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余久久
隨梅赴日,大放異彩
有一個成語叫“厚積薄發(fā)”,用在高慶奎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在長達十多年的學(xué)習(xí)和積累之后,高慶奎逐漸從掃邊老生,走向二三路老生,所接的戲也越來越多。1918年的時候,他在三慶園也已一躍成為臺柱子。但是,終究還是平平之勢。余叔巖、譚小培等平輩老生來勢洶洶,甚至在名氣上已經(jīng)是超越在先了。如果再無突破口,雖說衣食無憂,但到底意難平。這個突破口在1919年來了,即梅蘭芳的首次赴日演出之行。
到達東京后就出現(xiàn)了一點小意外,因為打大鑼的成員暈船了,從天津上船就一路吐到日本,下船幾乎就是抬下來的??墒堑诙炀鸵械谝粓鲋仡^戲《貴妃醉酒》,雖說鑼鼓聲不多,但缺了也不對味道。大家都著急的時候,高慶奎主動請纓:“別急,不就是一出“醉酒”嗎?我來?!薄白砭啤崩镨尮牟欢啵蠹乙簿头判牧?。結(jié)果當天表演的時候,是中日兩國藝術(shù)共同表演,所以在“醉酒”之前,先給上了一段日本的歌舞伎。為了讓承接有過渡性,歌舞伎表演之后,報幕報完需要來點中國元素的音樂來襯托,即要用中國的鑼鼓打個“鬧臺”。高慶奎倒也不怵,那么些年練下的各路基本功都要派上用場了。這打起來,還真是鑼鼓翻天,熱鬧極了。日本人哪里聽過這么熱鬧的鑼鼓啊,一時間掌聲四起。聲未起,大鑼先紅了!
之后《貴妃醉酒》在大家的期盼中順利演完,結(jié)束的時候,也是入鄉(xiāng)隨俗之需,所有演員都出來謝幕,還要介紹演職人員的姓名,不管是演員還是樂隊成員一一跟大家見面。司儀介紹:“這位是扮演貴妃的主演者,然后,這是高力士、裴力士、這是司鼓、這是琴師、二胡、這是大鑼高慶奎?!甭牭竭@一句大家都樂了,他哪里是打大鑼的呀。下場后,梅蘭芳首先給高慶奎道辛苦,開玩笑說:“這次出國到日本演出,從北京請了個‘百搭來了。”這個演員實在是請得太合適了,什么都拿得起,而且最重要的是,什么都愿意拿起來。
在這個故事中,高慶奎的多才及藝德也可見一斑,不計較不推諉,本著為大局著想的態(tài)度,只要能去做,就會盡全力去做,這樣的精神也是他搭班這么久以來一直口碑很好的重要原因。
在梅蘭芳劇團這次赴日表演的劇目中,高慶奎參演了其中一半。其中梅蘭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御碑亭》、《春香鬧學(xué)》、《貴妃醉酒》、《虹霓關(guān)》、《戲鳳》等劇,高慶奎分別配演維摩詰、王有道、陳最良、高力士、秦瓊和正德皇帝;高慶奎主演的《戰(zhàn)蒲關(guān)》、《文昭關(guān)》、《空城計》、《洪羊洞》、《舉鼎觀畫》,則由趙桐珊、姜妙香、貫大元等配演;而貫大元主演的《烏龍院》、《烏盆記》,高慶奎也為他配演張文遠、趙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梅蘭芳主演的六出戲中,高慶奎不僅是主要配角,而且還有生、旦合演的對兒戲《御碑亭》、《戲鳳》。顯而易見,他替代了國內(nèi)演出時王鳳卿(四大名旦都有二路老生陪著,王鳳卿一直傍著梅蘭芳演戲)的地位。
劇團的表演帶給日本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以在東京舉例,十天客滿,只有兩天空了兩三個座位。日本文藝界知名人士內(nèi)藤虎次郎、狩野直喜、藤井乙男、青木正兒、豐岡圭資等撰寫劇評,編成《品梅記》出版。日本國內(nèi)著名的《國民新聞》、《東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紛紛刊登劇評家們大力贊美的文章。
在東京時,最受歡迎的劇目是《天女散花》和《御碑亭》。前一戲中,梅蘭芳演天女,姚玉芙演花奴,高慶奎演維摩詰居士,貫大元演文殊師利菩薩,芙蓉草反串伽藍;后一場戲,梅蘭芳演孟月華,姜妙香演柳生春,高慶奎演王有道,高聯(lián)奎演申嵩,芙蓉草反串得祿?!短炫⒒ā凡槐囟嗾f,側(cè)重于華麗服飾和美妙舞姿,也是梅蘭芳為主導(dǎo)的大戲,所得贊譽不勝枚舉。但讓大家驚奇的是《御碑亭》的觀眾反響,雖然演出場次不及《天女散花》,但頗受歡迎,甚至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很多女觀眾感動涕淚。
一切蓋因表演的魅力。《御碑亭》講的是發(fā)生在明代的故事。書生王有道進京赴考期間,妻子有一日回家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又來一秀才柳生春,立亭外,終宵末交一語,雨止各去。后來王有道考試后回來,得知此事,卻心中生疑,因而休妻。中試后,去參謁房師時,巧遇柳生春,說起御碑亭避雨事,王有道始知真相,急忙去岳家向妻請罪。孟月華責罵王有道后,言歸于好。王又將妹淑英許婚柳生春。
高慶奎飾演王有道時,以表情、動作、聲音完全融入角色,演活了“王有道”,前半段的懷疑與憤怒,后半段的后悔和自責,栩栩如生,讓觀眾只是通過舞臺上的表現(xiàn)就被充分感染。再加上如王有道休妻的事在日本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觀眾更能感同身受,流下同情之淚。仲木貞一的《梅的<御碑亭>》(5月14日《讀賣新聞》)文章中除了極盡溢美之詞夸獎梅蘭芳,同時也說:“我覺得扮演王有道的高慶奎,技藝的巧妙僅次于梅?!?/p>
就這樣,梅蘭芳帶著大家從東京又來到大阪、神戶,為當?shù)貛砹司实木﹦”硌荨?月27日,一行人從下關(guān)乘坐關(guān)釜渡輪高麗丸號回國。這一路上,以梅為代表的中國劇團備受好評,高慶奎在其中的出色表現(xiàn)也使他成為媒體的焦點。待回國后,高慶奎名聲大噪。更可貴的地方在于,從日本歸來后,高慶奎的嗓音更加清越高亢,讓觀眾們大為激賞。人們笑談,日本之行,帶去了中國文化,還捧紅了一位“掃邊老生”,即為高慶奎。
滬上亮相,南北交融
日本之演是個轉(zhuǎn)折點,從日本回來之后,高慶奎就好似開了嗓,聲音愈發(fā)高亢起來了。雖然他本是譚派底子,但此時針對自己的聲音條件,他開始潛心研究劉鴻聲。其實之前搭班時,高慶奎已與劉鴻聲合作過,劉鴻聲愛才心切,對他也是多般指點,再加上后期反復(fù)琢磨與練習(xí),高慶奎可算是學(xué)劉派最像的人。而劉鴻聲正是風(fēng)頭正健,1917年譚鑫培去世后,他繼任了北京正樂育化會會長,足以見其當時的威望。
從古到今,流行從來都是跟著時下的潮流走的,劉鴻聲的崛起意味著戲迷們的口味也在改變,在這股趨勢下,劉派老生自然也是炙手可熱。高慶奎以劉派老生挑中場帶演劇目,佳譽鵲起,身價更是與年俱進,上海的戲院老板們也都對高感興趣起來。北京和上海兩地都是京劇藝術(shù)繁榮昌盛之地,但對演員門派的態(tài)度有些不同。北京較傳統(tǒng),信奉名門正派,這樣的態(tài)度就導(dǎo)致有些排外,固執(zhí)不肯接受新鮮事物。比如當年周信芳、蓋叫天、唐韻笙等上海名角來北京演出,沒有一個能站住腳。觀眾們總是將他們稱為“外江派、海派”。說周信芳是啞喉嚨叫街的,說蓋叫天是花把式賣藝的。但上海的態(tài)度更為新派,接納度也高,管北京去的演員叫“京朝派”,憑實力說話,看觀眾下菜。所以北京的戲劇演員走的路子一般都是在北京唱對,到天津唱紅,去上海成名。高慶奎得到了這個去上海成名的機會。1919年,上海丹桂第一臺老板尤鴻卿聘高慶奎南下,掛正牌。
機會雖好,但有一個問題。高慶奎后宗劉鴻聲,但劉鴻聲本人已先在大舞臺登臺。高慶奎是晚輩,兼工劉派,又是初來乍到,如果要是和劉派的創(chuàng)始人分庭抗禮,有些不妥。曾創(chuàng)辦專業(yè)戲曲報紙《羅賓漢報》的朱瘦竹先生在《高慶奎談薈》中提到過,當時上海的票伶兩界都認為來得不是時候,“這個對臺打得不量力不度德”。高慶奎的父親高四保自有辦法,既然梨園講規(guī)矩,那就先把規(guī)矩做到先。高四保就帶著高慶奎和高聯(lián)奎兩人去拜會劉鴻聲,這叫“行客拜坐客”。高四保說:“兄弟,你的大侄子要到上?;鞂O來了,請你多捧多關(guān)照。他是學(xué)你的,有什么漂學(xué)不地道的戲,還得到你這兒來求你的指教,造化他一個實授?!眲Ⅷ櫬暿翘煨院浪?,出了名的古道熱腸,與高四保是老交情,人家又把禮做得這么到位,當下大喜道:“慶奎學(xué)我最像,你萬安,一炮準打紅。”又對慶奎道:“你敞開兒樂,別以為與我打?qū)ε_,有所畏忌,一有畏忌,一切打折頭,要理戲,盡管到我這兒來,我一定讓你落地?!焙髞韯Ⅷ櫬曈值溃骸八餍宰屇隳樎﹤€足,你打炮,我告一個禮拜假,你不是好惟我獨尊了么?”這話說出,真是感動了高家父子,高慶奎忙磕頭謝過劉鴻聲。
于是,高慶奎在上海粉墨登場了。他在丹桂第一臺的三天打炮戲是《空城計》、《轅門斬子》、《連營寨》。這三出戲都有講究,當年劉鴻聲在上海改唱須生的第一個戲就是《空城計》,唱得高亮婉轉(zhuǎn),清脆流利,立刻博得彩聲四起,紅遍上海灘。劉派最有名的劇目是“三斬一碰一探”,斬是《斬黃袍》、《轅門斬子》、《斬馬謖》,碰是《碰碑》,探是《四郎探母》。其中又尤以劉派的《轅門斬子》更為著名,《轅門斬子》本是譚鑫培自創(chuàng)的腔,自從劉鴻聲將這出戲唱紅之后,譚鑫培竟然也掛起來不唱了?!哆B營寨》則是譚鑫培的代表作。于是,兩天劉派,調(diào)高響逸,學(xué)得真像;一天譚派,唱做摔都好,頓時紅得發(fā)紫。
這三日之后,高四保再去謝過劉鴻聲。劉鴻聲豎起大拇指道:“如何,慶奎不是紅了么,恭喜老大哥,你生的好兒子?!备咚谋8袆拥溃骸斑@全仗好兄弟你給我栽培出來的?!惫磐駚?,梨園中是非多,但賢人也多,高慶奎得遇劉鴻聲這樣讓賢提攜后輩的前輩,正是貴人相助。然而也惟高慶奎對得起這一讓,曾見過劉鴻聲、高慶奎唱戲的人都深感“他學(xué)劉鴻聲是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