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拓展和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延伸,專業(yè)領域下的翻譯作為現(xiàn)代中國翻譯界的主流,逐漸有著一個嶄新的市場,并也逐漸地取代了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的地位。然而在這樣一個發(fā)展趨勢之下,有太多專業(yè)領域上的翻譯問題在不斷地衍生,太多翻譯作品并不能很好地進行文本的對應。筆者認為,在筆譯方面,更多的應當站在功能主義下去進行翻譯,并應當站在語言、文化和社會習俗及政治這幾方面進行探究說明。本文通過Eugene A Nida,Newmark和Vermmer三個翻譯學家的理論依據(jù),試圖為筆譯人員再次強調(diào)在功能主義下的英漢筆譯的重要性,從而解決現(xiàn)階段英漢筆譯的翻譯問題。
關鍵詞:功能主義;筆譯
作者簡介:田立紅(1980.11-),吉林省梨樹縣人,吉林師范大學英語筆譯專業(yè),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2
一、簡介
翻譯是一個適用于多方領域的文化活動,學者們長期以來既可以以文學的視角來研究翻譯活動,也可以通過宗教和學術的范疇來對翻譯進行研究。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翻譯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同語言一樣古老的文化活動。據(jù)考證,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就有學者翻譯了《圣經(jīng)》。而我國最早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的《說苑》。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翻譯活動都是從字與字之間的相互對照,發(fā)展到后來有學者主張意群與意群之間的翻譯,而不要逐字翻譯。這些觀點便是翻譯的功能對等構成的初步框架。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以及國家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的交際方式變得日趨國際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翻譯活動在不斷縮小的地球村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二戰(zhàn)之后,翻譯的內(nèi)容和主要走向從原先的偏重文學為主,逐漸演變到開始側重并越來越重視商業(yè)內(nèi)容的翻譯。人們從原來的重視文學修養(yǎng)和文藝美學,到現(xiàn)在的傾向于重視語言的流暢和自然;從原先的重視宗教、文學和哲學領域,延伸到時事政治、科學技術等層面;文本形式也從原先的書籍散文,擴展到法律文書或者處方公文。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翻譯活動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然而即使筆譯覆蓋面發(fā)展如此廣闊,在英漢筆譯活動當中仍舊會出現(xiàn)很多平行文本和疑難譯點的地方。本文站在國內(nèi)筆譯層面翻譯障礙的角度,試用功能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二、功能理論下的英漢筆譯問題及對策
2.1 關于功能理論
不少翻譯學家都從自己各自的角度研究過翻譯的功能對等。即使是在早期的宗教翻譯者也認為,翻譯的過程并不是字與字之間的相互對應,而應當是源語言語義上的相互對應。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功能目的論和動態(tài)對等理論。功能目的論是德國翻譯學家MJ提出,主張翻譯是實現(xiàn)某種目的而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所以要以目的為中心進行翻譯。美國翻譯學家Eugene·A·Nida就是強烈反對字面絕對對等翻譯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理論觀點。認為翻譯應當使用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種形式進行,其中,所謂的動態(tài)對等就是后來又有Nida自己改正的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指提供盡可能最自然、最貼合源語言的翻譯對等理論。雖然起初Nida只在強調(diào)內(nèi)容上的對等,并不認為文章形式的對等也同樣重要,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他逐漸地改變了這一理論態(tài)度,認為在翻譯的重點不僅應放在內(nèi)容的對等上,仍舊需要重視形式的對等。即,譯者應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在最大的限度之下將源文本和譯入語進行對應,保證譯入語讀者的反應同源語言讀者的反應盡量一致。這不僅是Nida追求的翻譯的極致,同時也是翻譯界追求的翻譯極致。
Katharina Reiss則認為,功能理論不僅是在追求文章上的功能對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文本在預期值內(nèi)實際實現(xiàn)的功能,也就是說,要按照文本類型的不同進行具體的翻譯策略上的劃分。譬如在描述客觀事物的時候,翻譯的策略應更側重于邏輯上的結構,但卻不是文藝美學或者是在對話層面上的表達;當在翻譯情感表達的文本時,語言應更側重于語言的美學,盡可能的使用一定的修辭手法,而不是采用言簡意賅的方式進行翻譯??梢钥闯觯琄atharina Reiss的功能理論是進一步地將功能理論下的筆譯方式進行了詳細的劃分,這樣一來譯者在進行筆譯活動的時候,就可以更深層地驅使讀者達到譯者預期的目的。
此外,關于功能理論還不得不提的是Hans Vermeer的目的論。目的論的英文是Skopos Theory,這一詞出自于希臘語“目的”。根據(jù)Vermeer,每一段翻譯活動都具有其特定的目的,在翻譯過程當中,需要按照文章的內(nèi)容結構進行翻譯,要具備自身的目的性、文章內(nèi)部的連貫性以及內(nèi)容的忠實性。也就是說,Vermeer并不像Nida一樣特別重視文章的功能對等,而是在翻譯之前設定出了一個對于翻譯內(nèi)容的預期,并且要求在翻譯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地調(diào)整翻譯的策略以及方式,按照自身的翻譯預期進行翻譯,只有按照這樣的方式,才可以不被拘泥于文章或者不同語種之間的跨文化語言差異,才能翻譯出更為貼合譯入語語言特征的優(yōu)秀譯文。
2.2 英漢筆譯中的翻譯問題
翻譯是一個將源語言向譯入語進行語言的技巧性轉換過程。在英語和漢語這兩大語言中,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大相徑庭,會導致很多筆譯工作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么只注重了內(nèi)容,而放棄了對于原文作者感情的轉入;亦或者太注重于原文的形式翻譯,忽略了譯入語的美感。站在功能主義的角度下,筆者試圖分析出其中的問題,并試圖給出解決方案。
首先,翻譯的問題是譯入語使用的不規(guī)范,這一現(xiàn)象尤其會突出在英漢翻譯當中。在筆譯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面對專業(yè)文體,譬如比較專業(yè)的技術性論文或者文獻的時候,英文的用詞、語法是相對整齊劃一,比較專業(yè)并且規(guī)范的。并且其中的句型結構也仿佛是有一個模板一樣緊扣在文章中心。然而當翻譯成漢語的專業(yè)文章的時候,卻存在很多內(nèi)容上詞不達意的文章。在此基礎之上,還有很多以漢語為譯入語的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過分注重詞句的華麗,而忽視文章內(nèi)容的表達,導致很多翻譯文章內(nèi)容空洞,讓人抓不住中心意思。這也是筆譯層面目前出現(xiàn)的一大弊端。站在解決筆譯問題的層面上,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盡量秉持功能理論下的翻譯原則,站在讓源語言和譯入語最大化對應的角度進行翻譯,少說廢話,提高不同問題的專業(yè)性,才能夠更好的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
其次,在漢語這種特定的文化當中,由于我們的政治原因,有很多具有極度中國特色的事物在國外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翻譯的時候若過分注重了字詞上的對等,就會形成詞不達意的現(xiàn)象。并且漢語的句子當中可以有太多的一語雙關的現(xiàn)象,同樣的,只有采用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翻譯文章,將文章清晰的把原文作者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并且解決英漢語的筆譯作品現(xiàn)在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與世界接軌的步伐在不斷地加快,翻譯領域著實在不斷地進行更新?lián)Q代。然而在這一領域中的很多問題還是亟待解決,尤其是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性和文化間的差異性。本文站在功能主義的大前提之下,借助Eugene A Nida, Newmark和Vermeer的三個功能主義理論,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形式上的完全對等的翻譯并不能很好的解決翻譯界的問題,只有站在功能主義下的翻譯方式才能夠更切合于英漢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試為解決我國筆譯現(xiàn)狀提出一點建設性意見,使我國的筆譯作品可讀性更強,同時對讀者的感染力也更高。
參考文獻:
[1]陶友蘭.翻譯專業(yè)筆譯教學的功能主義模式探討[J].上海翻譯, 2010:43-47.
[2]楊林娜.基于“翻譯綱要”的非文學筆譯教學模式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3]唐海蓉.從功能主義理論視角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筆譯教材的編寫[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4]章曙華.從功能主義視角看漢英專業(yè)筆譯中的翻譯障礙及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