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山
【關鍵詞】 高效課堂;構建;誤區(qū);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66—01
高效課堂構建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為宗旨,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載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而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耙詫W定教”是高效課堂的思想基礎,“減負增效”是高效課堂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但由于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其操作的難度,使原本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構建步入了誤區(qū),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困惑及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課堂必須走出的幾個誤區(qū)
1. 高效課堂不是“看熱鬧”。高效課堂構建是依據一定的教學思想,運用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效組合特定教學目標達成的若干變量或要素(即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師生角色),形成一種規(guī)范化、系統(tǒng)性的教與學的環(huán)境,以最適宜的方式促進學習者的發(fā)展。高效課堂不是“演”給人看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師生交流、溝通與對話,表面好看的“花哨外衣”以及“花哨外衣”掩蓋下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課堂表演”并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高效課堂必須具有一定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明確的教學目標、優(yōu)化的教學任務、可控的教學流程、真實的師生互動再加上教師靈動的教育智慧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高效課堂實施的過程應當是教師在充分整合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充分添加教學個性的前提下,按照“我的課堂,我的模式,我的創(chuàng)意”的教學思路而呈現的一場師生真情互動的精彩演繹。
2. 高效課堂不是“走過場”。高效課堂構建是借鑒、吸納教學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課堂教學為對象、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以教學實驗為方法而開展的一種校本教研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聯合攻關,實現先“入格”再“升格”然后“破格”的教師業(yè)務水平提升和專業(yè)發(fā)展的目標,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螺旋式上升。高效課堂不是“趕時髦”、“走過場”,而是大勢所趨,需要“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睿智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高效課堂并非一蹴而就之功,也非一勞永逸之力,而是持續(xù)的、系統(tǒng)的模型建構,需要不斷地實踐、研究、改進與提升,任何“猶抱琵琶半遮面”或“邊觀望、邊實驗”的做法是注定不會取得任何實效的“徒勞”。
3. 高效課堂不是“貼標簽”。高效課堂模式構建不是追求僵化的模式,而是構建開放的、動態(tài)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高效課堂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對當代教育理論的兼收并蓄,是對教改成果的繼承與發(fā)展。我們不能“為模式而建模式”,因為任何“唯模式”的教改思路只能導致僵化的模式,它會引導教師步入形式主義的藩籬;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因為這種“有名無實”的做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兼收并蓄”,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與發(fā)展”。高效課堂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因此,高效課堂必須要因“材”而變,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二、高效課堂構建的基本策略
1. 理念引領,多元構建。新課程打破了原有的知識體系,模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銜接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建構。另外,課堂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進行“對話”的活動。對話,需要靈感;對話,需要智慧;對話,需要藝術。因此,高效課堂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緊緊圍繞“學什么”、“怎樣學”、“教什么”、“怎樣教”以及“課堂怎么樣”等問題開展積極地探索和建構,力求以多元化的、內涵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滿足學生不斷發(fā)展的學習需求。
2. 創(chuàng)新驅動,動態(tài)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教育發(fā)展的靈魂,創(chuàng)新是課堂推陳出新、不斷提升的重要依托。課堂要追求高效率,教師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使教學設計富含創(chuàng)新的元素,使教學方法富有創(chuàng)新的靈感,使教學活動具備創(chuàng)新的內涵。世上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萬能”模式,而一成不變的僵化模式只能導致學生的消極應付和教師自身教學生涯的單調、無奈與難堪,因此,教師要努力將高效課堂模式建構往動態(tài)發(fā)展的水平上做,做出學術規(guī)律,顯示出學術素質。
3. 強化評價,內涵提升。高效課堂構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需要“實施與評價”的緊密“擁抱”。課堂高效與否,一要看“學生的參與度”,即學生是否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二要看“目標的達成度”,即學生的學習效果;三要看教學效率,即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真正實現了“少教多學”;四要看“動態(tài)生成”,即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互動、生成的交流過程。因此,必須積極構建高效課堂的指標體系和聯動機制,從而確保高效課堂在多元構建的基礎上實現動態(tài)發(fā)展和內涵提升。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