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銀之
(宜興 214221)
紫砂壺原本是喝茶的器皿,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自明代開始,由于文人雅士的參與,充分注入了文化的內涵,極大地提升了審美的價值,使之有了更多可賞、可玩、可進行美學分析的空間。紫砂壺的生命力在于在繼承中求創(chuàng)新,凡是有成就的紫砂大師、名家,無一不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每一位紫砂技藝人員都要重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把更多的功夫下在紫砂壺的學養(yǎng)、修養(yǎng)、涵養(yǎng)上,對大師、老師的精品力作進行研究分析,開闊藝術的眼界、煥發(fā)創(chuàng)新的動力、凝聚趕超的銳氣,雄心勃勃地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是紫砂壺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的一種境界,創(chuàng)新紫砂壺藝作品就得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向大自然學習,在造型、工藝、裝飾上下功夫,才能在壺藝創(chuàng)新中獨辟蹊徑、熔古鑄今。這款紫砂“無聲壺”(見圖 1)正是經(jīng)過充分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積攢制作經(jīng)驗的藝術結晶,它以獨特的“德鐘”造型、琴的手工雕藝以及優(yōu)美的五線譜線條刻繪,塑造了“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圖1 無聲壺
紫砂“無聲壺”樸拙大觀,肅穆莊嚴。壺身短柱形,小巧靈動;壺鈕形狀變?yōu)橐话压徘?,構造簡單、不失古韻,襯托出了此壺非凡的氣質;壺蓋圓而平整,蓋線清晰;壺肩圓角處理,線條流轉細膩、順滑;壺嘴直流,暗接而成,纖細修長;環(huán)形壺把隨身勢,做工精良、拿捏得手;采用刻繪手法在壺腹描繪出了優(yōu)美的五線譜線條,提升了此壺的觀賞性。此款作品器形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結構嚴謹,其技藝手法的表現(xiàn)已臻于巔峰。
“德鐘壺”是紫砂光素器中的經(jīng)典器型之一,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古典的壺型已經(jīng)不能充分滿足審美需求了。紫砂“無聲壺”是歷久彌新的作品之一,既傳承了經(jīng)典的“德鐘壺”造型,又融合了獨創(chuàng)風格,可以說是推陳出新之作。整件作品簡潔質樸,令人沉醉在其典雅的氣韻之中慢慢回味
紫砂“無聲壺”的壺鈕塑以琴的造型,配合壺腹的五線譜刻繪裝飾線條,頗有古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純美藝術境界。我們生活在一個喧鬧的世界里,鋼筋水泥的叢林,讓心疲倦,讓生活乏味。然而,一旦我們靜下心來,親近生活,慢慢地就會達到一種“返璞歸真”的人生境界:首先,所看到的建筑便是凝固的音樂,錯落有致,建筑與當?shù)氐纳罹o密結合,鑄就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象;其次,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去仔細地閱讀它;最后,把身心融入這片大地,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充盈在心頭,也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人生境界。
紫砂“無聲壺”的形態(tài)是茶壺,體現(xiàn)的思想?yún)s是一種人生境界,熱愛生活的人也永遠被生活所熱愛。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是紫砂“無聲壺”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也許,某個秋日的午后,一個人獨坐一隅,慢品清茶,時光似乎就會有茶色的流光,一段一段在眼底輕淌,帶著一絲秋暮的味道,淡泊而從容,似乎看見了生命在以另一種形式詮釋。看著茶和水開始融合,互相包容、互相謙讓、互相激勵,然后各自把心奉獻出來,讓人們去體會一種生命本真的味道,去感悟生活的平靜、安然和自得其樂,風風雨雨的磨礪之后,用持之以恒的毅力,釋然出生命的傲然清香。輕輕嗅著裊裊的茶香,然后微笑著接納一切。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在清茶的淡淡芳香中,品味出茶中所蘊含著天地間至清、至忍、至醇、至真、至善的韻味,才能感受到紫砂“無聲壺”那種無聲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境界。
歸根到底,紫砂壺的美不僅在于器身的古典大方、樸實無華、自然素雅和簡潔明了,更需要心靈的領悟,才能有更深層次的藝術感受,只有沉湎于這種感受中才能領悟“人壺一體”的真諦,才能最終領悟出主題思想與精神內涵。
[1]高儉.淺論紫砂壺的文化魅力[J].江蘇陶瓷.2007(06):10.
[2]吳小軍.探析賞用俱佳的紫砂“橋頂方圓壺”[J].江蘇陶瓷.201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