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悅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大/小+動詞”的對稱和不對稱用法進行分析,并運用標記理論從認知原因、心理原因進行不對稱原因的分析。
關鍵詞:對稱;不對稱;標記理論;大;小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2
反義詞的不對稱,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些正反形容詞,如大-小、長-短、高-矮、深-淺等表現(xiàn)的不對稱。[1]大-小這一對常用的反義詞,主要表示事物的空間特征,是典型的性質(zhì)形容詞。
大-小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互相替換,只是表意相反,呈現(xiàn)出對稱狀態(tài),如大眼睛-小眼睛,大杯子-小杯子,大房子-小房子。然而在日常交際中,它們的使用頻率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現(xiàn)象,如大紅色—*小紅色,大團圓—*小團圓。前人對于“大/小+名詞”的研究相比“大/小+動詞”已全面深入,這里就不再贅述。本文運用不對稱和標記論,從“大/小+動詞”來分析大/小的對稱和不對稱現(xiàn)象。
趙元任(1968)指出大在大笑、大鬧等短語中最好看成副詞,此時大的反義詞小不修飾動詞。即大-小在此類用法中具有不對稱性。[2]孫寶民(2006)在考察動詞和大/小的搭配時,把動詞分為生理動詞,表示動作的動詞,表示動作和方位的動詞,表示動作過程的動詞,表示動作、過程、方位的動詞,表示動作目標的動詞,表示過程、狀態(tài)、范圍的動詞,表示數(shù)量、程度變化的動詞七類。[3]
我們認為孫對于動詞的分類過于繁瑣,筆者在參照其分類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本文所選語料皆出自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部分口語語料已明確指出,采用窮盡式分析法。
一、“大-小”加情感動詞的不對稱
情感動詞是體現(xiàn)人的感情的動詞,常常表現(xiàn)在喜怒哀樂等方面。例如:笑、哭、怒、吵、鬧、吼、叫、喊、嚷、呼、嚎。這些表示情感強烈、程度深的動詞均可受大修飾,不能受小修飾。如:①我想您想到想大哭一場?!稄钠胀ㄅ⒌姐y行家》②孫中山身邊的人都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端问霞易迦珎鳌发圻x舉中央委員時,一些人為了競選而大吵大鬧。《蔣氏家族全傳》
而表示情感微弱、程度淺的動詞如啜、泣、議、論等只能被小修飾。如:
④談畢,專家回到住所小議一番,然后……《當代報刊1994年報刊精選》⑤“大爺!我想玲姐……”孩子小聲啜泣了?!队夯ā?/p>
感情色彩強烈的動詞,程度深,由感覺上的顯著投射到語言特征上的顯著。情感動詞的大多數(shù)可以受大修飾,只有極少數(shù)表示程度淺的動詞能夠受小修飾?!按?V”易受到人們的管制,是人們極想突顯的時間,所以使用頻率高;而“小+V”正好相反,所以使用頻率低。[4]
二、“大-小”加具體動作動詞的不對稱
1、與飲食有關的動詞如吃、喝、吞、咽、嚼、咬、渴。這些表示動作幅度大的動詞,只能被大修飾。如:①五坊小兒常在酒店里要酒要菜,大吃大喝,吃得醉醺醺的?!吨腥A上下五千年》②撒上桑葉,立即蜂擁而至,一縷一縷大吞大咽,“蠶食”一語委實準確?!蹲x者》
而飲、酌、呷、啜這些表示動作幅度小的動詞,只能被小修飾。如:
③阿士諾小啜一口。《龍槍-兄弟之戰(zhàn)》④宴請是黨內(nèi)的同志小范圍的小飲淺酌?!端问霞易迦珎鳌?/p>
在調(diào)查語料的基礎上,筆者發(fā)現(xiàn)飲既可以被大修飾,也可以被小修飾。如:
⑤老人大飲大食,會引起冠心病發(fā)作?!娥B(yǎng)生與健美方法100例》
孫寶民(2006)指出“飲”是古漢語詞的保留,它能夠受“小”的修飾,實際上是受古漢語的影響。[5]大量語料表明,在古漢語中大飲也經(jīng)常使用。
2、與變化有關的動詞,如:增、減、增加、加強、擴大、減小、縮小、損失、提高、降低等。單音節(jié)詞只能受大修飾,雙音節(jié)詞只能受大大修飾,而不能受小或小小修飾??疾煺Z料發(fā)現(xiàn),雙音節(jié)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單音節(jié)詞的使用頻率,使用比例大概為25:2。如:①如今農(nóng)民的商品經(jīng)濟意識大大增強了?!?994年報刊精選》②如不能心平氣和地談判,談判效率將大減。《哈佛經(jīng)理談判能力與技巧》③人在睡覺時血液運行速度大大減慢?!洞笤掟B(yǎng)生》
3、與人肢體有關的動詞,如坐、站、躺、蹲既能受大修飾,又能受小修飾。
①胖姑娘大坐在床邊?!锻鎯旱木褪切奶发谖液徒鸲箖罕P腳大坐。《金豆兒》③孔祥熙便溜到附近的市場下館子,飯后去相室小坐聊天。《宋氏家族全傳》
通過對大量語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大坐的用法僅出現(xiàn)兩次,這里的大含有動作幅度大的意思。而小坐廣泛使用,如小坐片刻、小坐喝茶、小坐歇息多次出現(xiàn)。
通過對205例語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大站都是作為名詞來使用的,沒有出現(xiàn)動詞站受大修飾的用法;通過對532例語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小站都是作為名詞來使用的,沒有出現(xiàn)動詞站受小修飾的用法。
4、與勞動有關的動詞如干、搞、擦、洗、買、賣、燒、切只能受大修飾,不能受小修飾。如:①蔣經(jīng)國想轟轟烈烈地大干一場?!锻砟晔Y經(jīng)國》
大干、大干一番、大干一場、大干一票、大干一年、大干快上等用法多次在語料中出現(xiàn)。而“小干”只能在以下對舉結(jié)構(gòu)中出現(xiàn),不能夠單獨使用。如:
②小干大難,大干小難,真干不難。③過去在產(chǎn)品開發(fā)過程中,存在著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的傾向。④大干問題不大,小干問題不小,不干問題不了。
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多種經(jīng)營、大搞素質(zhì)教育、大搞題海戰(zhàn)術(shù)等用法在語料中多次出現(xiàn)。其他動詞的用法如下:
①高慶山不好意思大擦?!讹L云初記》②只要暗中一點,火就會大燒起來。《李自成2》③聽他說得像大切八塊一樣?!缎F圓》④太太穿紅的,姨太大穿粉紅?!陡掠洝发輮W運會的承辦國大都在賽場旁大蓋高樓。《新聞報道》
綜上,與勞動有關的動詞只能受大修飾,不能受小修飾。只有在特殊語言形式中個別動詞能夠受小修飾。
三、“大-小”在特殊格式中的不對稱
在分析“大/小+動詞”用法時,筆者發(fā)現(xiàn)語料中出現(xiàn)了一些特殊格式,并對使用頻率較高的用法進行分析,以挖掘“大-小+動詞”不對稱的深層原因。
1、大V特V
通過對語料的考察,以下用法多次出現(xiàn),如大錯特錯 大書特書 大樹特樹 大談特談 大赦特赦 大講特講 大賺特賺 大喝特喝 大虧特虧 大吃特吃 大吹特吹 大炒特炒 大撈特撈 大辦特辦 大做特做 大寫特寫 大干特干 大呼特呼
“大V特V”這種格式中V為單音節(jié)動詞,表示規(guī)模大、程度深之意。但是語料庫中未找到“小V特V”的用法。大/小的不對稱就顯現(xiàn)出來了。
2、大V1大V2
通過大量語料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有“大V1大V2”這種格式,其中V1和V2可以是一對意義相近的單音節(jié)動詞,也可以是一對意義相反的單音節(jié)動詞,表示規(guī)模大、程度深之意。如:大吃大喝 大喊大叫 大喊大鬧 大說大笑 大操大辦 大搖大擺 大吼大叫 大徹大悟 大嚼大咽 大吹大擂(V1和V2意義相近)大喜大悲 大起大落 大輸大贏(V1和V2意義相反)
然而語料庫中也有“小V1小V2”格式的出現(xiàn),如小打小鬧、小偷小摸、小坑小騙,構(gòu)成此格式的單音節(jié)動詞數(shù)量極少,表示程度淺、規(guī)模小之意。這種格式中,大的使用范圍明顯比小使用范圍廣,大/小的不對稱就顯而易見了。
3、大為+動詞
“大為+動詞”格式中的動詞為雙音節(jié)形式,表示程度極強或是極弱(極端化程度高)。如:大為加強 大為發(fā)展 大為擴增 大為減弱 大為減少 大為增加 大為改觀 大為降低 大為縮短 大為吃驚 大為改進 大為佩服
通過對“大為+動詞”的考察,其意義大多表示事物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小部分表示事物向極其惡劣的方向發(fā)展,表現(xiàn)出很強的極端化。然而語料庫中未出現(xiàn)相對應的“小為+動詞”的格式,大/小的不對稱性得以體現(xiàn)。
沈家煊(1999)指出六條判別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的標準,分別是組合標準,聚合標準,分布標準,頻率標準,意義標準,歷時標準。通過以上對“大/小+動詞”的對稱與不對稱分析,大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比小多,使用頻率比小高,意義比小寬泛。因此,大是無標記項,小是有標記項。
四、不對稱原因分析
1、認知原因
Lakoff & Johnson(1980)認為人類語言概念體系的大部分是隱喻式構(gòu)建的。我們對自身所處的空間的認識就來自于人類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結(jié)果。
顧倩(2013)認為人們通過對自身的認識映射到空間域的認知中,認為空間也是一個容器,進入空間的事物就是容器中的內(nèi)容?!按蟆笔敲枋隹臻g事物屬性的詞語,表示事物占據(jù)空間超出常量,即內(nèi)容物占據(jù)空間容器較滿而具有顯著性。(如圖1所示)
上面的圖形對理解“大”的空間域概念既形象又生動。大/小核心語義是用于空間的比較,后來引申到時間、頻率、程度領域。對于客觀世界,人們總是先認識到最具有突顯特征的事物,后認識到不具有突顯特征的事物;同樣地,人們對于程度深、幅度大、時間長的動作關注度更高,而后才注意到程度淺、幅度小、時間短的動作。這就是無標記項大應用范圍廣的原因之一。
這也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典型成員或無標記項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它們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處理中最容易被儲存和提取,它們在人形成概念時最接近人的期待或預料。
2、心理原因
心理語言學家Boucher J.和Osgood C.E.1969年通過心理試驗提出波麗安娜假說即樂觀假說。該假說認為人們傾向于美好的一面,摒棄壞的一面。因此人們傾向于把具有肯定值的詞當做無標記的,把具有否定值的詞當做有標記的。沈家煊也有過相關的論述,大占據(jù)空間多的基本語義,指超出和容易滿足需要,符合樂觀原則。人們在實際交際過程中,傾向于大等上向語義的詞語,正如語料中的用法,大多表示事物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因而取得大家的廣泛認同;而小等下向語義的詞語,不符合人們的心理認同,因而使用范圍較窄。
參考文獻:
[1]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P147.
[2]趙元任.1968,轉(zhuǎn)引自趙元任(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M].商務印書館,1979.P194.
[3]孫寶民.“大/小+動詞”不對稱性考察[J].株洲師范學報,2006,P93-99.
[4]宗守云.“我V了”與“他V了”[J].語法研究和探索,2003(12).
[5]孫寶民.“大/小+動詞”不對稱性考察[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Lakoff,G. and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顧倩.“大+時間名詞(+的)”的情感傾向及其認知解釋[J].寧夏大學學報,2013.
[9]Comrie1986,轉(zhuǎn)引自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P36.
[10]陳勇.語言學研究中的標記理論[J].外語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