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芳
【摘 要】目前高校學評教仍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基礎上,存在許多問題。新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學生主體性、發(fā)展性、全面性和易評性原則,在發(fā)展性評價視域下,通過引入課程評價等新增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學評教指標體系質(zhì)的轉(zhuǎn)變。
【關鍵詞】學評教;學生為中心;評教指標體系
學評教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滿足自身需要,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作出判斷的過程,是高校評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進教師教學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所實施的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大部分指標的制定都受到“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在學評教中的主體地位一直被邊緣化。指標體系的人性化、具體化及可操作性是影響學生評教客觀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據(jù)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特點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評教指標體系是走出當前學評教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以教師為中心的學評教指標體系存在問題
當前,國內(nèi)諸多高校學評教指標體系的制定在思維上依然囿于“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評為目的”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 很少主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思考、設計各項指標;在產(chǎn)生方式上通常由教學管理部門負責制定,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指標體系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指標內(nèi)容通常包括“教師教學安排合理、教學方法恰當、語言簡練”等,此類指標體系是將學生當作評價教師的“專家”去審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運用“教”的術語而不是“學”的術語提問是為了獲取教師的教學狀態(tài),而不是為了直接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 從學評教指標體系上看,目前的學評教評價指標大都圍繞著教師的“教”而設置,而非以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為中心( 二) 從評教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方面看,開展學評教時,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保證;( 三) 從評教結果的反饋和使用上看,學評教的結果往往與聘任、提拔及獎勵等人事政策掛鉤,成為職稱晉升、項目申報、評獎評優(yōu)的門檻。
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評教指標體系
學評教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zhì)量,推動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構建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評教指標體系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一是主體性原則。為了確保學生在學評教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評教指標體系應從學生的視角和切身感受出發(fā)進行設置, 激發(fā)學生評教過程的主人翁意識,從而調(diào)動參與學評教的積極主動性。二是發(fā)展性原則。發(fā)展性視域下的評價才是科學的評價。學評教指標體系的設置應具有拓展性、前瞻性,以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成效作為衡量指標體系科學與否的重要標準。三是全面性原則。為了確保評價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在傳統(tǒng)的只對教師進行單一評價的模式上加入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尤為重要。四是易評性原則。實踐證明,簡潔明了的指標體系是學生樂于評價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證指標體系的易評性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一) 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目標,優(yōu)化評教指標體系。設計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學評教指標體系,應側(cè)重于評價教師角色、教學資源與學習環(huán)境、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教學目標達成度等情況,將關注點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時,為避免評價題目設置過于專業(yè)化,對指標內(nèi)涵應以一種學生易于理解、易于評判的方式描述出來。在一級指標下,我們列出一些二級指標,這些指標有些可以適用于各種課程評價,是通用的; 有些指標或許并不適用于某些課程,比如“強調(diào)知識和現(xiàn)實的關系”對一些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就不太適用,可將這些指標視作學評教中的“選做題目”,作為評價時參考項目,這樣既避免評教標準的一刀切現(xiàn)象,也便于如實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
(二)增加課程評價,建立全面反映教學過程和效果的學生評教指標體系。長期以來,對學評教的理解一直局限化、狹隘化。評價的對象被單一的認為是評價教師,而非課程。以“課程之父”泰勒為代表的“大課程小教學”教學理論支持者認為,教學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課程本身,教學只是課程的實施與設計。因此對教學的評價離不開對課程的評價,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實踐也證明,單一的教師評價中將很多諸如教材選用、課程學習資源、課程組教學內(nèi)容安排等原本屬于課程范疇的問題都歸咎于教師不僅有失公允, 而且難以全面反映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因此,加入針對課程的評價,所得到的反饋方式更為全面,反饋體系更健全。
(三) 合理利用評教結果,改進教學,讓學生受益。學評教的結果,不僅要反饋給教師,作為他們改進教學的依據(jù),“評價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評價是一種為決策者提供信息的過程”。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有多種角度、多種指標,學評教雖然也是對教師的評價,但是學評教的真正目標并不是為了對教師進行競爭性排名,而是幫助教師改進其教學,讓學生真正受益。同時,也有必要將評教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教師的評教數(shù)據(jù),將之作為選課的依據(jù)。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評價并非有去無回,而是得到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教師將據(jù)此改善教學,自己將會是這種改善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朱新秤,潘東明.高等學校教學評估與督導[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1.
[2]陳玉琨,趙永年.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3]張家瓊,朱德全.發(fā)展性評價視域下“以學評教”的標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