
1、開展“親子共讀”、“同伴共讀”活動
與學生家長一起營造家庭讀書氛圍。要經(jīng)常帶孩子到書店購書,到圖書館借書,拓寬讀書渠道。倡導家長在孩子過生日時以書為禮品;過春節(jié)的時候,送好書壓歲等。建立家庭小書庫,在“讀書時間”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并要求家長和孩子寫出閱讀感受,到校后由孩子代表家長朗讀,此時也會給孩子帶來閱讀的成就感。同時開展“我和孩子共讀書”征文比賽,交流家教方法。交流內(nèi)容可以談?wù)勛约涸鯓釉诩抑袆?chuàng)設(shè)濃郁讀書氛圍,怎樣培養(yǎng)孩子濃厚的閱讀興趣,怎樣有效指導孩子閱讀,怎樣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法的介紹;也可以談?wù)勁c孩子一起讀書的快樂及自己讀兒童讀物的感受;還可以講述“親子閱讀”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等。
2、舉辦“朗讀比賽”活動,激發(fā)朗讀內(nèi)動力
對于適合朗讀的文本,比如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等,讓學生在朗讀中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是很好的方法。在每節(jié)課課前開展了“我的講壇”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采取對抗展示。學生們課下異常積極,準備充分,超乎了我的想象。舉辦“六一閱讀大賽”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營造一種氛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開展經(jīng)典閱讀拓展活動
在主題閱讀的選文中,有許多文章都是經(jīng)典名著的節(jié)選,有中國古典名著、經(jīng)典故事,有世界經(jīng)典童話、神話故事,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文章在學完了課文之后,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待讀完“主題文章”之后,對這些名篇的了解就會更進了一步。但是應(yīng)該看到,學生讀完的文章還是局限于所讀文本,對原著還是知之甚少,這時我引導學生深入讀經(jīng)典名著,開展一些品味活動,讓學生在講故事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共享經(jīng)典故事的魅力??傊黝}閱讀是一粒種子,課內(nèi)、課外、學校、家庭都要播撒,我們要整合全社會的土壤,讓閱讀的種子在兒童的生命中生根、發(fā)芽、開花,并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沈秋紅,教師,現(xiàn)居河北遷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