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興春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習與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主編、參編多部教材專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等多項課題。
孩子所在幼兒園放假比其他學校都早,放假后孩子在家一個人待得很無聊,就一直纏著我陪他玩。但手頭工作實在是太多,我陪他玩了一會兒就說爸爸要去工作了,讓他自己一個人玩。孩子滿臉的不高興,從嘴里蹦出:“爸爸,到底是我重要,還是你的工作重要?”此話一出,我無言以對。想了一下我告訴他說:“在爸爸心里,你與工作都很重要?!焙⒆幽樕媳憩F(xiàn)出了些許失望。我看出了孩子的心思和想法,于是與他有一段對話。我:“爸爸媽媽生你養(yǎng)你,對你有無限的愛,希望你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yōu)榱四闶裁炊荚敢庾?,你在爸爸媽媽心里是非常重要的?!焙⒆樱骸澳菫槭裁次疫€沒有你的工作重要呢?”我:“我并沒有說你不重要??!我只是說你很重要,爸爸的工作也很重要啊?!焙⒆樱骸拔揖褪怯X得你把工作看得比我還重要。”我:“你肯定很重要,但我們的工作也很重要啊,如果我們都不工作,我們就會沒飯吃,當然也沒錢給你買玩具啦,你愿意這樣嗎?”孩子遲疑了一會兒說:“那好吧,你先工作吧。你要快點把工作做完陪我玩哈?!蔽尹c點頭說:“嗯,好的?!?/p>
望著孩子獨自玩耍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孩子為什么要讓我面對兩難選擇呢?一轉(zhuǎn)念,我忽然想起這都是源自我們自己給孩子提出兩難選擇的結(jié)果。如我們經(jīng)常問孩子:你喜歡媽媽還是爸爸?你喜歡玩游戲還是看電視?你是把大蘋果留給爸爸吃呢還自己吃……諸如此類要求孩子做出選擇的事例太多了。孩子在被迫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地學會了圓滑和世故,也變得更“聰明”了。當然,他們也學會了成人的話語,并用我們成人的話語來反問我們。同時,我們也逐漸發(fā)現(xiàn)兩難問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的焦慮,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們也不斷地反思究竟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交往與對話,并盡量避免讓孩子處于兩難選擇的困境。
一直以來,父母都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xù)與生活的內(nèi)容,并盡量提醒自己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的,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關注、尊重和支持的環(huán)境下成長,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不能附加任何條件的。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給予他們的支持,也才能發(fā)展出足夠的安全感以支撐他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與探索。而兩難選擇問題則給孩子營造了一種不安全和缺乏支持的環(huán)境,限制了孩子自由大膽的探索與發(fā)展。
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情感,但父母一味的無條件的愛也帶來了明顯的問題。一方面父母容易把無條件的愛變成無原則的愛。我們知道,父母的愛雖然是無條件的,但并不是無原則的,這種愛是建立在讓孩子樹立基本規(guī)則的基礎之上的。而許多父母過于強調(diào)自己的付出與孩子的滿足,以致最后變成對孩子的溺愛,背離了父母關愛孩子的初衷。另一方面,孩子容易把父母無條件的愛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在與父母的交往中,他們只知索取而不懂感恩與回報,也難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變得比較自我與自私。
也許有人會說,現(xiàn)在的許多小學生、中學生乃至大學生都不懂得感恩,更何況年幼的兒童。我想說的是,這些大中小學生不懂感恩,恰恰是因為父母沒有讓他們從小學會感恩。盡管兒童還不知也不會感恩,但父母應該讓他們從小學會感受與體會父母的愛,從而逐漸學會體貼體諒父母并逐步學會感恩。
對于“工作重要還是孩子重要”的問題,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因為工作與孩子是不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而實際上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shù)父母想都不用想就會脫口而出地認為孩子更重要。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當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父母生命與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時,那就值得我們深思了。因為這不僅僅是誰更重要的問題,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關愛是否是有限度的,或者說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父母所付出的愛而抱持感恩之心的問題。
因此,父母無條件的愛應該是有原則的,父母的愛要讓孩子明規(guī)則、懂規(guī)矩和會感恩,從而讓孩子真正成為父母生命與生活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