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
大陸觀眾認識并熟知蔡康永,多半是通過臺灣那檔當紅娛樂節(jié)目——《康熙來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位儒雅睿智的主持人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身份”:電影專業(yè)出身的他做過編劇,還自編自導過微電影;近年來,他作為設計師的身份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由他設計的CAI品牌受到眾多名人的追捧;他還是一位有著16年“藏齡”,頗有心得的藝術品收藏家,出版過10本書,其中兩本是講述收藏的暢銷書……
有如此廣泛的愛好,又能在多個不同領域都獲得成功,蔡康永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自身的才華,蔡康永認為與自己所選擇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關系。他曾戲稱自己是一個愛玩游戲的人,喜歡不斷嘗試和挑戰(zhàn)新鮮事物,而每次的體驗,他都會把保持快樂放在第一位。
蔡康永的家族在解放前的舊上海,曾經是顯赫一時的輪船主。父親蔡天鐸經營著當時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中聯輪船公司。1949年,隨著中聯輪船公司旗下一艘名為“太平輪”號豪華客船的沉沒,蔡氏家族受到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之后遷往臺灣。
1962年,蔡康永就出生于這個沒落富貴之家。他形容自己的童年是慘綠的,從出生起,就在過著父親的“二手人生”。
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看盡了社會變遷和人情冷暖后,失意的蔡天鐸深陷于對過去美好生活的追憶中無法自拔。所以蔡康永從小就被灌輸“你已經錯過所有的好事情”。
蔡天鐸帶兒子去看京劇。蔡康永正驚嘆于孫悟空能從三張桌子上翻下來,一旁的父親卻告訴他,上海人都是從五張桌上翻下來。表演者如果轉了30個飛葉子,蔡天鐸就說以前蓋叫天可以轉60個。蔡康永跟著爸爸下館子,當他津津有味吃著黃魚時,蔡天鐸卻哀嘆說西湖的黃魚不是這個味道,這個是腥的。吃自助餐,蔡天鐸也會嘆氣,因為在上海只有乞丐才拿著盤子排隊吃東西。在他的觀念中,那個只用“下巴點菜”的餐廳才是應該吃飯的地方。手都不用動一下,服務生就會把客人要的菜送到桌前……
少年時期的蔡康永總是感覺人生沒有意義,為了擺脫那種活著很沒意思的思想糾纏,他開始研究無聊的人怎么能夠不被無聊所擊敗。
有一段時間,蔡康永甚至羨慕那些工人家庭的小孩子可以聚在一起打架,感覺那應該是件很有趣的事。但貴族的出身,念的又是上流子弟學校,蔡康永根本找不到打架的機會。為了實現這個“夢想”,7歲的他主動提出要去學京劇。因為在他看來,在唱戲的過程中,可以穿著盔甲、帶領群隊跟別人打架,也是件很過癮的事。
聽了兒子要學京劇的真正原因,母親沒有反對,只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蔡康永能考第一名,就找戲劇學校的師父來給他裝扮成武生模樣,好好過一把癮。蔡康永太渴望舞刀弄棒了,于是專心學習,真的拿了第一名。母親信守諾言,找?guī)煾附o他打扮成武生的角色,擺拍了很多武打姿勢的照片,又讓蔡康永在照片上簽名,然后分送給親朋好友,于是這個轟轟烈烈的“打架”事件也就此結束了。
父親那種看盡浮華對一切索然無味的感覺讓蔡康永感到恐懼,所以他此后的人生一直都在與擺脫無聊做斗爭。他曾說:有趣對于我來說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我的靈魂有點太老了,太早就聞夠了衰老的氣息,只好倒過來活。一個人如果覺得衰老的氣味太強了,就會不知不覺地往游樂園方向走去。
1980年,蔡康永高中畢業(yè)后,蔡天鐸要求他去美國念一所最好的大學。強烈的逆反心理讓蔡康永違背了父親的意愿,他偷偷申請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影學院。這件事也讓蔡天鐸在朋友圈子里“丟盡了臉”。在老上海人心目中,演藝圈就不該去學校學。
從電影學院畢業(yè)后,蔡康永在電影業(yè)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有過相當不錯的履歷,可是他后來還是轉行做了主持人,并大獲成功。
2006年,李安憑《斷背山》拿到奧斯卡導演獎。有那么一秒鐘,蔡康永對自己說,你這個懶鬼,為什么沒有去堅持。
不過自責也只有短短一秒鐘,蔡康永心里非常清楚,像李安那樣等6年,自己做不到;像侯孝賢那樣拍一年電影而一周就下線的事情,自己也很難接受。
蔡康永用了一個故事來說明自己為什么成不了李安:如果有小鳥在森林里面唱了一段生命里面最好聽的歌,可是當時沒有半個人聽見,然后這只小鳥死掉了,那它到底有沒有唱過這段歌?這是哲學上的一個問題:沒有人見證的情況下,這件事情到底存不存在?我跟自己說,需要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東西,我在這個年紀把它玩掉。等到我已經厭倦出現在眾人面前,厭倦了五光十色的熱鬧的時候,還留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可以玩。比方說寫東西,或拍一部自娛娛人并且不太浪費別人錢的電影。這是支撐我活下去的一個力量。
是的,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對蔡康永來說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好玩。《康熙來了》開播十年,蔡康永仍舊自得其樂地在做。曾有現場觀眾問了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現在看康熙覺得重復,是不是已經到了你應該要離開的時候了?蔡康永回答,我什么時候離開康熙是我自己會決定的事情,如果你覺得康熙重復那是你離開康熙的時候到了,表示我們提供的樂趣你已經見識過了,你應該邁向下一步去看更多好玩、跟康熙不同的事情。
這個回答也道出了蔡康永能對一個節(jié)目保持十年熱情的秘密。他是把娛樂業(yè)當成服務業(yè),為那些像自己一樣被生活悶到的人提供快樂這種服務。而作為主持人,他自己也越來越在康熙中體會到一種通俗的樂趣。
1994年,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康熙來了》從來不是強顏歡笑的節(jié)目,我們鼓勵來賓講他們真正的感覺,不管是憤怒還是悲傷。我們主持人也講自己悲傷的事情,只是用開朗的態(tài)度去看這件事。我們不太假裝世界上只有開心的事,我們是努力地用開心的態(tài)度去看待人生本來會發(fā)生的所有生離死別、生老病死。這個態(tài)度是我和小S現在人生階段格外珍惜的一種樂趣,跟開始時熱鬧的樂趣不一樣。別人覺得我們可能已經邁向很嫻熟于一切的階段,可是我們還是很需要好玩而輕松地看待人生,我覺得這是很珍貴的事情??滴踹€在,就表示我們兩個依然覺得它帶給我們樂趣?!?/p>
在娛樂圈能做到現在的成就,很多人認為蔡康永應該很知足了,可是他尋找快樂的步伐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蔡康永形容自己這輩子都遵守一個規(guī)則,不要把自己放在某一個族群里生活,他沒有固定的世界,喜歡探究別人的世界,一直在找機會看看別人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如果有喜歡的,心生向往之情,就會往那個世界靠攏一點。說穿了,蔡康永的世界不穩(wěn)固,邊界模糊,常常在變,而這恰恰是他的樂趣。
對于蔡康永經常跨界轉行玩反差的行為,媒體與公眾從最初“不務正業(yè)”的評價到漸漸認可,最后被其才華所折服不吝送上贊美之辭,并稱其為怪才。除了電影與娛樂圈,這些年蔡康永涉足過的圈子可謂五花八門。
1995年國際男性文化雜志《GQ》中文版創(chuàng)刊,想找國內品位卓越的男士擔任總編輯,蔡康永即成了不二人選。而這段職業(yè)生涯也被蔡康永總結為史上最悠閑的總編輯。
2010年3月,蔡康永又以女鞋設計師的身份亮相,設計推出“CAI”系列女鞋。謝娜張杰大婚之際,蔡康永還專程為新娘子設計了一款貼滿施華洛世奇水晶的婚鞋,引來大批網友的圍觀。謝娜感激地稱這是一款充滿夢想的水晶鞋,一雙充滿愛的鞋。
藝術收藏家是蔡康永的另一個名銜,雖然某種程度上,他更像是玩票的。起初,為了眾多圈內好友的結婚派對,蔡康永去購置了一批日本大牌藝術家村上隆的限量版畫“New Day”系列。然而他欣喜地發(fā)現,這些結婚禮物居然隨時間的流逝有了增值的空間。
如今,蔡康永收藏的油畫、版畫和雕塑的數量,需要一個很大的倉庫才能裝得下。他多年累積的收藏包括一些固定的原則,比如,他真的很喜歡一張畫,但它的價錢也可以用來買一套西裝,那他就會去買畫,但如果花出去的金額高到一輛車的錢,就會比較謹慎地考慮。
而真心的喜愛則是是否購買的最重要準則?!澳阗I藝術品,如果沒有愛,那如何面對?如果沒有愛,常常買的十幅畫里,可能六幅在未來是對折都賣不掉的,所以你最起碼要喜愛它們,不然最后可能看到這些畫就生氣?!?/p>
不過,這位有著眾多標簽,游走在各種圈子間的離經叛道者,最喜歡的身份還是小說家。蔡康永每周大概就錄一兩天康熙,剩下時間可以自由安排,這些空閑時間他選擇了寫作。幾年來,他先后出版過《痛快日記》《LA流浪記》和《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等散文作品,尤以2010年出版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長期占據圖書銷量排行榜。
不過暢銷并不是蔡康永寫書的目的,他只是覺得在眾多乏味無聊的職業(yè)中,能夠到處幫人做夢的寫作非常符合自己的理想,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而一部可以讓自己思想任意馳騁的小說,更能將這種快樂發(fā)揮到極致。
2012年,蔡康永的首部愛情療愈小說《蔡康永愛情短信——未知的戀人》面世,該書一經面市,立刻橫掃各大圖書銷量榜。書中充滿愛的忠告和哲思,蔡康永將它們巧妙地包裝起來,引誘讀者吃下去,只有細細品味,才能覺察出糖衣外表下包裹的是苦澀而殘酷的現實。
首部小說的成功也增加了蔡康永的信心,他表示接下來打算把自己調整到寫長篇的模式,寫更長的小說。
2015年5月,臺灣女作家陳文茜感嘆于蔡康永的多能,認為這都歸功于他天生才華出眾,但蔡康永卻表示喜愛與快樂才是最關鍵的。他說:“我就是不想跟人家一樣。我念完文學史,又念電影史,完全知道大部分的人以為自己很原創(chuàng),其實都是出于無知,古人早就做過這個事情八百遍了。我不愿意變成這樣子的人。做別人一樣的事情對我來講,不是很有樂趣的事?,F在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將來還會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成為什么樣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