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圓圓
前言: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還不同于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它是更加基礎的教學,而且承擔著建立語文形象,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的作用。而且其面對的群體還是一群剛剛正式進入學校的孩子們,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在學習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如何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我們將要探討的重要教學策略。
一、進行角色扮演,讓課堂“動”起來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故事或者小短文,他們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但是要想學生真正理解這些,還需要在講解的形式上略加創(chuàng)新。另外,一些文章所假設的環(huán)境作為初入校園的孩子們并不能夠很好地了解,如果只是聽老師做表面的一些講解,反而對他們語文的學習沒有什么幫助。在此,建議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態(tài)”中學習語文,將語文知識很形象地“表演”出來,在真實而又虛幻的場景中體會每個文字的含義。關鍵是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躍,甚至可以在“歡聲笑語”中完成語文的教學。
其實語文學習并不一定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在動態(tài)中學習,身臨其境,有時候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借助教學道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借用教學道路的方法主要應用在漢語拼音的學習上面,能夠方便學生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漢語拼音和基本漢字筆畫的教學,這些是基礎的,也同樣是繁瑣而枯燥的。它不像高年級的語文課文,有趣、豐富、形式多樣,這些看似微小的點滴知識卻匯成了一個知識的河流,注入學生腦海中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壓力。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變單一的直接教學和直接檢測的方法,借助一些教學小道具,利用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來完成這些繁瑣而基礎的知識的教學。讓拼音和漢字也“動”起來,不再只是學生走向知識,同時也讓知識走向學生。
例如采用“卡片教學”,將漢語拼音寫在卡片上面,然后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改變了單一的板書模式,也讓知識能夠跳躍性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而且采用“卡片教學”的一個好處就是,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這些漢語拼音,提高他們的熟悉感,“量變轉變成質變”,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使用“圖畫教學法”、“順口溜教學法”,這些都是將基礎語文知識變成形象的圖片,順口溜,從而方便學生的記憶,也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提起興趣。這些材料都能夠從網上或是一些報刊書籍上找到,當然老師也可以自己編造,這樣會更加符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口味”。
三、課外游戲化教學,寓教于樂
語文的教學也不一定只是在課堂上面,甚至可以滲透到日常的游戲活動當中。在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中,課外活動是他們最喜歡的部分,也是他們完全釋放自己的一個時間。科學研究表明,人在完全釋放自己的時候,其接受知識的容量和效率是最大的,也就是說往往不經意間得到的知識能夠記憶最久。因此低年級語文教學可以利用這一點,將語文教學互動搬到小學生的課外活動當中,融入他們的游戲當中。
例如和孩子們一起玩“偏旁和部首”的游戲,每個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偏旁,也可以選擇部首,然后自由組合,老師就可以點另一位同學來說出這個漢字是什么。如果組合的是一個漢字,而被點同學沒有說出,則這位同學就要受到“懲罰”,如果說出則是獎勵;相反,如果組成的不是一個漢字,那么這兩個同學就會受到“懲罰”,如果三個人都正確,那么老師就會受到“懲罰”,相信有老師的參與,一定會讓這個游戲更加有趣。除此之外,還有“拼音組合比賽”、“成語接龍比賽”、“古詩比賽等等”,讓孩子們在跑跳中完成這些游戲和學習過程,一方面鍛煉了身體,另一方面獲得了語文知識,更讓語文學習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一舉多得。
四、讓學生走向講臺,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
傳統(tǒng)的講課模式,學生只是呆呆的接受者,也許人坐在這里,但是思維已經飛到幾千里之外了?;谶@樣的現狀,想要讓語文課堂“動”起來,就主要是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所以可以來一個課堂身份的大逆轉,讓學生當小老師,站在講臺上給其他同學講課。這樣就會促使他們自己先對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要自己組織語言講出來,還要應對其他同學的問題,更要獨立解決在課堂中出現的小插曲。這是一個完整的知識學習和知識輸出的過程,能夠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沉香救母》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去閱讀課文,然后將課文分為幾個部分,每位同學講解其中的一個部分,將這部分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思想,生字生詞等都列在黑板上,再加上學生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促使講課的學生對這部分理解得非常透徹。
另外,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講課,老師更容易了解他們的思維習慣,能夠看到他們在拿到一篇陌生文章時是從怎樣的角度進行理解的。在使用這個教學方法時一定要注意,要對學生的理解給出正確的評價,不要抹殺他們“稀奇古怪”的想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語文其實是一種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要太過糾結正確答案,這樣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五、采用問題教學法,增加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課堂不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而應當是一個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地方。也許小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不夠透徹,甚至有些他們根本理解不了,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老師以為地單純灌輸,只會讓學生感到疲勞。而老師不能夠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更容易造成“過猶不及”的教學現象。老師要想讓低年級語文課堂“動”起來,就必須自己去掌握上課節(jié)奏,面對這些“古靈精怪”的小孩子們,老師可能需要去應對層出不窮的狀況,這恰恰更需要老師去和學生交流。
總之,要想要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動”起來,一方面老師要掌握節(jié)奏,另一方面要注意“動”起來的方法,要讓學生主動“動”,而非被動“動”,師生要一起“動”,要讓課堂更加有效率地“動”。
【作者單位:蘇州吳中區(qū)碧波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