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媛
(宜興 214221)
紫砂壺原本是喝茶的器皿,自明代開始,由于文人、雅士、墨客、騷人的介入,注入了文化的內(nèi)涵,才使它有了更多可賞、可玩、可進行美學分析的空間,提升了自身的價值和力量。紫砂壺的生命力在于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提高中發(fā)展。凡是有成就的紫砂大師、名家,無一不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傳統(tǒng)文化對紫砂壺的影響很大,好多紫砂藝人善于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養(yǎng)足自己的底氣,煥發(fā)創(chuàng)新的勇氣,凝聚趕超的銳氣,雄心勃勃地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現(xiàn)以紫砂“荷花仙子壺”為例(見圖1),談談它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以及在新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與運用。
圖1 荷花仙子壺
紫砂“荷花仙子壺”運用了曲線塑造壺體。從壺嘴到壺把,仿佛是用一根彎曲帶頸的蓮葉貫通,壺身和壺把的結(jié)合形成壺的整體,且蓮葉的筋紋脈絡清晰。壺嘴是由蓮葉的尾端延伸而成,充分顯示了靜中有動的活力,微翹的壺嘴增強了動感。壺體由荷葉包莖而成,敦實圓厚、輪廓清晰,線和面的轉(zhuǎn)折處理得干凈利落?!昂苫ㄏ勺訅亍钡奶崃和黄屏俗仙皦氐脑袠邮?,提梁與壺體的結(jié)合部采用外凸內(nèi)凹的形式,其頂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在線、面的處理上,提梁的薄厚與壺口處統(tǒng)一、均齊。提梁兩側(cè)的邊線與壺口兩條邊線聯(lián)合成一條回旋的線,這條線仿佛是荷頸的形狀,線的處理清晰挺秀。壺蓋就像蓮藕,有一尊捏塑而成的仙子俯身蓋面上。
“荷花仙子壺”采用虛實對比的手法,通過點、線、面的有機組合,使得整個壺體既有面的變化,又有線的變化,體現(xiàn)了壺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風格。同時,荷花仙子的形狀貫穿壺器的設計中,折射出怡情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紫砂“荷花仙子壺”實用性強,且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欣賞此壺,極易把人帶進大自然的美景中。閉上雙眼,試想:時值盛夏,紅衰翠盛,春花早已凋零殆盡,唯有那蓮花池里的荷花依然昂首挺胸,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冒著酷暑蒸籠傲然綻放。荷花富有艷麗的色澤、優(yōu)雅的風姿、高尚的風骨,自古以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無不為之傾倒。紫砂“荷花仙子壺”蓋面上的仙子塑像精雕細鏤、神采逼真、呼之欲出,使人不禁想起了荷花仙子的美麗傳說。相傳,美麗善良的荷花仙子是天帝的女兒,她私偷百草的種子下到人間,在湖邊遇上小伙子藕郎,與他相愛結(jié)成婚配過起美滿的凡間生活。不料被天帝知道,便大發(fā)雷霆,派天兵天將捉拿荷花仙子,仙子躲到湖里,臨別時她將一顆自己精氣所結(jié)的寶珠交給藕郎。幾天后,藕郎被捉,天兵天將揮刀向他脖子砍來時,他咬破寶珠吞進腹中,天兵連砍八十一刀,藕郎雖身首兩節(jié),但刀口處留下細細的白絲把頭頸又連接起來,怎么也殺不死。天帝賜下發(fā)箍,箍住藕郎脖子投入湖中,誰知竟落地生根,長出又白又嫩的藕來,發(fā)箍變成藕節(jié)。荷花仙子得知藕郎化成白藕,自己便化作蓮花。天帝見狀,忙下令挖掉它,可是挖到哪里蓮花就開到哪里,白藕長到哪里,氣得天帝只好收兵。從此,白藕和蓮花在湖面上安了家,他們年年將藕、蓮子及祥和之花奉獻給人間。這是多么娓娓動聽的愛情傳說,讀罷回味悠長,深感紫砂“荷花仙子壺”與荷花仙子的美麗傳說也是同樣源遠流長。欣賞此壺,荷花仙子的美麗傳說令人心動,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并蒂蓮開,天長地久。
紫砂“荷花仙子壺”的荷花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寄托著中華民族對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承載著華夏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唐代初期王勃《采蓮曲》中“牽花恰并蒂,折藕愛連絲”,便以并蒂蓮和藕絲不斷來比喻愛情的纏綿。“荷”就是“蓮”,蓮是純潔、美好愛情的象征,“藕”與“偶”諧音,藕斷絲相連,“并蒂蓮開”恰到好處地喻示愛情的綿綿不斷、相思無期。這些美好的寓意都轉(zhuǎn)化成了“荷花仙子壺”的藝術價值,使欣賞者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精神愉悅。
[1]高儉.淺論紫砂壺的文化魅力[J].江蘇陶瓷.2007(06):10.
[2]徐永君.紫砂花塑器藝術魅力之我見[J].江蘇陶瓷.2008(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