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演儒家思想,基本線索,禮,仁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5)05-0062-05
在高三二輪復習調研中,老師們普遍反映,由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單元的基本線索把握不住,于是只好炒冷飯,把知識點過一遍,師生的復習積極性都不高。為此,筆者決定就此課題上研討課,在備課中,任世江老師的觀點使我深受啟發(fā)。
任先生認為,人教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實際上是指政治思想,具體來說主要是指儒家思想。①江蘇省2014年歷史學業(yè)水平測試說明中,對這一部分內容也明確表述為“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主流思想并非只此一端,而是要豐富、復雜得多,但筆者贊同任先生的意見,傳統(tǒng)思想博大精深,高中教材篇幅有限,抓住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這個牛鼻子,不失為綱舉目張的好辦法。循著這一思路,我先后在我區(qū)一所四星級高中上了兩節(jié)研討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有了新的疑問。課后我又讀了一些相關書籍,進行了深入探討。
筆者以為,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孔子、孟子的思想是本源性思想。孔孟的思想雖然有明顯的承繼關系,但在關鍵性的原則問題上其實是有差異的,而后世儒家思想是分別循著兩人的主體思想演進的。由此,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兩條基本線索。以下不揣淺陋,分別予以解析,以期拋磚引玉。
《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百次以上,其含義寬泛而多變,每次講解并不完全一致。②大都是在一定的對話情境中闡述的。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仁”還未系統(tǒng)化,理論化,更多地體現(xiàn)為實踐理性。所謂“仁者愛人”絕對不是平等地愛所有人,而是要講孝悌,通過血緣構建等級制度。因此,孔子講“仁”其實是為了釋“禮”,所謂“克己復禮為仁”,與維護周禮是直接相關的?!墩撜Z》中有很多地方都記載了孔子對“禮”的論述和身體力行,以及對違“禮”的憤怒。例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如有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對“禮”的重視對后世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應該說主要是循著這條脈絡演進的。而在孔子和董仲舒之間的理論橋梁是荀子。
荀子主張行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承繼了孔孟之道。但是,他在立論依據(jù)上拋棄了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胺踩擞兴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荀子的解決之道是以禮樂規(guī)范人,以后天教育使人向善,可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卻以人性惡為依據(jù),利用自私自利,趨利避害的人性弱點,以法術勢控馭臣民,強化王權專制。法家思想在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從未被拋棄,只是進行了包裝,所謂外儒內法是也。董仲舒是首席包裝策劃師。
董仲舒重拾曾盛行于上古至周季而中衰的天命神權觀,吸收與儒學靈犀相通的陽陽家言,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這里的“人”并非泛指,而是指君主。①他的天人關系理論其實是天君關系理論。此論有讓君主畏懼天譴而勤勉施政,以免失去天下人心的限君意圖,但從武帝開始的后世君主買櫝還珠,只取受命于天的利己之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宣稱“天地之氣,陰陽相伴”,“陽尊陰卑”,由此提出三綱五常的主張,把“禮”的思想絕對化,開啟了君臣關系不平等的惡例,開始形成君主只有權力沒有義務,而臣子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專制主義傳統(tǒng)。
董仲舒借助的天命神權觀、陰陽學說以及后來在其神學體系上演化出的讖緯神學到宋代已經(jīng)千瘡百孔,無法撐持了。
而天竺教義適于此時(魏晉時期)大量輸入。其本身既具精微之學說,其出世之宗教信仰有解除亂世人生苦悶惶惑之魔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及平民明唱舍己從人之主張,取全部民族文化而否定之。此誠中國思想史上空前之巨變。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zhèn)不賓,權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亂。
——程頤《河南程氏遺書》
經(jīng)歷了魏晉以來佛學在理論和信仰上的劇烈沖擊,以及民族大遷徙后鮮卑等“夷狄”風對綱常觀念的劇烈破壞,以董子的粗糙天命觀來要求和約束人民遵從三綱五常已經(jīng)無異于癡人說夢了。
程朱理學應運而生,吸收佛家、道家思想,以宇宙論來包裝論證儒學倫理觀,使得儒學哲學化。概而言之,程朱理學的主張是:“天理”是世界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即“理在氣先”?!疤炖怼本褪侨寮业赖乱?guī)范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因此要存天理,滅人欲。要懂得天理,就要有格物致知的功夫。
朱熹為了論證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提出了所謂道心(天理)、人心(人欲)的理論,但受到陸九淵的質疑:
若天是理,人是欲,則是天人不同矣。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此說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
——《象山集》
陸九淵反對朱熹的人心、道心說,其理由有二:一是把道心看成是天理,人心看成是人欲,這就會使天人分離,與董仲舒以來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觀念相悖。二是指出了這一主張的內在矛盾,就是道心為天理,人心為人欲,兩個心分離,豈不是人有二心了?可是人心只有一個呀,那么道心安頓在什么地方呢?
我們都知道鵝湖之會朱陸論爭。在朱熹的理論形成過程中,陸九淵的辯難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陸九淵的駁論使得朱熹只好承認,道心、人心都在心中,并沒有分離。
若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為什么朱熹竟然說“人欲中自有天理”(或者說人心中有道心)呢?這是因為儒家思想本身就是倫理思想,而倫理離不開人,離不開人欲。如果真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會使儒家倫常自我毀滅。試想:沒有情欲,哪來的夫妻,那也就不會有父子,這些都沒有了,哪里來的君臣?如此,則三綱五常都不存在了。道心、人心都在心中和“人欲中自有天理”好像把朱熹理論的內在矛盾解決了,但這又埋下了“隱患”。
《論語》中孔子多次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說“食、色,性也”,這是不可違背的人性。比起三綱五常這些束縛人性的所謂天理(道心)來說,人的各種欲望(人欲)要強大得多,朱熹要求道心管轄人心,可是道心、人心同處一心,既然儒家講天人合一,那么各種欲望是人性最自然地流露,是順乎自然的,包括情欲都是如此(這一點朱熹又不敢否認),道心哪里能管得住人心?加之朱熹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人欲中自有天理”,因此,朱熹就曾經(jīng)非常擔心地說:“專言知覺者,其弊或至于認欲為理者有之矣。”也就是說會把人欲就當做天理。五百年后,朱熹的話果然在李贄身上應驗了。
最早提出“仁”的雖不是孟子,但他解決了“仁”的理論基礎的問題,這就是“四端”的思想。這在教材中是涉及了,但易被忽視。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柿x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孟子是“仁”這一思想的真正奠基人,這些言論為后世思想家如陸九淵、王陽明、李贄等發(fā)揚“仁”的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陸九淵自認是孟子思想的直接傳人。他本孟子的“四端”說而把“心”規(guī)定為倫理性的實體,謂:“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闭J為:“茍此心之存,則此理自明,當惻隱時即惻隱、當羞惡時即羞惡、當辭讓時即辭讓,是非至前,自然辨之?!币虼耍蹶柮鞣Q:“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标懢艤Y反對格物致知,由孟子學說引申出心即理,心外無理的宇宙觀,這是一種直覺認識論:既然一切認識、一切格物都是為了達到“豁然貫通”,了悟倫理本體,那何不直接求之于本心,又何必費神勞思,一件件去格物呢?只要去掉心中的各種弊病,倫理的光輝便會自然顯露。朱熹曾說過:“宇宙之間,一理而已,三綱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标懢艤Y由此指出:塞天地唯一理,而吾人心即理也,故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陽明的學說與孟子的學說也密不可分:
陽明論政,大略以孟子《禮運》為藍本。雖足針砭專制,究非真出新創(chuàng)?!疗湔搶W,直欲與西漢以來之儒家正統(tǒng)思想挑戰(zhàn)。……末學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綱常致個人于桎梏。遷延至明,殆已趨于僵化……陽明繼起,乃揭思想解放之赤幟,發(fā)為學貴自得之論。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出自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蓋人心之本體即是明德,私欲障礙則本體喪失。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茍能致知,皆能明德。
——王陽明《傳習錄》
陽明思想的主要貢獻在于沖擊理學對人們的思想桎梏,打破對孔子的偶像崇拜,其學貴自得的主張實際上是認為人人都有獨立思考的權利。人類于精神生活完全平等,不容有高下尊卑之別。這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義是息息相通的,必然導致人的個性解放。因此,西方學者稱王陽明是東方的馬丁·路德。
針對理學的格物致知、先知后行的學說,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張:
忠與孝之理,在君親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窮此心之理矣。假而果在于親之身,則親沒之后,吾心遂無孝之理歟?
——《傳習錄(上)》
知即是行,行不離知,陽明的“知”不同于格物致知的客觀認識,完全成為道德意識的客觀自覺,即“致良知”。自覺的行就是知,“我行故我在”。
王陽明的學說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他的再傳弟子李贄更進一步發(fā)揮陽明心學,成為“異端”:
然而當明代專制毒焰方盛之時,反動思想已勃然興起,雖不敢直接攻擊專制政治本身,而對于專制政府所利用之正統(tǒng)學術則力加破壞。王守仁開其風,李贄極其流。李氏棄官削發(fā),不啻廢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四倫也。認男女平等,許婦人講學,提倡婚姻自主,是打破男女之防也。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然后其心乃見,無私心則無心矣?!m有孔子之圣,茍無司寇之任,必不能安其身于魯也決矣。然則為無私之說皆畫餅之談。
——李贄《藏書》
李贄削發(fā)為僧,棄綱常倫理如敝屣。他抓住朱熹理論的漏洞,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fā)考察人欲的合理性,大膽肯定人的正當私欲,否定“存天理,滅人欲”。勇于打破綱常倫理對人性的束縛,追求個人自由。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部分是許多老師感到困惑的,因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張似乎都是在反對理學,抨擊綱常倫理,怎么卻說還是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呢?其實,他們的主張仍然是孟子、荀子思想甚至某些理學思想的延伸,是以儒家的“仁”、民本、唯物思想為武器反對“禮”、三綱五常。那么“活躍”作何理解呢?這是因為他們的一些天才設想已經(jīng)不自覺地向西方人文主義、民主思想靠攏了。
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中存在著君臣、君民兩個基本關系。在這兩方面,孟子均提出了與孔子截然不同的觀點。
君臣關系: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在孔子看來,君臣等級關系必須厘清,不可僭越。臣必須盡心事君,如果遇到昏君也只能“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不這樣看,他把君臣關系看成是平等的關系,君還必須對臣言聽計從,做到三有禮,否則臣對君的死亡也可以置之不理,不去服喪。如果君對臣不遜,臣也可以對君不客氣,賤視他甚至仇視他。這與后世的“愚忠”真有天淵之別!
君民關系: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孔子“禮”的思想主張等級服從。孟子則不同,他對無道昏君毫不客氣,罵他們是率獸食人的禽獸,詛咒他們斷子絕孫。更令人驚詫的是,孟子認為人民對殘賊他們的昏君有革命權。這與盧梭的思想何其形似!只是盧梭立論的基礎是社會契約論,而孟子立論的基礎是仁義道德。最為可貴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舉起了民本主義的大纛。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雖沒有與西方學者有直接接觸,但承繼孟子仁政、民本思想并進行發(fā)揮,與西方學者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符合時代動向的真正的新聲音”。
黃宗羲“緣陽明以上接孟子”,“申民本之義以攻擊君主專制”。主張“置相”,認為夏商周三代卿相與君主職務相同,君臣共治,所以興盛。秦以后君主專制,尊君抑臣,至明太祖甚至廢除相職,官制的敗壞臻于極致。因為君主世襲,不可能代代賢明,但只要丞相可以傳賢,就足以補救君主政體的缺失。他所說的丞相實際已經(jīng)接近近代責任內閣制的內閣總理了;他痛斥君主專制,指君主為天下大害,認為立君所以為民,君臣都應是人民公仆。君主定的典章制度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法”,主張建立真正的法,也就是新的政治制度;還主張改革“學?!保杏玫娜瞬磐?,尤須監(jiān)督批評政府,形成健全的輿論,使得天子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國家地方大事在京師郡縣之學校中公議,這其實已經(jīng)接近于近代的議會了。①
顧炎武看到了中央過度集權之弊,他的解決之道是“寓封建于郡縣之中”,使地方官員“分天子之權以各治其事”,這種地方分權的主張接近近代的地方自治思想。他反對君主專制的“獨治”,主張吸收更多地主階級分子參政的“眾治”,認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則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廢棄不用)矣”。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則直指宋明以來道學家們的空談誤國:
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日知錄(卷7·夫子言性與天道)》
王夫之繼承了荀子以來的唯物思想,批判了王學、改造了程朱,發(fā)展了張載的“氣”唯物論,并尊之為正宗。他把對當時湘桂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實地觀察與歷史文獻研究結合起來,大膽地打破對三代古史的迷信,駁斥了“泥古薄今”的觀點,闡明了人類歷史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過程。從“勢”(即客觀歷史規(guī)律)的角度來認識世界,達到了空前的理論高度。對于主張“理在氣先”唯心論的理學,這無疑會有釜底抽薪之效。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在2500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分成了兩條基本線索:經(jīng)孔子——荀子——董仲舒——朱熹沿襲“禮”的思想,形成第一條線索,即專制主義的逐漸深化;經(jīng)孔子——孟子——陸王——李贄——黃、顧、王傳承“仁”的主張,形成第二條線索,即從民本主義趨向民主主義。后世對儒家思想的褒貶實際上針對的分別是“仁”與“禮”。前者是合乎歷史趨勢的,值得肯定。后者更多的是糟粕,應當拋棄。筆者在研討課中的體會是,循兩條線索可將教材中的主要史實串聯(lián)起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囿于課堂容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講清其中的基本聯(lián)系即可,不宜做過多的延伸。
【作者簡介】王得眾,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吳中區(qū)歷史教研員,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