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jīng)緯
作者: [英]伊懋可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譯者: 梅雪芹、毛利霞 、王玉山
出版時間: 2014-12-1
頁數(shù): 640
定價: 68.00元
英國環(huán)境史教授伊懋可的大作——《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huán)境史》——出版了中文版??疵志妥屓伺d味盎然,大象是有趣的動物,甲骨文里就有“象”字,《呂氏春秋》里說“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說明至少在商代時黃河流域還生活著眾多大象。另外,河南省的簡稱“豫”字,就是一幅人牽大象的象形畫。
我們還知道,大象是一種溫暖的動物,想想今天《動物世界》里播放的非洲象、亞洲象都生活在熱帶地區(qū)。歷史上存在的猛犸象除外,這種長毛巨獸其實和大象并不是親緣很近的生物。但今天中國大地上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見不到野生的大象了,只在中緬邊界的幾個小塊自然保護區(qū)里和緬甸、老撾共享了幾群亞洲象。如果哪天越境移民了,就真的沒了。
大象是怎么從中國中心地帶一路向南消失無蹤的,的確是個有意思的題目。伊懋可說,在周代時,大象就已經(jīng)從河南北部,退到了淮河北岸?!对娊?jīng)·魯頌》里的:“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表明,淮夷的貢品就有象牙。漢代時的《淮南子》提到,長江流域,“地宜稻,多兕象”,說的是南方不但有犀牛還有大象。
可惜作者的觀察不太盡責(zé),從漢代一下子就跳到了唐代,這時的大象只分布于中國東南地區(qū),唐朝人劉恂《嶺表錄異》說潮州、惠州一帶,“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彪m然鼻子很好吃,但大象到南宋時還沒有因為味道誘人而消失,南宋洪邁的《夷堅志》里,潮州有一群大象曾經(jīng)圍困過地方長官。這時甚至在湖北黃陂還有人目擊到大象“匿林中,食民苗稼”。再往后,守衛(wèi)西南的蒙古軍隊曾經(jīng)率領(lǐng)由大象組成的部隊對抗過明朝的大軍,騎在大象而不是馬背上的蒙古部隊可能是有點“混搭”。至于明末抗清過程中用大象抵抗?jié)M清南下的嘗試,是中國最后一次有關(guān)大象的軍事化應(yīng)用了。
然后,中國就見不到大象了,只有云南邊境上那一點。可到這段時,這本正文將近500頁的《大象的退卻》才說到20頁啊,大象在書里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了。作者話題一轉(zhuǎn),討論起另一個沉重的問題,大象為什么會消失?倒不是純粹因為象鼻好吃,被古代中國人給吃完了,而是因為大象需要溫暖的森林,而人類的生活需要農(nóng)田。正是千百年里中國古人毀林造田的行動,把大象生活的森林改造成了田園,森林的對水分的涵養(yǎng)功能下降,原先散布在華北平原上的九個巨大湖泊都大部分干涸。森林和巨大水體的消失,造成了江淮流域從商代至今的年均氣溫下降了好幾攝氏度。這才是熱愛溫暖環(huán)境的大象真正消失的原因。
作者在這本名為“中國環(huán)境史”書里花費剩下的巨大篇幅里,討論起了中國農(nóng)業(yè)開發(fā)史,讓人覺得有些乏味。相比之下,我更希望看到“老虎的退卻”“鱷魚的退卻”“江豚的退卻”“猩猩的退卻”“蟒蛇的退卻”“熊貓的退卻”。如果作者能確確實實花些心思好好寫一些動物與人的互動,這本書還能變得更好看一點。畢竟,這些富有靈性的動物在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評話、演義中占據(jù)了相當(dāng)?shù)谋壤?,大象在《西游記》中?jīng)常出鏡,老虎們在《水滸傳》中是不亞于武松、李逵的重要主角,而韓愈寫的那篇《祭鱷魚文》給我們留下了唐代潮州另一種動人的生態(tài)情景。關(guān)于大象的故事怎能就這么結(jié)束了呢?
說實話,我甚至想到了為《大象的退卻》寫作一個續(xù)篇的框架:隨著中國本土大象的退卻,明代日益罕見的象牙制品數(shù)量,在清代中期后卻突然爆發(fā)。廣州陳家祠博物館里展出的大量精美象牙雕刻制品,就出自清代廣州雕刻家之手。另一方面,在19世紀(jì)波蘭裔英國作家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當(dāng)中,深入非洲內(nèi)陸的歐洲探險家正驅(qū)策著非洲土著,跋涉在黑暗的象牙之路上,甚至在非洲留下了后來易名為科特迪瓦的“象牙海岸”。
什么都不用說了,正是來自中國的物質(zhì)需求,乘坐著早期“全球化”的快船,再一次開啟了“大象的退卻”,不過這次輪到了非洲大象。好在,國際組織對象牙交易的禁令,已經(jīng)遏制了大象的消失。(現(xiàn)在還在私下交易的象牙制品,基本都是俄羅斯發(fā)掘的猛犸象牙化石)人類收斂了自己的欲望,動物就能獲得喘息的機會。這對“消失的大象”算是個好消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