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 要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此職責效果最大化的基礎是學生的理解。只有學生理解了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有效。本文將以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為例,從理解教學的概念,學生理解的內(nèi)容,理解的意義,理解的評價方面闡述理解的教學意義及其評價。
關鍵詞 理解 教學意義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41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ZHANG Lina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The teacher's role is teaching, and the basis of this duty is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ly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truly effective. Charity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seventh grade English book, for example, from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nt,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valu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set forth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teaching significance; evaluation
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庇捎诂F(xiàn)在大部分教師把教學目標狹隘地理解為“雙基”,進而進行機械訓練和題海戰(zhàn)術,認為分數(shù)就是一切,講得多,解得少,學生發(fā)現(xiàn)得少,對教材理解得少,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學得空洞而死板。理解,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過程不應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知識不應成為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師而應處理好知識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智慧、發(fā)展幾者之間的關系。教育者應當為達成學生真正的理解而教育。
1 理解教學的概念
理解教學這個概念已經(jīng)被很多國內(nèi)外學者熟知,并做出很多研究,但關于理解教學概念的界定,各位學者不盡相同:國外有研究者認為:“理解教學”是一種教學形態(tài),是指“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而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的知識網(wǎng)絡”的教學形態(tài)。①
我國教育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引導師生通過相互理解,來發(fā)展學生知識、技能和豐富情感,最終促成師生的生命意義的表達。”②有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以理解價值觀和生活世界觀為基礎,教學人員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在相互理解與自我理解的同時使自己的生命意義更好地實現(xiàn)的過程。”③有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指一種教學形態(tài):它在平等、信任和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學生、教材文本和教學環(huán)境之間通過交往活動和對話等形式而生成的‘課程事件,理解教學意義,實現(xiàn)人生意義建構和提升”。④也有學者認為,“理解教學,指教師和學生在相互理解、理解自我以及理解文本的同時來不斷發(fā)展自己,進而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生命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⑤還有學者認為:“理解教學是指一種以理解為基礎的,在教學實踐中強調(diào)師生的有效交流與對話的,注重引導師生在相互理解中不斷地發(fā)展知識、技能和情感,使師生的生命意義不斷提升的教學形態(tài)”。⑥
從以上概念不難看出,這里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進一步拓展到了師生和諧融洽的教育氣氛,這種理解,當然“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guī)椭麄兓I劃并實現(xiàn)生命的多種可能,令理解主體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回到感情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流動的人生當中,使教育真正地指導人生,真正地培養(yǎng)人的精神”。⑦但由于需要,本文主要論述學生對課本知識及教師所講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學生持續(xù)體驗和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是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多維轉換生成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建立知識聯(lián)系和建立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遷移運用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1.1 學生在課堂上的多維轉換
多維轉換的方法有多種,包括解釋,說明,比較,推斷,概括,舉例等。解釋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說明能幫助尋找原因,推斷即由舊知推導出新知。如在look like這個短語中,教師需向學生解釋like此時是介詞,而不是之前學過的動詞;在This school is ours 這個句子中,要給學生說明為什么our此時不對,幫助他們運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的區(qū)別來尋找原因;碰到Kates and Lucys rooms和Kate and Lucys room 這兩個短語的區(qū)別時,可以采用比較的轉換方法;當He speaks English變成 He can speak some English 時,可以引導學生推斷出can 是情態(tài)動詞;當學完He wants to visit the Great Wall和I want some toys 這兩個句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概括 want的用法;在講解名詞變復數(shù)的不規(guī)則變化時,可以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先由教師給學生演示多維轉換的方法或引導學生進行多維轉換,再過渡到學生慢慢掌握這些方法并獨立運用。
1.2 學生建立知識聯(lián)系
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就好比一座橋梁,通向理解的王國。這些聯(lián)系包括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及知識與自我的聯(lián)系。
在學到That is OK 這個句型表示“沒關系,不客氣”時,學生可以回想之前學過的有類似功能的表達,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drink、juice、 milk、 food 、bread 、 hamburger、 fish 、chicken這幾個新單詞時,教師可以引入上義詞和下義詞這兩個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實際生活中當別人邀請你做某事,而你又有事去不成時,可以用到Id like that, but I am afraid I have no time 這個句型,而不是生硬地用I have no time 來拒絕別人;當老師講到healthy food 和unhealthy food時,學生要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想想平時自己經(jīng)常吃的食物哪些是healthy,哪些是unhealthy的,以后應怎樣保持或改變飲食習慣。
2 學生理解的內(nèi)容
學生理解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1)知識的產(chǎn)生與來源;(2)知識的本質與規(guī)律;(3)知識的過程與方法;(4)知識的意義與價值。
(1)知識的產(chǎn)生與來源:如學到afternoon這個生詞時,由于以前學過after和noon,聯(lián)想到這兩個單詞的意思及afternoon 是這兩個詞的復合詞,就會對afternoon的含義有更深刻的理解。(2)知識的本質與規(guī)律:在學習了work、drive、teach等詞后,再遇到 worker、driver、teacher這類詞后,就應理解前者變?yōu)楹笳叩囊?guī)律及變化后后者與前者本質上的區(qū)別。(3)知識的過程與方法:老師教授I 選am,you 選are,is跟著他,她,它,單數(shù)is 復數(shù)are這個口訣后,學生應理解這種選be動詞的方法。(4)知識的意義與價值:通過學習What color is his/her hair和What color are his/her eyes等句型,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人們的外貌差異并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
3 理解的意義
理解是內(nèi)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關鍵,沒有學生的理解,知識只是沒有意義的符號。學生即使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了一些知識,那也是“死的”、“無用的”知識,最終造成“有知識無能力”的局面。理解還是學生建構意義的關鍵。他們只有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理解怎樣對知識進行深加工,才能獨立建構意義并遷移運用與解決問題。另外,理解在學生學習、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理解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2)理解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機制;(3)理解是學生品質提升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鑒于理解的意義,教師一定要多幫助學生理解,多采用促進學生理解的教學策略,如持續(xù)思考,整體轉換等。并創(chuàng)造學生真正理解的必要條件,如讓學生同時掌握五類知識和五類元知識及同時讓學生在五個水平上學習同一個知識。五類知識包括事實型知識、概念型知識、方法型知識、思想型知識和價值型知識;五類元知識包括關于事實的知識、關于概念的知識、關于方法的知識、關于思想的知識和關于價值的知識。五個水平包括經(jīng)驗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和價值水平。
4 理解的評價
評估學生的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的聯(lián)系與整合;(2)過程與方法的考察;(3)轉換與生成;(4)遷移與運用。
(1)知識的聯(lián)系與整合:如學過animal這個表示動物總稱的單詞,當再學到panda、monkey、lion、tiger、 elephant 等新詞時,要診斷他們能否把后面幾個單詞與animal聯(lián)系與整合起來,理解animal 是上義詞,panda、monkey、lion、tiger、 elephant 等是它的下義詞,把新詞與舊詞聯(lián)系起來記憶加深印象,深化理解。(2)過程與方法的考察:學過一般現(xiàn)在時的句子中人稱代詞后選用哪個be動詞時,要考察學生是否真正到掌握了這個方法,不僅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答案,還要解釋選擇的原因。(3)轉換與生成:學過What about flying a kite with me這個句型,再見到 How about having some apple juice這個句子,要診斷學生是否理解how about是what about的轉換形式及這兩個短語后所接動詞的形式是一樣的。(4)遷移與運用:判斷學生是否能對知識遷移與運用,要區(qū)別他們是套用程序還是真正到學以致用。
5 結論
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而理解在這一使命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與地位,并且理解是學生學科能力發(fā)展的關鍵,為了避免培養(yǎng)出“有知識沒能力”的學生,教師應為真正的理解而教學。
注釋
① Thomas L.Good,Tere E.Brophy:Look in C1assrooms[M].陶志瓊,王風,鄧曉芳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530.
② 馬勇.論理解性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14.
③ 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2):16.
④ 黃繼玲.論理解性教學[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18.
⑤ 郝明君,靳玉樂.理解教學的實現(xiàn)形式[J].廣西教育,2006(11):7.
⑥ 楊文斌.“理解教學”教育觀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4.
⑦ 金生鏈.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