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我本是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官,有幸趕上了陛下您揮戈創(chuàng)千秋宏業(yè),良將俊才都被派往疆場作戰(zhàn),在朝廷缺少人手的情況下,承蒙陛下格外施恩,擔任了現(xiàn)在的職務。在職期間,臣未能取得什么政績,實在不稱職。如果繼續(xù)長久地占據(jù)太守職位,恐怕會使功臣們心生怨恨,因此臣誠惶誠恐,再次請求陛下允許我退職。建武八年,我曾經(jīng)上疏請求退職,陛下加給我特殊的恩典,沒有允許。我蒙受陛下的恩寵如此深厚,道義使得我絕不敢虛心假意,謀求虛假辭職的浮名虛譽,如果實在不能實現(xiàn)我退職的心愿,我請求至少辭退大郡太守的官職,改任小一些的職位。到我年齡更長閱歷更豐富的時候,應當比現(xiàn)在更有能力處理繁雜艱難的事務,如果任用我于事業(yè)確有補益,那時我會十分愿意接受重大的職位,即使是授予我爵位,我也絕對不會推辭。懇請陛下哀憐體諒!
建武十三年(37),南陽太守杜詩給漢光武帝劉秀上了這樣一封奏疏,自請辭去南陽太守之職,至少,擔任一個更低的職務。
杜詩的請求,被漢光武帝劉秀果斷拒絕—— 反應一如五年前(建武八年,32),第一封“辭職信”呈上時。
自請退職,真是由于才干不夠,沒出政績嗎?
建武七年(31),杜詩任南陽太守。自上任之日起,他便持身極正,生活非常節(jié)儉,施政清廉公平,一身正氣,以誅克強暴樹立威信,他尤其擅長計劃謀略,體恤愛惜民力。
難能可貴的是,杜詩特別善于科學發(fā)明,組織設計制造了水力鼓風機,改進和鑄造農具,用力少,收效多,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此外,他修建池塘,廣泛開墾土地,使得南陽郡家家戶戶逐漸告別貧困,過上了富足殷實的日子。所以,老百姓把杜詩比作前漢時為民興利的南陽太守召信臣,贊頌他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p>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位上得朝廷青睞、下得民眾擁護的太守,竟老覺著自己業(yè)績不顯,在南陽郡百姓一片贊頌聲中,向光武帝劉秀兩度提交“辭職信”。
這說明杜詩是一個懂得退讓謙和之道的官場老手嗎?并不是。杜詩曾“該出手時就出手”,鋒芒畢露。
杜詩年輕時便飲譽鄉(xiāng)里,以精明能干和公道正派聞名遐邇。他先是在郡府任功曹,更始時(23—25)被征召到大司馬府任職。到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因為政績卓著,在建武元年(25)一年中連續(xù)三次升遷,被擢升為侍御史,并受命整肅安定都城洛陽。
當時,由于東漢政權剛剛建立,洛陽城中非?;靵y,仍然存在戰(zhàn)火余燼死灰復燃的危險。將軍蕭廣率軍駐扎城中,本當成為維護洛陽安定的中堅力量,然而蕭廣非但絲毫不盡戍衛(wèi)之責,反而縱兵暴橫,為害民間,搞得洛陽城中烏煙瘴氣,百姓驚恐不安。杜詩嚴厲告誡蕭廣,務必懸崖勒馬,嚴格管束部屬,擔負起應負的職責。哪承想這蕭廣竟充耳不聞,根本不買賬,繼續(xù)為所欲為。
杜詩勃然大怒,當機立斷,傳令將蕭廣擊殺。
擅自殺掉一位將軍,可不像拍死一只蒼蠅那么簡單,杜詩立刻將這一情況向光武帝劉秀報告。還好,劉秀聞奏,不但沒有責怪杜詩,反而立即召見他,表示嘉許,并傳旨賜給杜詩棨(qǐ)戟。棨戟是古代官吏所用的儀仗,或在官員出行時作為前導,或陳列于門庭,以彰顯其尊貴和威嚴。獲賜棨戟是臣子的殊榮,由此不難看出劉秀對杜詩的贊賞和推重。
隨后,杜詩被劉秀派往河東戡平叛亂,蕩平叛軍之后又相繼任成皋縣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到之地,治政有方,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百姓歡欣,好評如潮,屢屢受到朝廷嘉獎。
杜詩卻對自己的工作并不滿意,每每為自己身居要職卻未能作出更大業(yè)績而惴惴不安,無論走到哪里,也不管是擔任什么職務,他總是勤勤懇懇,恪盡職守。
建武十四年(38),杜詩病死。誰也不會想到,一生為官,兢兢業(yè)業(yè),使治下百姓過上富足日子的杜詩,自身竟然一貧如洗,既沒有什么積蓄,也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以至于死后連收殮他遺體的棺材都沒有地方停置。司隸校尉鮑永上疏劉秀,陳明了杜詩死后的窘境。劉秀下詔,特許在郡邸辦理杜詩的喪事,并賞賜一千匹絹資助治喪。
杜詩的故事喚起對“三個如何正確看待”的思考。
一是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政績。杜詩為政,可謂腳脖子上掛鈴鐺—— 走到哪里響到哪里。由于政績突出,他在朝野享有盛譽,口碑載路,職務頻繁變換,一路擢升,無論被派往何處,擔任何種職務,都“舉政尤異”,使百姓“比室殷足”。難能可貴的是,在任南陽太守期間,他將科學發(fā)明應用于農業(yè)生產(chǎn),使得民眾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這在中國古代官吏中極為罕見。工作業(yè)績如此顯赫,杜詩卻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從始至終謙虛敬業(yè),勤勤懇懇地履職盡責。倘或杜詩的在天之靈有知,看到當今社會某些自矜其功者,干工作像瘸腿烏龜,縮頭縮腦,慢慢騰騰,講自己的成績卻像畫眉鳥一樣,優(yōu)美動聽,頭頭是道,三分實績七分注水,甚或憑空編造,瞎吹一氣,杜詩會不會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二是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職務。自古“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者數(shù)不勝數(shù),“老嫌紗帽大,乞求換小號”者極為鮮見。杜詩就是這極為鮮見者中的一位。由于他非凡的政績,職務一路擢升,可他并不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有什么與眾不同,更不覺得自己的政績比別人優(yōu)異,而認為有能力的人都被朝廷派往前線去打仗,自己才蒙朝廷特殊恩典,“撿漏兒”做了主政一方的太守。論古及今,當今社會那些剛剛做了一點兒工作就自以為功高蓋世、就悲呼“大材小用”者,那些在一個職務上屁股還沒坐熱、就急不可耐地要求“進步”者,那些從不想如何履職盡責、卻一門心思跑官要官者,若知道早在1900多年以前,有一個叫杜詩的官員,盡管政績卓著,卻兩度上疏,請求換一頂小一點的烏紗帽,又會作何感想?
三是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報酬?!爱敼偌床磺蟀l(fā)財”,是歷代廉吏恪守的信條。杜詩以自己終生的從政實踐將這一信條推向了極致——他一生為官,自己卻“貧困無田宅,喪無歸所”,死后連收殮他遺體的棺材都沒有地方停置。當官的窮了,而百姓富了;倘或當官的富了,百姓又會如何呢?這令人想起清末頗為流行的一副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所言之“宰相”,說的是籍貫合肥的一代重臣李鴻章;下聯(lián)所言之“司農”,說的是籍貫常熟的帝師翁同龢。以宰相之“肥”、司農之“熟”,自然致天下皆瘦、世間多荒。短短一聯(lián),寥寥數(shù)語,誅心之責,力重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