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村惟一
(福岡國際大學(xué)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日本 福岡)
日本早期賦學(xué)研究:《經(jīng)國集》《本朝文萃》Ⅰ——以平安時代菅原道真兼明親王的賦為例
海村惟一
(福岡國際大學(xué)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日本 福岡)
通過《經(jīng)國集》以及《正續(xù)本朝文萃》來概覽日本早期賦學(xué)的基本狀況,并把具體的研究考察對象鎖定在菅原道真的《未旦求衣賦》和前中書王的《兔裘賦》,是因為其被稱之為日本早期賦作品史上的雙璧。通過先行研究的成果來初步辨厘分析此雙璧與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關(guān)系。
日本早期賦學(xué);《經(jīng)國集》;《正續(xù)本朝文萃》;菅原道真;前中書王(兼明親王)
關(guān)于敕撰漢詩集。畏友王勇有過如下的論述:日本的漢詩集濫觴于奈良時代的《懷風(fēng)藻》(751年),而真正作為一項國家事業(yè)則興盛于平安前期,此與漢文國史的編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肝涮旎室院?,歷代天皇獎掖漢詩漢文,嵯峨、淳和天皇治世(809~832年)集其大成,宮中形成一個漢詩創(chuàng)作沙龍,在短短10數(shù)年間連續(xù)推出3部敕撰詩集,標志平安貴族和僧侶的漢文學(xué)素養(yǎng),達到了極其圓熟的境界。《凌云集》,弘仁五年(814)小野岑守奉敕編撰的,為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敕撰詩集;《文華秀麗集》3卷,系嵯峨天皇命藤原冬嗣結(jié)集而成,竣工于弘仁八年(817);《經(jīng)國集》20卷,天皇天長四年(827)良岑安世、滋野貞主等奉敕編撰?!督?jīng)國集》無論是收錄作品的質(zhì)量,還是詩文集本身的完善程度,均達到空前的水平。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經(jīng)國集》在標志王朝時代漢學(xué)水平臻至顛峰的同時,也給輝煌一時的敕撰詩集的事業(yè)畫上句號,其命運與敕撰史書何其相似!集名之“經(jīng)國”二字,強烈折射出平安時代文學(xué)所具有的政治意義。第一部敕撰詩集《凌云集》奏呈之時,編者小野岑守引用魏文帝之言,以述衷懷:“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闭J為詩文之盛衰,系乎國家之興亡?;肝湟韵職v代天皇,尤其是嵯峨天皇、淳和天皇,不僅獎掖漢詩文創(chuàng)作,而且以詩文獨步當(dāng)代,絕不是把吟詩作文視如余興小技,而是作為完善律令制度的“經(jīng)國”大業(yè)。
《經(jīng)國集》是日本平安時代(784—1192年)初期的漢詩集?!督?jīng)國集》是淳和天皇敕令中納言良岑安世、滋野貞主、南淵弘貞、菅原清公等人編纂,于天長四年(827)完成。成書時間晚于同為敕撰漢詩文集的《凌云集》(814)、《文華秀麗集》(818),同為天皇下旨編纂的文集,故稱“敕撰”。該時期為漢詩文的唐風(fēng)鼎盛期,人稱“國風(fēng)黑暗期”。書名典出曹丕的著名文論《典論·論文》:“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詩集共收錄石上宅嗣、淡海三船、空海等178位漢詩作者作品,當(dāng)中分為賦(17首)、詩(917首)、序(51首)、對策(38首)四類共20卷。但是其中14卷已告散佚,現(xiàn)在僅存6卷,分別為卷第一賦(17首)、卷第十詩九樂府(62首)、卷第十一詩十雜詠一(57首)、卷第十三詩十二雜詠三(44首)、卷第十四詩十三雜詠四(40首)、卷第廿策下(26首)。收錄于《群書類從》內(nèi)。與《懷風(fēng)藻》這部較早面世的漢詩集不同,《經(jīng)國集》收錄的詩歌不單包括五言詩,還包括長詩、雜言等種類的詩歌,而且著重平仄、押韻。
被保存下來的《經(jīng)國集》有序,其序的全文如下:
東宮學(xué)士從五位下臣滋野朝臣貞主
天長四年(827)五月十四日
其序明確地表達了“共勉積學(xué)之添明,同要博文之助道”的經(jīng)國之道。本文主要概觀的對象為《經(jīng)國集卷第一賦一》,僅收錄“賦”17首,其目錄如下:
1,太上天皇 春江賦一首
2,太上天皇 重陽節(jié)菊花賦一首
3,大納言贈從二位石上朝臣宅嗣 小山賦一首
4,播磨守贈正四位下賀陽朝臣豐年 和石上卿小山賦一首
5,從三位勛二等行式部卿藤原朝臣宇合 棗賦一首
6,從五位行信濃守仲雄王和和少輔 鹡鸰賦一首
7,大學(xué)頭從五位下兼行肥后介菅原朝臣清人一首
8,從四位上行大學(xué)頭兼文章博士播磨権守菅原清公 嘯賦一首
9,太上天皇 重陽節(jié)神泉苑賦秋可哀一首10,皇帝 重陽節(jié)神泉苑賦秋可哀應(yīng)制一首
11,正三位行中納言兼右近衛(wèi)大將春宮大夫良峰朝臣安世 一首
12,仲雄王 一首
13,菅清公 一首
14,正五位下行內(nèi)匠頭和氣朝臣真綱 一首
15,從五位上行摂津介中科宿禰善雄 一首
16,從五位上行近江介和氣朝臣仲世 一首
17,東宮學(xué)士從五位下滋野朝臣貞主一首
順便提一下,《文選》賦作分類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有:“京都(9首)、郊祀(1首)、耕藉(1首)、畋獵(5首)、紀行(3首)、游覽(3首)、宮殿(2首)、江海(2首)、物色(4首)、鳥獸(5首)、志(4首)、哀傷(7首)、論文(1首)、音樂(6首)、情(4首)”等15類,57首,作家31名;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1.8篇。
《經(jīng)國集》共收錄了辭賦17首,作家13名,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1.3篇。與《文選》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相比差1篇。案《經(jīng)國集》的辭賦作家有天皇家(4篇):太上天皇(即嵯峨天皇,786-842/在位809-823)3篇、淳和天皇(786-840/在位823-833)1首;石上家(1篇):石上朝臣宅嗣(729-81)1首;賀陽家(1篇):賀陽朝臣豐年(751-815)1首;藤原家(1篇):藤原朝臣宇合(694-737)1篇;仲雄王(不明)2首;菅原家(3篇):菅原朝臣清公(770-842)2首、菅原朝臣清人(不明,清公之弟)1首;良岑家(1篇):良岑朝臣安世(785-830公家)1首;和氣家(2篇):和氣朝臣真綱(783-846)1首、和氣朝臣仲世(784-852);宿禰家(1篇):宿禰善雄(不明)1首;滋野家(1篇):滋野朝臣貞主(785-852無)1首;10家17首,天皇家4篇占24%,石上家(公家)1篇占6%,賀陽家(公家)1篇占6%,藤原家1篇占6%,仲雄家(公家)2篇占12%,菅原家(公家)3篇占18%,良岑家(公家)1篇占6%,和氣家(公家)2篇占12%,宿禰家(公家)1篇占6%,滋野家(公家)1篇占6%。除了天皇家1篇占24%以外,依次為菅原家3篇占18%,仲雄家2篇占12%,和氣家2篇占12%,石上家1篇占6%,賀陽家1篇占6%,藤原家1篇占6%,良岑家1篇占6%,宿禰家1篇占6%,滋野家1篇占6%。
《經(jīng)國集》中有一首與《文選》所錄的成公子安《嘯賦》相同,即從四位上行大學(xué)頭兼文章博士播磨権守菅原清公《嘯賦》,全文轉(zhuǎn)錄如下:
8,從四位上行大學(xué)頭兼文章博士播磨権守菅原清公嘯賦一首
清公少好音樂。長而尚耽。雖云造次。心未暫舍。然而性與好背。事與意違。未曾手撫一弦口吹一管。至乎池亭景落。物色將涼。吟詠乍疲。繼之以嘯。洪纖在口。修短任心。無曲不寫。無歌不習(xí)。乃知音聲之妙。莫過于嘯。援筆賦之。聊以寫想。
因為是《嘯賦》,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聲音”:成公子安認為“音要妙而流響,聲激嚁而清厲”,而菅原清公則認為“伊八音之雅倫。共五聲而變會”。至于嘯的“聲音”能量,成公子安推測為“鍾期棄琴而改聽,孔父忘味而不食”,而菅原清公卻推測為“導(dǎo)神祇之滯郁。發(fā)陰陽之冥昧”。成公子安以“乃知長嘯之奇妙,蓋亦音聲之至極”來結(jié)尾,而菅原清公以“故雖非感神之妙器。猶識微蕓之可宣”來告終??傊?,成公子安通過嘯的“聲音”來啟迪眾生,然菅原清公通過嘯的“聲音”欲導(dǎo)神感神。關(guān)于此賦的文字文脈容日后再作仔細考釋與分析。
關(guān)于《本朝文粹》研究成果的表述謂:“藤原明衡(989-1066)撰,是平安中期漢詩文集。收錄平安初期至中期之各式漢詩文,并計十四卷。以其多用公文書之紀錄觀之,推定成立于康平年間,蓋為明衡晚年官拜文章博士、東宮博士之際所撰者。書名蓋仿宋姚鉉《唐文粹》而命之。分類雖仿《文選》而列卅九類,但錄有文章、和歌及佛教愿文,蓋欲合適大和國情而致。文體多為六四駢儷文,亦多含公文書,曾為故實典例之用。主要作者有菅原道真、菅原文時、大江匡衡、大江朝綱、大江以言、紀長谷雄、紀齊名、源順、兼明親王、都良香等。”本章就其中的辭賦進行詳細的考察以觀其實。此處只引《本朝文粹·卷之一·賦》的具體目錄:
一,天象
001 纖月賦以望在天西為韻,依次用之。二百字以上為篇。 菅三品(菅原文時)
002 同前(纖月賦) 源英明
003 清風(fēng)戒寒賦以霜降之后,戒為寒備為韻。菅贈大相國(菅原道真)
004 春雪賦以盈尺表瑞為韻。 紀納言(紀長谷雄)
二,水石
005 秋湖賦以秋水無岸為韻。二百字以上成篇。 菅贈大相國(菅原道真)
006 織女石賦以臨水鑒形為韻。二百五十字以上成之。 菅三品(菅原文時)
三,樹木
007 柳化為松賦以影為韻。 紀納言(紀長谷雄)
008 落葉賦以秋風(fēng)四起,脆落有聲為韻。
紀齊名
四,音樂
009 風(fēng)中琴賦以風(fēng)融無心,聲應(yīng)有信為韻。限三百字以上。 紀納言(紀長谷雄)
五,居處
010 奉同源澄才子河原院賦依次同用人事則非改之僧院為韻。 源順
六,衣被
011 未旦求衣賦以秋夜思政,阿道濟民為韻,依次用之。限三百字巳上成篇。并序。 菅贈大相國(菅原道真)
012 孫弘布被賦以位在三公,臥為布被為韻。三百五十字以上成篇。 源英明
七,幽隱
013 兔裘賦并序。 前中書王(兼明親王)
014 視云知隱賦以五色云下知有賢人為韻,依次用之。三百六十字以上成篇。 江以言(大江以言)
八,婚姻
015 男女婚姻賦以情緒相咸,然后姙身為韻。后江相公(大江朝綱)
就上引《本朝文粹》賦作目錄,可知一共分成8類:天象(4首)、水石(2首)、樹木(2首)、音樂(1首)、居處(1首)、衣被(2首)、幽隱(2首)、婚姻(1首)等15首,作家9名;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1.6篇。分類項目傾向自然景觀,有三項8首,占總數(shù)的53.3%;重視現(xiàn)實生活,有三項4首,占總數(shù)的26.7%;逃避現(xiàn)實生活,有一項2首,占總數(shù)的13.3%;音樂,有一項1首,占總數(shù)的6.7%。
上述的統(tǒng)計表明,無論是內(nèi)容門類、創(chuàng)作數(shù)量,作家人數(shù)與《文選》比都相差很大,但是,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只差了0.2篇。門類相同的僅有“音樂”,且《本朝文粹》所載的紀長谷雄《風(fēng)中琴賦》與《文選》所載的嵇叔夜《琴賦》同為琴賦。錄紀長谷雄《風(fēng)中琴賦》如下:
有琴于是,成韻乎風(fēng)。繞軫而弛張不定,拂徽以疾徐遞通。琴之虛心,待而無厭。風(fēng)之晦跡,和而不同。原夫颯然而至,忽焉而觸。凄其而自東自西,鏗爾以乍斷乍續(xù)。是知,琴者納正之器,風(fēng)者通和之府。故契起滅于感否,致合應(yīng)于虛無。矧乎激聲只生乎彼契,逸響不系乎我心。靜室無人,疑榮期之猶在??仗糜姓Z,訝師襄之偷臨。正吹潛來,如加君子之德。邪扇暗去,似防庶人之淫。自然而變宮變徵,無別于大音小音。及夫天秋霜曉,夜涼月明,琴得風(fēng)而危弦彌緊,風(fēng)加琴而苦調(diào)更清。隨于一時之吹,不隨于新舊之譜。任乎八節(jié)之弄,不任乎律呂之聲。若乃蕭蕭習(xí)習(xí),惡乎往而不諧;翼翼洋洋,惡乎在而不應(yīng)。入松易亂,欲惱明君之魂。流水不歸,應(yīng)送列子之乘。始也徘徊于戶外,休群竅而如無。遂乃流漫于座隅,與眾籟而仍有。曲無常曲,別鶴未知所依。鳴不齊嗚,雙鳳遂迷于趣。扇揚其德,喜梁父之當(dāng)仁。唱和其音,憐楚妃之得友。徒被勸于青蘋之搖葉,寧相隨于翠娥之煩手。至如彼假噫氣之余力,掃焦尾之殘燼。不期而會,少女交語于七弦,有類而求。大王投分于繁韻。俾夫子期之倫,遂無取信者也。
與波瀾壯闊鴻篇大作的嵇叔夜《琴賦》相比,紀長谷雄《風(fēng)中琴賦》顯得精靈透剔小巧玲瓏,可謂一方風(fēng)土養(yǎng)育一方人杰,一方山水醞釀一方風(fēng)雅。關(guān)于此賦的文字文脈容日后再作仔細考釋與分析。
順便把《本朝續(xù)文粹》卷第一辭賦5首目錄抄錄如下:
羽觴隨波賦以周公卜洛,因流泛酒為韻,三月三日于秘書閣而作之 江大府卿(匡房)
莊周夢為蝴蝶賦以涉年帶春為韻 江大府卿(匡房)
秋日閑居賦一首以空攜史籍為韻 學(xué)生江匡房年十六
落葉賦一首以秋杪冬始逐風(fēng)作塵為韻,依次用之四百字以下成篇 從二位下權(quán)中納言兼都督大江朝臣(匡房)
法華經(jīng)賦一首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為韻,依次用之以八韻宛八卷亦舉二十八品太旨 江大府卿(匡房)
《正續(xù)本朝文粹》共收錄了辭賦20首,作家11名,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1.8篇。與《文選》作家的平均創(chuàng)作數(shù)完全相同。案《正續(xù)本朝文粹》的辭賦作家有菅原家(5篇):菅原道真(845-903)3篇、菅原文時(899-981,菅原道真之孫)2篇;源家(3篇):源英明(911-39,宇多源氏)2篇、源順(911-83,日本最初分類體辭典《和名類聚抄》,嵯峨源氏)1篇;紀家(4篇):紀長谷雄(845-912,對策及第,中納言) 3篇、紀齊名(《扶桑集》編者,995~999)1篇;親王家(1篇):兼明親王(914-987)1篇;大江家(7篇):大江朝綱(886-958)1篇、大江以言(955-1010)1篇、大江匡房(1041-1111)5篇。菅原家5篇占25%,源家(公家)3篇占15%,紀家(公家)4篇占20%,親王家1篇占5%,大江家(公家)7篇占35%;除了親王家1篇占5%以外,依次為大江家7篇占35%,菅原家5篇占25%,紀家4篇占20%,源家3篇占15%。大江匡房是大江家后起之秀,其1人5篇辭賦獨占《續(xù)本朝文粹》,還錄有其16歲時所作的《秋日閑居賦》。
收入《經(jīng)國集》、《正續(xù)本朝文粹》的日本早期辭賦作品共有37首。若再分成早期前段和早期后段的話,那么,前段是以天皇家和菅原家為主導(dǎo),后段則大江家和菅原家為主導(dǎo)。
菅原道真(845-903)是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學(xué)者。菅原家祖孫三代均為文章博士,政治家。其祖父菅原清公(770-842,編撰《令義解》,其作品被收入《凌云集》《文華秀麗集》)曾為遣唐判官入唐留學(xué),回國后歷任大學(xué)頭、文章博士、式部大輔,被敘為從三位。其父親菅原是善(812-80,著有《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亦歷任文章博士、大學(xué)頭、式部大輔,被敘為從三位。菅原道真的從政之路更為輝煌,23歲補為文章得業(yè)生,從此步入政界,歷任式部少輔、文章博士、式部大輔、中納言、右大將、右大臣、被敘為從二位,894年被任命為遣唐大使,由于他的建議日本官派遣唐使的制度被取消了。后因小人之讒言,被流放到九州島太宰府。他的詩文被收錄在《菅家文草》,流放到太宰府的作品收錄在《菅家后集》。菅原道真的賦被收入《菅家文草》第七,有《秋湖賦》等4篇,其目錄如下:
515,秋湖賦〔仁和4年(888)九月頃〕(筆者注:入選《本朝文粹》005)
516,未旦求衣賦〔寬平二年(890)閏九月十二日〕(筆者注:入選《本朝文粹》011)
517,清風(fēng)戒寒賦〔寬平二年(890)十月〕(筆者注:入選《本朝文粹》003)
518,九日侍宴重陽細雨賦〔寬平六年(894)九月九日?〕(筆者注:未入《本朝文粹》)
其中的《未旦求衣賦》以及前中書王的《兔裘賦》被稱為日本早期賦作品史上的雙璧。林羅山(1583~1657)在《倭賦》里也提到了菅原道真和兼明親王謂:“曷為其菅相赴宰府兮,中書王賦菟裘哉”。下面通過對《未旦求衣賦》注釋來解讀其被稱為雙璧之一的原因以及其處在政治頂峰時期的心情狀況。全賦轉(zhuǎn)錄如下:
516未旦求衣賦一首。以秋夜思政,何道濟民為韻依次用之。限三百字已上成篇并序。
閹茂之歲,后九月十二日,天子召見文章士十有二入于殿上,有勅曰:賦者古詩之流,詩蓋志之所之。各獻一篇具言汝志。詩云賦云,一文一字,不可風(fēng)云其興,不可河漢其詞。未旦求衣,欲陳人主思政之道。寒霜晚菊,欲敘人臣履貞之情。臣等謹勅旨,避席議曰:穆穆焉煌煌焉、濟濟焉鏘鏘焉。古之所謂謀于芻蕘,訪于臺隸之義也。臣某南郡罷官,北闕通籍。忝隨大夫登高之后,敢上小子狂簡之章。其詞曰:
運之逾遠者淳德,明之至遲者涼秋。垂衣弗及,昧旦相求。隨步驟而比蹤,無為無事。顧澆醨以明目,雖休勿休。此焉廢寢,宜矣冥捜。原夫君馭黎元,下從造化。挾纊如與,問千里于寒溫。漱流不遑,兼萬機于晨夜。神能降祉,道可高謝。仰玄鑒以來祗,望黃軒之往駕。于是庶幾至入之無夜夢,髣髴君子之有調(diào)饑。容光正襟。推赤心于微隱。暗室嬰帶,懷黔首于不欺。業(yè)乃勤也,天維顯思。當(dāng)其時也,曉氛觸兮蕙帳芳,霜月低兮蘭燈映。褰裳以禮,悅其松柏有心。引領(lǐng)于賢,賤彼珠玉無脛。知人則哲,從諫惟圣。風(fēng)云感自四方,繩墨施于庶政。況復(fù)王臣謇謇,國老皤皤。戴星者不期而會,藏耀者其道自和。監(jiān)寐去奢,則虎魄碎床頭之枕,悟言慎罰,則雞鳴絕闕下之歌。義之可必,事無奈何。故能嫌曳地于掖庭,警朝天于馳道。綺羅色薄,環(huán)佩聲早。次山龍而璀粲,能辨緝熙。分藻火以飄揚、孰疑顛倒。懿乎四三皇六五帝。紫宮高敞,乃心于以知歸。蒼海淼茫,方面于焉既濟。取諸行跡,真之治世。其如是。巖廊垂拱、水陸輸珍。國可以為華胥之國,民可以為堯舜之民者也。
首先考釋上引賦作引經(jīng)據(jù)典的實際狀況如下:
“求衣”之語源于《漢書·鄒陽傳》“始孝文皇帝,據(jù)關(guān)入立,寒心銷志,不明求衣?!?/p>
“閹茂”:《日本紀略》寬平二年(890)閏九月十二日條“召儒士于禁中,令賦未旦求衣賦,霜菊詩等。”閹茂乃十二支戍之異名,此“天子”乃宇多天皇。
“古詩”乃《詩經(jīng)》。語源于《文選·兩都賦序》“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
“詩蓋志之所之”之語源于《文選·序》“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p>
“風(fēng)云”之語源于《文選·吳都賦》“珍怪麗奇隙充,徑路絕風(fēng)云通?!?/p>
“河漢”之語源于《莊子·逍遙游》“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帮L(fēng)云”與“河漢”有緣語關(guān)系。
“未旦求衣”即賦題,意謂凌晨始于政務(wù)。
“寒霜晚菊”當(dāng)日的詩題?!遁鸭椅牟荨肪硭氖沼小端赵姟?/p>
“穆穆焉煌煌焉、濟濟焉鏘鏘焉”之句源于《禮記·曲禮》“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p>
“芻蕘”之語源于《詩經(jīng)·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p>
“大夫登高”之語源于《漢書·藝文志傳》“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p>
“小子狂簡之章”之句源于《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p>
“逾遠者淳德”之句源于《書經(jīng)·堯典》“惟時柔遠能邇,淳德允元,而難任人?!?/p>
“垂衣”之語源于《易經(jīng)·系辭下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p>
“步驟”之語源于《后漢書·曹褒傳》“三五步驟,優(yōu)劣殊軌。”宋均注“日月為步,時事彌順。日月亦驟,勤思不已。”
“明目”之語源于《書經(jīng)·堯典》“明四目,達四聰。”
“挾纊”之語源于《春秋左氏傳·宣公十四年》“王巡三軍,…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千里”之語源于《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漱流”之語源于《蜀書·彭羕傳》“枕石漱流,吟詠缊袍?!?/p>
“高謝”之語源于《文選·魏都賦》“傳業(yè)禪祚,高謝萬邦?!?/p>
“仰玄鑒以來祗”之句的“玄鑒”源于《文選·孫拯·贈陸士龍》“明明大象,玄鑒照微。”“來祗”源于《文選·甘泉賦》“徠祗郊禋,神所依兮?!?/p>
“黃軒之往駕”的故事見于《史記·封禪書》。
“至人之無夜夢”之句源于《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君子之有調(diào)饑”之句源于《詩經(jīng)·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
“天維顯思”之句源于《詩經(jīng)·周南·汝墳》“天維顯思,命不易哉?!?/p>
“曉氛觸兮蕙帳芳”之句源于《文選·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猨驚?!?/p>
“霜月”之語源于《白氏文集十四·燕子樓》“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褰裳”之語源于《詩經(jīng)·鄭風(fēng)·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渉溱?!?/p>
“松柏有心”之句源于《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p>
“引領(lǐng)”之語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p>
“珠玉無脛”之句源于《文選·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知人則哲”之句源于《書經(jīng)·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p>
“從諫惟圣”之句源于《書經(jīng)·說明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p>
“王臣謇謇”之語源于《易經(jīng)·謇》“王臣謇謇,匪躬之故?!?/p>
“國老皤皤”之句源于《文選·辟雍詩》“皤皤國老,乃父乃兄。”
“藏耀”之語源于《后漢書·鄭玄傳》“商山四皓,有園公夏黃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
“虎魄碎床頭之枕”的故事見于《宋書·武帝紀》。
“悟言”之語源于《詩經(jīng)·陳風(fēng)·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雞鳴絕闕下之歌”之典故見于《文選·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所引李善注
“曳地”之語源于《漢書·文帝紀》“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p>
“馳道”之語源于《漢書·成帝紀》“帝為太子,…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
“環(huán)佩聲早”之句源于《禮記·經(jīng)解》“行步則有環(huán)佩之聲?!?/p>
“璀粲”之語源于《文選·洛神賦》“披羅衣之璀粲兮?!崩钌谱ⅰ拌右侣暋?/p>
“緝熙”之語源于《詩經(jīng)·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p>
“顛倒”之語源于《詩經(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四三皇六五帝”之語源于《文選·景福殿賦》“方四三皇而六五帝,曾何夏周之足言?!?/p>
“乃心”之語源于《書經(jīng)·說明上》“啟乃心沃朕心?!?/p>
“方面”之語源于《文選·石闕銘》“方面靜息?!崩钌谱ⅰ胺矫嫠姆矫嬉病?/p>
“巖廊垂拱”之語源于《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吧w聞虞舜之時,游于巖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大平?!?/p>
“國可以為華胥之國,民可以為堯舜之民者也”的故事見于《列子·黃帝》。
《未旦求衣賦》包括賦題共享了50個中華典故。賦題出自于《漢書》。其中,點化、套用、直引的典籍有18種。按引用次數(shù)來排列如下:《文選》(13)《詩經(jīng)》(8)《書經(jīng)》(5)《漢書》(5)《禮記》(3)《易經(jīng)》(2)《莊子》(2)《后漢書》(2)《論語》(1)《孟子》(1)《史記》(1)《春秋左氏傳》(1)《宋書》(1)《蜀書》(1)《白氏文集》(1)《列子》(1)《日本紀略》(1)《菅家文草》(1)。本國典籍2種,占總數(shù)11%,中華典籍16種,占總數(shù)89%。
綜上所述,《未旦求衣賦》可以說是菅原道真采集眾多中華典籍之精華而釀造出來的蜂蜜。與他的詩作完全不同,《白氏文集》的含量只占2%,與其本國典籍含量相同。而《文選》的含量只占26%,《詩經(jīng)》的含量只占16%,《書經(jīng)》的含量只占10%,《漢書》的含量只占10%。由此可見,菅原道真的賦作采集方式是與《文選》所錄的賦有關(guān)。
前中書王即兼明親王(914-987)的《兔裘賦》與菅原道真《未旦求衣賦》一樣被稱之為日本早期賦作品史上的雙璧之一。此雙璧的創(chuàng)作背景絕然相反,菅原道真是處在政治的頂峰時期,而兼明親王乃處于低谷絕望隱居時期。下面通過對《兔裘賦》注釋來來解讀其被稱為雙璧之一的原因以及處于低谷絕望隱居時期的情緒狀況。全賦轉(zhuǎn)錄如下:
兔裘賦并序 前中書王
余亀山之下,聊卜幽居,欲辭官休身,終老于此。逮草堂之漸成,為執(zhí)政者枉被陷矣。君昏臣諛,無處于愬。命矣天矣。后代俗士,必罪吾以不遂其宿志。然魯隱欲営兔裘之地而老,為公子翚被害。春秋之義,贊成其志,以為賢君。后來君子,若有知吾者,無隱之焉。因擬賈生鵩賦,作兔裘賦,以自廣。其詞曰:
赤奮若歲(貞元2年),清和之月(4月),陟彼西山,言采其蕨。吟鵩賦而夕惕,顧莵裘而朝發(fā)。昔隱公之遭害也,誠在天之棄魯。今我之不肖也,何遭世之顛越。天其何言乎,四時行百物成。問之不言,請對以情。惟夫天高而地廣,上無始下無極。萬物云生,或消或息。風(fēng)雨陶冶,寒暑回薄。千變?nèi)f化,有何常則。寵辱相招,禍福相須,憂喜不定。榮枯同枝,歌哭同徑,下學(xué)人事,上達天命。不憂不喜,其唯上圣歟。伯夷得仁而饑,彼無奈其。盜跖以壽而終,是亦若為?;忧粝担雀蓚?。天之與善,其信未知。故柳下三黜而不悔,子仲長往而無歸。況今趙高指鹿之日,梁冀跋扈之時(后漢書注曰,跋扈,猶強梁也?;驎?,扈者梟字也)。虎而冠兮,匪常理之可謂。梟也鏡兮,寧彝倫之所資。夫劍戟者嫌于柔不嫌剛而摧折。梁棟者取于直不取撓而傾危。往哲舉措,無有磷緇。不啜其醨,雖孤漁父之誨,不容何病。可祖顏子之詞。
亦夫世有治亂,時有否泰。命有通塞,跡有顯晦。扶桑豈無影乎,浮云掩而乍昏。叢蘭豈不芳乎,秋風(fēng)吹而先敗。彼尼父之一望也,嘆龜山之蔽魯。靈均之五顧也,繞沅湘而傷楚。欲問明訓(xùn)于先賢,以鑒幽致于萬古。唐風(fēng)雖移,猶依稀于舊(見毛詩)。漢德縱厭,安諂諛于新。殊恨王風(fēng)之不競,直道之已湮。聞淫蛙而長嘆,悲屈蠖之不伸。俟河清日,浮云幾者。凡人之在世也,殆花上之露,如空中之云。去留無常,生滅不定。聚散相紛,沕穆糾錯。何可勝云。不語靡言,便是凈名翁之病,知者默也,寧非玄元氏之文。喪馬之老,委倚伏于秋草,夢蝶之翁,任是非于春叢。冥々之理,無適無莫。如々之義,非有非空。嗟乎!文王早沒,吾何之隨。已矣已矣,命之衰也。吾將入亀緒之巖隅。歸兔裘而去來(亀緒便亀山也,猶如亀尾之読之故云)
把兼明親王《兔裘賦》引經(jīng)據(jù)典的實際狀況展示如下:
“兔裘”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地名,隱公想隱居的地方。語源《春秋左氏傳·隱公十一年冬十月》“公(隱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兔裘,吾將老焉。”
“公子翚”乃羽父。語源《春秋左氏傳·隱公十一年十一月》“壬辰,羽父使賊弒公于寪氏?!?/p>
“春秋之義”之典故見于《春秋左氏傳·隱公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公薨。”杜預(yù)注:“實弒,書薨?!彪m然隱公被羽父使賊弒之,而孔子不寫“弒”而書“薨”。
“賈生鵩賦”乃《文選·第十三卷賦庚·物色·鳥獸上》所載的賈誼《鵩鳥賦并序》。
“自廣”之語源于《文選·鵩鳥賦》“乃為賦以自廣。”李善注“自廣,自寬也”。
“陟彼西山、言采其蕨”之典故見于《史記·伯夷列傳》
“夕惕”之語源于《易經(jīng)·干》“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
“顧兔裘而朝發(fā)”聯(lián)想于《孟子·告子下》“舜發(fā)于畎畂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p>
“顛越”之語源于《書經(jīng)·盤庚中》“顛越不恭?!?/p>
“天其何言乎,四時行百物成”之句源于《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p>
“請對以情”之句源于《文選·鵩鳥賦》“鵩乃嘆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為賦以自廣。請対以臆?!?/p>
“回薄”之語源于《文選·鵩鳥賦》“萬物回薄兮,震蕩相轉(zhuǎn)?!?/p>
“千變?nèi)f化”之語源于《文選·鵩鳥賦》“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p>
“禍福相須”之句源于《文選·鵩鳥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p>
“歌哭同徑”之句源于《禮記·檀弓下》“張老曰:…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p>
“下學(xué)人事、上達天命”之句源于《論語·憲問》“子曰:…下學(xué)而上達?!?/p>
“不憂不喜”之句源于《史記·孔子世家》“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伯夷得仁而饑”之句源于《論語·述而》“伯夷叔齊何人也,…曰:求仁而得仁。”
“盜跖”此人見于《史記》。
“箕子”此人見于《史記》。
“比干”此人見于《史記》。
“天之與善”之句源于《史記·伯夷列傳》“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p>
“柳下”即柳下惠。此人見于《論語·微子篇》。
“子仲”即齊國陳仲子。此人見于《列女傳》。
“趙高指鹿”即趙高。此人見于《史記》。
“梁冀跋扈”即趙高。此人有傳于《后漢書·梁冀傳》。見前中書王此賦之自注:“后漢書注曰,跋扈,猶強梁也。或書云,扈者梟字也?!?/p>
“虎而冠兮”之句源于《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齊王母家駟釣,惡戾,虎而冠者也。”
“梟也鏡”之句源于《漢書·郊祀志上》“祠黃帝,用一梟破鏡?!泵峡底ⅰ皸n,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辩R與獍通用。
“磷緇”之語源于《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可祖顏子之詞”見于《史記·孔子世家》。
“通塞”之語源于《易經(jīng)·節(jié)》“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叢蘭豈不芳乎、秋風(fēng)吹而先敗”之句源于《淮南子·說林訓(xùn)》“日月欲朗,而浮云蓋之,蘭芝欲修,秋風(fēng)敗之?!?/p>
“彼尼父之一望也、嘆亀山之蔽魯”之句源于《樂府詩集·琴曲歌詞·龜山操》“作此曲,以喻季氏若亀山之蔽魯也?!?/p>
“靈均之五顧也、繞沅湘而傷楚”靈均乃屈原,見于《楚辭·離騷》“字余曰靈均。”“濟沅湘以南征兮?!?/p>
“唐風(fēng)雖移、猶依稀于舊”之句源于《詩經(jīng)·唐風(fēng)·蟋蟀序》“而謂之唐,本其風(fēng)俗,憂深思遠,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fēng)焉?!?/p>
“漢德縱厭、安諂諛于新。”“新”乃指王莽滅漢建“新”朝。見于《后漢書》。
“淫蛙”之語源于《文選·答賓戲》“淫蛙而不可聽者,非昭夏之樂也。”
“屈蠖”之語源于《易經(jīng)·系辭下傳》“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河清”語源《春秋左氏傳·襄公八年》“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p>
“去留”之語源于《文選·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于何之。”
“聚散相紛,沕穆糾錯”乃《文選·鵩鳥賦》“云蒸雨降兮,糾錯相紛。”“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眱删渲豁憽?/p>
“何可勝云”之句源于《文選·鵩鳥賦》“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
“便是凈名翁之病”“凈名翁”即維摩詰。見于《維摩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
“知者默也,寧非玄元氏之文”“玄元氏”乃老子。此句源于《老子·玄德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喪馬之老”指“塞翁馬”。此句源于《淮南子·人間訓(xùn)》“近塞上之人,…馬無故亡而入胡,故福之為禍,禍之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
“倚伏”之語源于《文選·鵩鳥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夢蝶之翁,任是非于春叢”之句源于《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砣挥X,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p>
“無適無莫”之句源于《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p>
“如如之義,非有非空”之句源于《性靈集卷七·葛木參軍設(shè)先考忌齋愿文》“同絕我我之幻炎,頓入如如之實相?!?/p>
“文王早沒,吾何之隨”之句源于《論語·里仁》“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p>
“已矣已矣,命之衰也”之句源于《史記·伯夷列傳》“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也?!?/p>
《兔裘賦》包括賦題共享了52個中華典故。賦題出自于《春秋左氏傳》,賦作自述為“擬賈生鵩賦”。其中,點化、套用、直引的典籍有19種。按引用次數(shù)來排列如下:《文選》(11)《史記》(10)《論語》(7)《春秋左氏傳》(4)《易經(jīng)》(3)《后漢書》(2)《淮南子》(2)《楚辭》(2)《詩經(jīng)》(1)《書經(jīng)》(1)《漢書》(1)《禮記》(1)《莊子》(1)《孟子》(1)《樂府詩集》(1)《老子》(1)《列女傳》(1)《維摩經(jīng)》(1)《性靈集》(1)。本國典籍0種,占總數(shù)0%,中華典籍19種,占總數(shù)100%。
綜上所述,兼明親王《兔裘賦》與《未旦求衣賦》相反,在發(fā)出“命矣天矣”之后,“因擬賈生鵩賦,作兔裘賦,以自廣。”用典也與菅原道真完全不同,《史記》的含量是菅原道真的十倍。其它史書的含量也大大地超過了菅原道真。史學(xué)的震撼力使得《兔裘賦》引人注目,發(fā)人深省?!坝麊柮饔?xùn)于先賢、以鑒幽致于萬古”震撼讀者心靈,《兔裘賦》的這一主題思想可以說是其稱為日本早期辭賦雙璧的主因之一。
我們可以通過下列之表來考察日本早期辭賦的中華辭賦認同及其周邊的實際狀況。
菅原道真(845-903)《未旦求衣賦》使用典故順序兼明親王(914-9 87)《兔裘賦》使用典故順序1《文選》(13) 《文選》(11) 1 2《詩經(jīng)》(8) 《史記》(10) 2 3《書經(jīng)》(5) 《論語》(7) 3 4《漢書》(5) 《春秋左氏傳》(4) 4 5《禮記》(3) 《易經(jīng)》(3) 5 6《易經(jīng)》(2) 《后漢書》(2) 6 7《莊子》(2) 《淮南子》(2) 7 8《后漢書》(2) 《楚辭》(2) 8 9《論語》(1) 《詩經(jīng)》(1) 9 10 《孟子》(1) 《書經(jīng)》(1) 10 11 《史記》(1) 《禮記》(1) 11 12 《春秋左氏傳》(1) 《孟子》(1) 12 13 《宋書》(1) 《老子》(1) 13 14 《蜀書》(1) 《莊子》(1) 14 15 《白氏文集》(1) 《漢書》(1) 15 16 《列子》(1) 《樂府詩集》(1) 16 17 《日本紀略》(1) 《列女傳》(1) 17 18 《菅家文草》(1) 《維摩經(jīng)》(1) 18《性靈集》(1) 19
日本早期辭賦的中華辭賦認同是通過《文選》所載辭賦為途徑,來模仿、吸收、點化、創(chuàng)新,溶化為自身的文化血肉,文脈網(wǎng)絡(luò)。菅原道真與兼明親王的時間差有半個世紀以上,那時正是吸取大陸文明文化文學(xué)文字的鼎盛時期。菅原道真在直接用典的基礎(chǔ)上嘗試著獨創(chuàng)性的突破;而兼明親王是在間接化典的起點上進行著獨創(chuàng)性的活動,這些獨創(chuàng)性的活動所醞釀出的詩語狀況盡管還需進一步考釋求證。但就“往哲舉措,無有磷緇”之句的“磷緇”是與之詩語(Image),正是采集《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此句之精華而釀造出來的。
同時,《兔裘賦》里出現(xiàn)了采集《老子》《維摩經(jīng)》《性靈集》《淮南子》等精華來補充文學(xué)創(chuàng)作、語匯釀造等的養(yǎng)分,與菅原道真之間有了很大的代溝,使當(dāng)時的漢文學(xué)殿堂里開始有了文史儒佛百家的多元化采集的動向。
行將擱筆,首先可以確認畏友王勇認為平安漢詩壇“達到了極其圓熟的境界”的判斷無誤。同樣在“作為一項國家事業(yè)”推動下,盡管“《經(jīng)國集》在標志王朝時代漢學(xué)水平臻至顛峰的同時,也給輝煌一時的敕撰詩集的事業(yè)畫上句號”,但是《經(jīng)國集》所收錄的辭賦正是日本辭賦的濫觴。因為在《懷風(fēng)藻》(751年)《凌云集》(814)《文華秀麗集》(817)不曾收入辭賦作品。概觀從敕撰漢詩集《經(jīng)國集》(827)到民間編輯的《正續(xù)本朝文粹》(1066以前)里的日本早期辭賦37首,可以說日本早期辭賦創(chuàng)作的起步之晚、起點之高、起飛之快,這一現(xiàn)象正是“遣唐使”們親身遭遇到的文化沖突、文學(xué)震撼、文字認同的結(jié)果,尤其通過對日本早期辭賦雙璧的菅原道真《未旦求衣賦》與兼明親王《兔裘賦》比較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佐證。拙文只是窺視了一下日本早期辭賦作品。筆者的日本早期辭賦研究是“現(xiàn)在進行時”,日后會不斷推出她的系列成果,敬請指正,匆匆擱筆。
[1]良岑安世等編.經(jīng)國集·序[A].日本古典全集[Z].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6.
[2]藤原明蘅.正續(xù)本朝文粹[C].前野書店,1944.
[3]藤原明蘅.本朝文粹[C].新日本古典全集大系(72)[Z].巖波書店,1992.
[4]菅原道真.菅家文草[M].日本古典全集大系(72)[Z].巖波書店,1966.
[5]林羅山.羅山先生文集[M].平安考古學(xué)會,大正七年(1918).
責(zé)任編輯 徐 煉
I207.22
A
1006-2491(2015)01-0001-10
海村惟一(1956- ),日本福岡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