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是一篇較長的文言文,涉及事情經過較為復雜,人物也比較多,在敘事上跌宕起伏,相當精彩。然而,《鴻門宴》之所以流傳千古,膾炙人口,恐怕原因遠不止此?!而欓T宴》在敘事之復雜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境遇之復雜與險惡:外有強敵壓境,內部又不齊心,有人玩無間道不說,還有人出餿主意。但是所謂危機,就是危險和機會并存。鴻門宴就好像一個包圍圈,沖不出去,你就玩完;沖出去了,或許就是另一片天地。鴻門宴就好像是一個命運交叉點,塵埃落定的時候參加者們回想起來,也許會有命運從那一刻已經注定的感覺。這就是鴻門宴的意味。由此可見,《鴻門宴》實在是充滿了“高冷”范兒的一篇文章。但是現有的教學設計中有不少卻是從敘事著手,以敘事、人物為重心,這便是將《鴻門宴》講成了《林教頭雪夜山神廟》,將《史記》講成了《水滸》。
那么,如何將這種感覺講出來呢?或者更確切地說,如何讓學生將這種感覺品出來呢?我會在這里提出一個貫穿性的問題:劉邦從鴻門宴中脫險,究竟應該感謝誰?回答者必須從課文中尋找相應的依據,首先將課文的相關文字讀一遍、講一遍。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回答。有的學生會說,劉邦最該感謝張良,因為張良聞聽變故,沒有逃跑而是留下來推薦了項伯幫忙化解危機;在鴻門宴的過程中他又及時安排樊噲入帳,最后安排劉邦逃走,自己只身留下來,不僅有謀,而且有義、有勇。有的同學也可能會說是樊噲,因為如果沒有樊噲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劉邦或許已成刀下鬼。如果學生這樣回答,老師還可以進一步追問,樊噲是否僅憑匹夫之勇呢?這就是引導學生再仔細琢磨樊噲和項羽之間的精彩對話。顯然樊噲不僅有勇而且有智、有辯才。他能抓住項羽的軟肋——最恨秦朝——以殺劉邦類比暴秦之所為,既有凜然之氣,又不會觸犯傲慢的項羽。當然學生也可以說劉邦最該感謝的是項羽。項羽其實蠻單純的,在整個《鴻門宴》中,他話不多,一不留神還把曹無傷給出賣了。而這也正說明項羽并沒把劉邦太當回事,或許他光明磊落,也不喜歡告密。當然,學生更可以說劉邦最該感謝的是自己,因為要不是他的冷靜和平時為人處事積累的名聲,也不會有那么多人為他出力呀。當然你也可以說劉邦最該感謝項伯這個大笨蛋??傊@個問題是開放式的。
那么這個貫穿性的問題,其作用在哪里呢?
首先,它是一個直觀的問題。有的教案在設計探究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讓學生去探究鴻門宴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意義。老天!這個題目未免太大了吧!由此所需要的閱讀量甚至可能會讓同學們忘記他們的出發(fā)點。而劉邦脫險最該感謝誰,這個問題則很具體,在超越文本的同時卻又緊扣文本,本身直觀,又有向縱深開拓的空間。
其二,它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問題。鴻門宴在楚漢戰(zhàn)爭中究竟有何意義這類問題簡直不用多思考,既然這樣問嘛,顯然意義是很大的,項羽喪失了機遇,劉邦抓住了機遇。你還能有什么別的答案嗎?但是我這個問題,幾種答案都是可以的,都有自己的道理??梢宰寣W生適當爭論,但原則是必須從課文找依據,以此來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挖掘課文的細節(jié)。
其三,它是一個輻射性強的問題。將同學們的不同回答、不同觀念匯總起來,這篇文章所呈現出的復雜內涵、所包含的錯綜因素其實就出來了,老師到時候只用適當點撥總結就可以了。而學生們的不同回答其實和自己的性格、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有關,由此還可以幫助我們換個方式更好地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的同學。
總之,通過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以各自的方式、以各自“片面的深刻”對文章進行主動的重構,然后再通過對他人重構的傾聽,而實現對文章的豐富立體的理解。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入內出外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比那種小兒科的被動的所謂層次、段落、場景的梳理要有價值得多。
同時,文言文的學習,字詞是個大問題。我認為最好不要將字詞講解和意涵發(fā)掘割裂開來。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對文言字詞的學習更有興趣。而在思維活躍的時候同時帶著字詞的講解,也更有助于形成印象深刻的記憶。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