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芊芊
摘 ?要:各種形式回指語的使用情況不僅在單獨的漢語語篇中有所差異,在表達相同信息的英文譯本中,其形式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漢語原文本中的專有名詞回指語被譯為代詞或者被省略。我們認為,可及性在這里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回指語與先行語之間的距離以及對象實體之間的競爭性、顯著性、一致性等因素都會影響譯文中回指語的最終形式。本文通過對英譯文語篇中各種常見回指語形式變化的分析,來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回指語的翻譯奠定基礎。
關鍵詞:可及性;回指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一、可及性與回指
回指現(xiàn)象在語篇中隨處可見,是一種主要的語篇連接手段。在語篇中,當我們提及某個人物、事物等實體概念或者觀點、想法等抽象概念后,在下文中要再次提到它們,會采用某種方式來與前文進行照應,這種照應表達式就是回指。
對可及性的語言學意義貢獻最大的當屬Ariel,她認為不同形式的回指語實際上是對所指實體的心理表征在大腦結構中可及性的標示,這種實體心理表征的可及性,進一步表現(xiàn)為其在記憶系統(tǒng)中的激活狀態(tài)。根據(jù)不同形式的回指語標示不同心理可及性,Ariel提出了如下的回指語可及性等級(>表示由低到高):
全名+修飾語 >全名 >長有定描述 >短有定描述 >姓 >名 >遠稱指示詞+修飾語 >近稱指示詞+修飾語 >遠稱指示詞+名詞短語 >近稱指示詞+名詞短語 >遠稱指示詞 >近稱指示詞 >重讀代詞+手勢 >重讀代詞 >代詞 >縮略代詞 >極高可及性標示語(如空語類)
Ariel可及性理論另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影響對象實體可及性的四大要素,即距離、競爭性、顯著性與一致性。距離是指先行語與回指語之間的空間距離。競爭性是指一個實體與其他潛在的先行概念實體相比較時所具有的相對突出性;顯著性是指對象實體在句子和語篇中的中心地位;一致性是指先行語是否與回指語同處于一個相同的認知心理框架。
二、回指語英譯的可及性討論
1、回指語可及性等級的升高
原漢語語篇中回指語被譯為英語時,常見的可及性升高情況有專有名詞被譯為代詞以及專有名詞被譯為主語屬格語。
(1)小娥一看這陣勢,/嚇得扭頭往外就走。/莽子見小娥一經(jīng)地往回走,/有些發(fā)急。
Seeing all this, /Xiaoe, scared, turned and hurried back to the entrance. /When Mangzi saw her leaving so quickly, /he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漢語原文中用專有名詞 “小娥”充當回指語,指向前一句話中的專有名詞 “小娥”,雖然回指語與其先行語的空間距離不遠,只隔了一個小句,但卻采用了可及性很低的專有名詞形式,來保證其先行概念的顯著程度。第二句話的話題由第一句的“小娥”變成了“莽子”,隨著話題角度的轉換,“小娥”這一話題實體不在初語被關注的焦點之中,其話題一致性降低,所以概念實體的可及性也隨之降低,便采用了專有名詞這種低可及性標示語來充當回指語。而其英譯文中,隨著第一個句子中話題實體(主語)位置的后移,使回指語所在小句的位置變成了緊鄰著先行語所在的小句,二者距離比漢語原文更近,所以其可及性升高,選用了高可及性標示語代詞來充當回指語。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回指語與先行語之間線性距離的縮短要求我們選擇高可及性回指語,而話題的轉換卻要求我們使用更低可及性的回指語,而對于英譯文中回指語形式的最終選擇,回指語與先行語之間的線性距離似乎比話題一致性的決定權更大。
2、回指語可及性等級的降低
回指語形式在漢譯英時可及性降低最主要的情況就是零代詞被譯為其他形式的回指語。
(2)莽子聽爹如此說,知道自己的計劃徹底破產(chǎn)了,(Φ)就氣鼓鼓地站起來,徑直往售票廳買票去了。
Hearing that, Mangzi knew his plot had fallen through. Fuming with anger, he rose to his feet and went straight to the book office.
漢語語篇中,“莽子”處于基本話題的中心地位,語篇中所有信息都圍繞其展開,使其成為顯著性很高的主題實體,所以即使連續(xù)使用了可及性最高的零形式,我們也很容易提取到該實體。而在英譯文中,“代詞”的添加看似是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的差異造成的結果,實則不然。譯文中兩個小句連續(xù)使用了分詞“hearing that”和“fuming with anger”作為狀語開頭,實際上降低了主題實體“莽子”的一致性,從而使其顯著地位也被削弱,影響了其在我們記憶中的可及性,所以我們不得不使用可及性形式稍低的代詞形式進行回指,以方便主題實體的提取。
三、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漢語語篇中,各種形式的回指語經(jīng)翻譯后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常見的回指語可及性升高的情況主要是專有名詞被譯為代詞或主語屬格語,可及性降低的情況主要有零代詞被譯為其他形式的回指語。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顯著性和一致性這兩個因素在解釋主題實體的地位時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將這兩個因素共同概括為話題的一致性,而在距離和話題一致性這兩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翻譯過程中,距離因素對回指語形式的最終選擇似乎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Ariel,M.1990. Accessing Noun Phrase Antecedents[M]. London: Routledge.
[2]許余龍.2004.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高衛(wèi)東.2008.語篇回指的功能意義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