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宗
人的心理活動與人的軀體之間相互影響,身體器官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異常,往往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被人稱為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心身醫(yī)學,就是闡明心理與社會因素在保持人體健康以及促使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病程轉歸中的作用。心身醫(yī)學不是針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tǒng)的疾病,也不僅僅是疾病的病理生理學,而是對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提供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理論。“人有病,不僅是發(fā)生于細胞和器官上,而且也是發(fā)生在人身上”,這便是心身醫(yī)學的著名格言。強調心理與生理的相關性與統(tǒng)一性,認為心理與生理的正常聯(lián)系如果遭到破壞或被迫切斷,那就會出現(xiàn)病態(tài)。隨著有關資料的大量積累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心身醫(yī)學已成為今天醫(yī)學科學的一門不可忽視的新興學科,更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一個大有前途的重要分支。
對于失常的情緒及不良的心理可以造成疾病,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注意到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醫(yī)生希波克拉底就意識到暗示等心理因素對人體有明顯影響,我國也有較早的醫(yī)書《黃帝內經》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離絕苑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等。并把致病的情緒因素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簡稱七情),具體表現(xiàn)是:喜則氣緩(狂喜則心神緩散),怒則氣上(盛怒則氣血上逆),憂則氣瀉(憂郁則氣機郁瀉),思則氣結(過思則氣機郁結),悲則氣消(悲哀則意識消沉),恐則氣下(恐怖則元氣下陷),驚則氣亂(驚愕則神志錯亂)。
明代名醫(yī)張景岳也說:“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泵鞔_提出了“因病致郁”與“因郁致病”的病因學觀點。世界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也曾說過:“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近來廣為流行的《十叟長壽歌》同樣把“坦坦無憂愁”(達觀快樂)列為踏上長壽之路的要訣之一。
為了探索外界對心理的影響,以及心理對身體的影響,許多學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早在十一世紀就有人做了動物實驗,把一窩生的兩只羊羔安排在同樣條件下生活,所不同的是:在一只羊羔的近旁栓一只狼,讓它經??吹揭恢豢膳碌囊矮F在威脅著它的生命。結果這只羊就會吃不下東西,逐漸瘦弱下去,不多久便死去了;而另一只羊羔卻成長得很好。
現(xiàn)代學者已掌握了研究心理活動與軀體健康之間關系的方法,即用極細的金屬絲做電極,長期埋入受試動物的大腦里,猶如偵察員一樣深入到大腦的深部結構。研究證明,長期的或過度的精神緊張、連續(xù)的或惡劣的情緒負重,會引起機體中的多種病變,比如神經系統(tǒng)活動失調、內分泌腺失去平衡、動脈血壓固定升高、心臟力量漸趨衰竭及消化機能發(fā)生紊亂等。
隨著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和科學進步,人的情緒感受愈來愈強烈,心理因素也越加突出,病由心生的現(xiàn)象也更加普遍。據分析,約有1/3的牙痛病人,在牙痛發(fā)作前并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或者其他理化誘因,而只是同心理因素有關,醫(yī)學上稱為“心因性牙痛”。某些“原發(fā)性痛經”的女青年,由于月經初潮時的恐懼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條件反射,每次月經一來就會感到疼痛不止。臆癥病人的暗示心理,甚至可致使他們癱瘓、失明、失音、失聰等。癌癥的發(fā)病,除了與某些生物、理化等有害因子的刺激有關外,有人認為情緒很可能是癌細胞的活化劑。一切失常的情志因素,最易打擊心血管這個生理上最脆弱的地方。另外,支氣管哮喘、甲狀腺功能亢進、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某些不孕癥等,它們的發(fā)病原因及治療效果,均同心理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所謂神經官能癥、心因性反應癥(因精神因素而造成腦機能失調的疾病)等與不良的情緒因素更有直接的聯(lián)系。
在日常生活中,消極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至少會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表現(xiàn)為動作軟弱、姿態(tài)反常、面色蒼白、心率改變、呼吸急迫、甚則肌肉顫抖、頭額冒汗,有時強烈的情感波動僅發(fā)作于一瞬間,所造成的后果卻往往需要長期才能治好。
心理因素可導致及加劇疾病,也可預防及治療疾病,這就是心身醫(yī)學所強調的心理作用的“雙向效應”。
作為醫(yī)生,不但需要用藥或操刀治療疾病,而且更要懂得按照人的心理特點和情志狀態(tài)來施行心理治療。強調對于疾病應把心身作為一個整體而施以綜合治療措施。人具有高度自我調節(jié),自我維持甚至自我改善的系統(tǒng)。近年來,由于行為科研工作的深入和生物反饋技術的進展,發(fā)現(xiàn)人們可以“教育自已的內臟”,也就是說,經過有意識的自我訓練,能做到用意志來控制內臟器官的功能,以對抗心理與社會因素所造成的有害的生理功能素亂。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氣功療法,便是行之有效的攝生方法。祖國醫(yī)學強調調攝精神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要求人們適勞逸,和情志,節(jié)嗜欲,慎起居,以保持正常的心理環(huán)境。
作為社會性的心理治療,還要重視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紊亂、風氣敗壞及生活不安等,可通過人的精神狀態(tài)(特別是情緒)作為媒介,造成不少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劇增或導致吸煙、酗酒等不良風氣的盛行,從而嚴重削弱人民的健康水平。由此可見,對于心理治療,既要重視心理與生理的相互關系,還要注意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