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中的“棋”特指圍棋。這項陶冶性情的智力運動起源于中國。最先是九路棋盤,之后逐漸發(fā)展并定型為十九路棋盤。黑白棋子,內(nèi)蘊豐富,方寸世界,儼然宇宙。圍棋于唐代從中國傳至日本,但到了近代,因國家外憂內(nèi)患,中華圍棋水平竟一度遜于昔日弟子。直到一位天才棋士橫空出世,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zhuǎn),他便是后來被日本人尊為“昭和棋圣”的吳清源。2014年11月30日凌晨,這位圍棋一代宗師走完了他長達百年的人生旅程,身后留下的,是震古爍今的全新圍棋體系,是一段段不盡的傳奇——
吳清源,姓吳名泉,字清源,1914年生于福建,后移居北京。吳清源的父親曾留學日本,對圍棋深感興趣,回國時買了許多圍棋書,這些書便成了吳清源迷上圍棋的啟蒙讀物。吳清源七歲時開始接觸棋譜,一見之后,頓時便著了迷。他早晨一起床就坐在桌子邊打譜,一打就是一整天,甚至忘了吃飯睡覺。由于一直左手拿書,右手擺棋,天長日久,以至于手指竟略微變形。大約用了半年多時間,吳清源的圍棋基本功就已練得差不多了。
吳清源父親仗著有點棋藝,經(jīng)常和別人賭賽。一次吳父下了很高賭注,誰知未至中局,就給別人占盡上風,只好借入廁為名,躲到廁所想辦法去了。見吳父久久未歸,對局者便不停嘲諷。一旁觀棋的吳清源忽然冷冷說道:“我替父親下幾步好不好?”隨后便像小孩子玩石子似的,不假思索地隨手將棋子丟落棋盤,不過一二十手就轉(zhuǎn)敗為勝。對局者不服氣,跟他再下一局,結(jié)果又輸。吳清源的圍棋天賦就此展露。
吳清源10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家里生計更為艱難。當時正是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時期,段祺瑞很喜歡下圍棋,為了謀生,母親拜托當時的名手顧水如將小吳清源引薦給了段祺瑞。
段祺瑞位高權(quán)重,而且一輸棋就大發(fā)脾氣,故門下棋手對弈時都刻意讓他贏。然而吳清源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上來就將段祺瑞殺得七零八落。段祺瑞雖然不高興,但還算尊重人才,并未因此中斷對吳清源的資助,這使得吳清源不必刻意逢迎,也不必擔心生計俗務(wù),可以專注于精進棋藝。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圍棋界一大幸事。
少年吳清源名聲鵲起之后,常跟達官名流們周旋。當時中國社交界中,忌諱連名帶姓稱呼別人,認為那樣是不尊敬別人。吳清源雖是個孩子,別人也都以大人之禮對待他。顧水如的一位朋友便給他起了個號,從“泉”字引出“清源”二字。從此,“吳清源”三字漸漸響徹棋壇。
吳清源12歲時,棋藝已經(jīng)能和當時的國手一較高下。一天,他被福建老鄉(xiāng)帶到一家日本人開的俱樂部下棋,連勝日本高手。消息傳至日本,日本棋手大為震驚!吳清源后來的老師、著名棋手瀨越憲作看了他的對局記錄,覺得他的思路天馬行空,是不世出之才,于是跑去找當時的日本首相犬養(yǎng)毅,打算資助吳清源赴日本學棋。
犬養(yǎng)毅問瀨越憲作:“你把這么一個天才帶來日本,如果有一天他把你們?nèi)看驍×嗽趺崔k?”瀨越憲作回答:“吳清源是百年難遇的曠世奇才,讓他到日本學習是我的夙愿?!?/p>
當時,日本圍棋的水準代表了圍棋界的最高水平,而吳清源毅然肩負起了讓中國圍棋重新崛起的重擔。1928年10月, 14歲的吳清源東渡日本,拜入瀨越憲作門下。他在日本的第一個對手是條原正美四段,此人是當年日本棋院大賽的新科冠軍。吳清源執(zhí)黑先行,共下了3天,最終中盤獲勝。此后,吳清源刻苦學習,棋藝越來越精進。從1929年到1932年,他雖段位不高,但卻接連擊敗了諸多高段棋手,因戰(zhàn)績輝煌,又執(zhí)黑棋為多,被日本人稱為“黑先無敵”。
日本圍棋自幕府時代起形成了許多棋理,這些棋理逐漸演變?yōu)槠迨植豢捎庠降囊?guī)矩。而吳清源從19歲開始嘗試突破這些教條框框,并與另一位青年棋手、他一生的好友木谷實合著了《圍棋革命——新布局法》一書,提出排除一切清規(guī)戒律,注重全盤掌控而不計局部得失的圍棋思路。這在棋界引起軒然大波。新布局法奠定了吳清源日后在棋壇的地位,但因其思想已遠遠超出當時的日本棋手,打破了圍棋界的傳統(tǒng)觀念,圍棋權(quán)威們無不視之為歪理邪說。于是在1933年,吳清源迎來了與號稱“二十年不敗”的棋界權(quán)威、圍棋革命最大的反對者本因坊秀哉名人(名人為日本圍棋最強者稱號——編者注)的對局。
突破傳統(tǒng)的新布局在社會上引發(fā)很大爭議,再加上吳清源又是來自中國,一時間各種抗議信甚至恐嚇信鋪天蓋地而來——“吳清源你完全藐視傳統(tǒng),藐視權(quán)威,任意妄為,居心何在”“今夜你的房子將會被燒掉”……面對如此責難,吳清源依然故我,孤身奮戰(zhàn),新布局法洶涌而來,招招不依常理卻又妙法天成。本因坊秀哉深知吳清源的實力,并未輕敵,但依然難以招架。由于秀哉是棋壇霸主,因而在對局中擁有特權(quán),可以隨時宣布暫停,自己想好后再弈。結(jié)果秀哉被逼得一共暫停了13次,這盤棋也下了足足三個半月。而在這期間,吳清源同時還要參加秋季比賽和新聞社主辦的比賽等對局。
雖然秀哉在160手走出絕妙手,終盤勝出兩目,從而反敗為勝,然而棋界一直有傳說,這步棋實際上是秀哉的得意弟子前田陳爾所想出來的。而且經(jīng)此一戰(zhàn),新布局法反而更加流行,甚至前田陳爾在師父過世后也改以新布局法出招。
越過舊時代領(lǐng)頭人秀哉這座高山,吳清源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
從1933年到1946年這13年的時間里,吳清源通過參加《讀賣新聞》舉辦的“鐮倉十番棋”,確立了棋壇第一人的地位。十番棋被稱作“懸崖邊的白刃格斗”,為升降格制,是凈勝對手4局之后對手自動降格的一種殘酷賽制。按照日本圍棋傳統(tǒng),在升降賽被迫降格是一生中最大的恥辱,在古代甚至意味著棋手生涯的終結(jié),一些棋手甚至因此剖腹自殺。對當時客居日本的吳清源來說,只要落敗,他連立錐之地都不會有。但在這13年中,吳清源與當時最知名、最耀眼的7名棋壇明星人物一共進行了95盤對局,其中除棋界元老雁金準一在1∶4落后,眼看大勢已去棄賽之外,其他對手全部被吳清源擊敗而降格,有的還降了兩格。直至后來無人可戰(zhàn),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結(jié)束。這一戰(zhàn)績震古鑠今、空前絕后,創(chuàng)造了一個天下無敵的“吳清源時代”。
與棋盤上的輝煌相比,吳清源的生活卻是坎坷曲折。為了學習圍棋,他加入了日本國籍。之后,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作為華人的吳清源卻在日本所向披靡,招致了許多日本人的敵視,而不少目光淺陋的國人也不認同他,認為他不該加入日本籍。他受到人們的詬病、唾罵乃至迫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居無定所,輾轉(zhuǎn)漂泊,竟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日本棋院除名,而且全家都被取消日本國籍。
幫助他度過重重苦難的,是他淡泊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吳清源說:“我一生只有兩件事,真理和圍棋。”生活中的他沉默少言,清心寡欲,生活簡樸,視金錢、名譽如浮云。據(jù)他的夫人回憶,在進行十番棋較量之時,他前往參賽,就像出一趟門一樣輕描淡寫,回家后也只字不談輸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問他:“你保持這么好的競技狀態(tài),輸了棋之后會做什么呢?”吳清源答:“復盤。”“贏了棋呢?”“也復盤?!甭犐先ズ孟駴]有什么新意,但是實際上呢,下面的問法就顯示了川端康成的高明之處:“那你輸了棋回家,情緒低落,第二天要比賽了,你怎樣來平衡呢?”吳清源回答說:“實在是沒有斗志的時候,就會背誦文天祥的《正氣歌》。碰到苦惱的事,有時感到壓力,就會背誦白居易《對酒》詩中的‘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這一段?!闭沁@樣的平常心,讓他生命里的那些苦難——無論是棋盤上的苦戰(zhàn)、身體上的病痛,還是生活的漂泊和清苦,包括如日中天時遭遇車禍后的精神錯亂和棋力下降,都在他棋子的一敲一落中化為云煙。
吳清源晚年致力推行兩件事,其中一件是提攜后進、促進中國圍棋的發(fā)展和圍棋的國際化。其門下人才輩出,連續(xù)八年稱雄名人賽的林海峰、棋圣三連霸的王立誠,圍棋界第一位女子九段芮乃偉均是他的高足。這些華人棋手或在日本縱橫馳騁,或在世界棋壇笑傲江湖,以超絕的技藝和雍容的氣度讓對手心服口服。
另一件事,是潛心研究和推廣“21世紀新布局”。吳清源認為,20世紀是個非常悲慘的世紀,光是世界大戰(zhàn)就爆發(fā)了兩次,特別是亞洲經(jīng)歷了更多。21世紀已經(jīng)是個科技高度發(fā)展、文化多元交融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實現(xiàn)形形色色的“調(diào)和”。他認為圍棋是一種藝術(shù),又是一種生命的哲學。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他悟出了對弈的最終目的,是從中領(lǐng)略圓滿調(diào)和的“道”,追求棋藝和人生的共同完美。他說:“圍棋的最終目標不是勝負,而是調(diào)和。”“調(diào)和”每個棋子作用的那一手,才是恰到好處的妙手。勝利要靠當對手下得不夠合理時,抓住其不和諧的漏洞來取得,而不是靠過分爭勢來獲勝,也就是說,棋手關(guān)注的應(yīng)是如何能夠下出更好的棋,而不是勝負、功利,這正是21世紀圍棋與20世紀的本質(zhì)區(qū)別所在。
多少年來,在人們的習慣里,勝負是圍棋最終的指歸,“和為貴”的思想在這個領(lǐng)域是站不住腳的。即便是最專業(yè)的棋手,在對局過程中,也不可能保持完美的和諧。吳清源自己也經(jīng)歷過十番棋的風風雨雨,然而他在耄耋之年卻將中日兩個民族針鋒相對的圍棋理念融會貫通,獨樹一幟地舉出“調(diào)和”理論,標志圍棋藝術(shù)的至高境界。
正是這種淡泊名利、純粹求道的圍棋精神,使吳清源遠遠超越了一般爭勝負的棋士,體現(xiàn)出一種極其充盈豐沛的人格。金庸先生曾說:“在兩千年的中日圍棋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位棋士足與吳清源先生并肩。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將這門以爭勝負為惟一目標的藝術(shù),提高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睆倪@個意義來看,“棋圣”之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