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內(nèi)容摘要:長期以來,學界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形象的評價并不客觀,沒有將其放置在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去做評價,而只是做簡單的符號化處理,脫離了文學作品的實際,同時與生活常識也不相稱。要正確理解文學作品,并且做到文學史的正確撰寫,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形象重新做正確和公允的評價。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 家長形象 評價認識
一、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家長形象重新認識與評價的意義
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某一個形象或某一類人物的評價,不僅關系到對這一人物或形象的理解,更是對文學研究的方法論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促進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多樣化
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家長形象重新認識與評價,能夠促進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多樣化。很多讀者對家長形象都是持一概否定的態(tài)度,甚至將一些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形象簡單地貼上“封建家長”的標簽,導致長期以來家長形象一直是單色調(diào)。一旦讀者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人物評判方式,轉(zhuǎn)而對作品進行多層次的探討和多層面的研究,例如從文化傳統(tǒng)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或從語言藝術或哲學人生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等,就能夠更加深入的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研究方法論更趨多元化。
(二)加深讀者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
當閱讀者開始理解作品中的家長形象,而不是給其貼上“封建家長”標簽,簡單的將其看成是破壞和踐踏青年一代愛情幸福的罪魁禍首時,閱讀者已經(jīng)加深了對作品本身的理解,進而也會推進對作品中人物的研究。例如《警世通言》 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篇,杜十娘為了追求愛情而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就會讓我們思考愛情的價值與生命的價值,兩者之間是否應該有個界限?進而可以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將“反對封建家長”作為借口違法或違反道德,也不能以輕易舍棄生命為代價去獲取愛情的純真和自由。
二、如何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家長形象重新認識與評價
(一)將封建家長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形象加以區(qū)分
在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形象并非都是“封建家長”,他們對內(nèi)是家庭乃至家族的長輩,關愛著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對家庭負有管理的義務和權力;對外他們是家庭的代表,代表著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利益。他們在家庭管理中也會遇到各種利益沖突,當沖突發(fā)生時,必然會有所取舍。很多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在做決定時也會考慮孰輕孰重,并非都是一味的冷酷無情,因此不能將“封建家長”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形象簡單的畫等號,需要加以區(qū)分。
(二)結(jié)合作品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家長形象的認識和評價,需要結(jié)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思考,而不能簡單的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評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受儒家思想熏染,主要講求家庭和睦。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家長對兒女婚姻或愛情進行干涉,其主觀并非要故意破壞兒女幸福,而是希望兒女能夠步入家長所希望的幸福,這一點與現(xiàn)代社會的大多數(shù)家長有共通之處,也是傳統(tǒng)中國式家長的特點。因此,在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家長形象時,不能簡單將矛盾對立和尖銳,而應該側(cè)重解讀家長對子女的關愛。
三、以《警世通言》中杜十娘一篇為例,重新認識與評價其中的家長形象
當下學界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作品中李布政的形象多持批判的和否定的態(tài)度,但如果試從客觀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一下這一家長形象,則評價結(jié)果將會有所不同。李布政作為家長一直從各方面影響著小說中主人公李甲,這也是歷來對其進行批判的主要依據(jù)。文中說李甲“志誠忠厚”,不管其是天生還是后天養(yǎng)成,都可見李布政對其要求之嚴格,同時,李布政在對兒子學業(yè)上要求嚴格的同時也關心著自己的兒子。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有出息,不惜重金為其買了監(jiān)生的名額,可是兒子卻將學費和精力葬送在妓院之中。即使當代開明的家長也不會對兒子這種行為給予認可,就這一點可見李布政并非簡單只是一個反面形象。
從李甲方面來看,李布政不承認這個兒媳,李甲就沒有勇氣帶回杜十娘去面對家人。也就是說,李甲在父親面前只有馴服,無力反抗,顯示其生性懦弱。在李甲的生活選擇天平上,其一端放置的是杜十娘的人生幸福,另一端放置討得父親的歡心時,李甲心中的天平無論是在別人的誘導下還是其他深層次的原因,最終偏向了后者才引發(fā)了人間悲劇??梢娎畈颊粚儆凇昂萌送耆呛?,壞人完全是壞”的扁平式人物,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作者單位: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