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真
(江蘇省南京江寧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參一膠囊對非小細胞肺癌外周淋巴細胞表型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
王 真
(江蘇省南京江寧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觀察參一膠囊治療化療后非小細胞肺癌(脾氣虛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化療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參一膠囊口服,療程為2個月,比較2組臨床療效,并記錄藥物不良反應。結果 與對照組及健康對照組相比,參一膠囊可有效調節(jié)化療后非小細胞肺癌外周淋巴細胞群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參一膠囊對化療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正向免疫干預作用。
非小細胞肺癌;參一膠囊;免疫調節(jié);外周淋巴細胞表型
免疫受損是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化療是目前抗腫瘤的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化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免疫負應答或免疫耐受?!梆B(yǎng)正積自除”古老的中醫(yī)理論與現(xiàn)代免疫不謀而合。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進展,探索性的從分子、基因、細胞傳導等多層面認識中醫(yī)藥,更多體外實驗認為中藥、中藥活性成分、乃至復方成分具有一定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可改善免疫微環(huán)境,恢復機體免疫監(jiān)視機能[1-3]。
淋巴細胞表型(CD抗原)作為細胞表面標記物,隨著病情的發(fā)生和轉歸發(fā)生變化,是反映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標志。本研究入組化療后“脾氣虛”患者60例,口服參一膠囊,采用流式細胞儀技術分析化療后外周靜脈血中淋巴細胞亞群的百分率變化,以探討中藥對患者免疫機能的影響。
1.1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經(jīng)組織學或細胞學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后7 d,中醫(yī)辨證為脾氣虛之證(參照衛(wèi)生部藥政司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制定,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隱痛,納呆惡心,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大便偏溏,舌質淡,脈沉細)。4周期化療結束后,共入組60例患者。
1.2 一般資料 符合納入標準者60例,均為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江蘇省人民醫(yī)院住院病人,出院后門診就診口服中藥治療。年齡范圍為42~75歲,中位年齡59歲。其中男37例,女23例。病理類型為腺癌49例、鱗癌11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中藥組)、每組30例。試驗結束時出去剔除病例和脫落病例,2組最終列入統(tǒng)計分析的病例分別為28例、28例,各組年齡、性別、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等構成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此外,入組20例健康志愿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54.05±7.83)歲,同對照組及實驗組其年齡及性別均無明顯差異。
2.1 治療組 5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所有患者均為Ib-IIIA期,經(jīng)手術治療,病理及影像學證實無癌殘留;先行4周期術后輔助化療,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或卡鉑的方案化療?;熅唧w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第1 d靜脈滴注,化療前口服葉酸500 μg/d,至少5 d;化療前肌肉注射維生素B121000 μg,以后每3個療程1次,直至化療結束后3周;培美曲塞使用前1 d,用藥當天,及第2 d連續(xù)口服地塞米松9 mg(分兩次)。順鉑25 mg/m2,第1、2、3 d靜脈滴注,卡鉑按曲線下面積(AUC=5)計算劑量,化療第1 d靜脈滴注。每21 d重復。最后1周期化療結束后,經(jīng)全身檢查(胸腹CT、腹部B超、骨掃描等)證實無癌復發(fā)或癌轉移。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口服參一膠囊(吉林長春亞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050623),0.8 mg/kg,每日總量40-50 mg,分2次口服,持續(xù)服用2個月。
2.2 對照組 對照組化療后盡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3.1 檢測方法 治療組及對照組于化療結束后7 d、化療結束后2月分別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2mL。T細胞亞群檢測包括CD3+(T淋巴細胞)、CD4+(輔助/誘導T細胞)、CD8+(抑制/殺傷T細胞)、CD56+(NK細胞)和CD19+(B淋巴細胞),檢測儀器為流式細胞儀(COUTER公司)。由直接免疫熒光標記全血溶血法檢測:取不同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各 20 μL,分別加入100 μL肝素抗凝的外周血,室溫下暗反應15 min,加入細胞裂解液溶解紅細胞,將上述樣管逐個放在流式細胞儀上進行檢測。在直方圖中表示出淋巴細胞群,分別計算出6000個淋巴細胞中各陽性細胞的百分比。
2組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參一膠囊對60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后患者外周
注:與健康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組化療后7 d及對照組化療后67 d相比,#P<0.05
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統(tǒng)中不同細胞或因子可吞噬或直接殺滅腫瘤細胞,進而促使機體自身對抗腫瘤生長或擴散[4、5]。本研究證實通過2個月參一膠囊的治療,外周CD4、CD4/CD8、CD16及CD19細胞顯著升高,CD8降低,證實口服參一膠囊可提高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在宿主對抗自身腫瘤細胞中,T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重要作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同細胞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細胞免疫功能主要通過T淋巴細胞得以實現(xiàn)。CD3是總淋巴細胞的標記,占外周淋巴細胞的60%~80%。CD3陽性的T細胞,又包含有兩種淋巴細胞包括CD4標記及CD8標記。本研究證實,CD4陽性標記的T細胞升高,CD8陽性標記的T細胞降低,也就是CD3標記的總T淋巴細胞不會有顯著數(shù)目變化。
惡性腫瘤的生成及進展就是免疫抑制、免疫逃逸的過程,伴隨此過程,CD8淋巴細胞(又名抑制或殺傷T細胞)形成并逐漸成熟,同時也抑制CD4淋巴細胞的形成及成熟。CD8淋巴細胞分泌的活性因子可抑制免疫活性細胞的腫瘤殺傷功能,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及轉移。與此相反,CD4淋巴細胞可促進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起到抗腫瘤的作用。CD8淋巴細胞同樣對CD4淋巴細胞起到常規(guī)抑制作用,故,CD4與CD8的比值可作為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標準。CD16是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免疫標記。NK細胞可在最初即殺傷腫瘤細胞,可控制腫瘤細胞的早起轉移[6]。NK細胞還是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細胞,通過釋放淋巴細胞因子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進而調節(jié)機體免疫應答,增強其他細胞及細胞因子的抗腫瘤功效。CD19幾乎標記在所有常規(guī)B淋巴細胞的表面,構成機體體液免疫功能。在本研究中通過參一膠囊的治療,CD19細胞顯著升高,說明參一膠囊不僅可增強T淋巴細胞,同樣通過調節(jié)B淋巴細胞,增強體液免疫的功效。
CD25同以白介素-2(IL-2)為媒介激活的淋巴細胞相關。本研究中,CD25淋巴細胞未見明顯變化。
綜上,可見患者在服用參一膠囊后,其免疫微環(huán)境得到有效改善,其機制可能為以下原因:促進T淋巴細胞的“非對稱增生”,調整T細胞亞群的分布,例如在CD4+細胞增殖的同時,CD8+細胞被抑制,至使CD4+/CD8+比例改變;可提高一些細胞因子水平,如IL-2、IL4、TNF-α等,促其發(fā)揮激活免疫細胞的功能,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的誘導、效應及維持作用;抑制Fas/FasL介導的機體T淋巴細胞凋亡;調節(jié)荷瘤機體局部微環(huán)境的免疫反應,抑制調節(jié)性T細胞(Treg,CD4+CD25+)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時還可對髓系統(tǒng)的免疫抑制細胞(Myeloid-D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
作為現(xiàn)代腫瘤免疫理論的新支撐,“免疫編輯”理論認為,免疫清除、免疫均衡、免疫重塑構成腫瘤免疫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而中醫(yī)辨證強調整體觀念,從基因或分子的角度,某疾病或證候的出現(xiàn),其實是基因(分子)群或基因(分子)網(wǎng)絡的失衡,各基因(分子)群或基因網(wǎng)絡以對立又依存的關系存在,這與中醫(yī)“陰陽平衡”不謀而合?!罢龤獯鎯龋安豢筛伞!薄捌楹筇熘?,……主衛(wèi)?!边\化水谷精微,則正氣得以生成并輸布全身,肌肉腠理閉合,則外邪無以而入。脾是中醫(yī)免疫功能的重要臟器。有研究認為,在肺癌的中醫(yī)辨證中,與痰濕、血瘀等證相比,脾虛證的免疫功能更為薄弱[7]。脾虛證可能是腫瘤免疫抑制微環(huán)境的關鍵因素。健脾中藥為調節(jié)腫瘤宿主免疫微環(huán)境,干預腫瘤免疫編輯提供新思路。
[1]吳皓.八寶丹對結腸癌荷瘤小鼠的血、脾盒骨髓中髓系抑制性細胞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568-570.
[2]孫昊鑫.活血藥、益氣活血藥對不同階段Lewis肺轉移應先的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6):1-3.
[3]周青.佛甲草對荷瘤小鼠的抗腫瘤作用及其免疫機制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6):83-86.
[4]Hatakeyama N,Tamura Y,Sahara H,et al.Induction of autologus CD4 and CD8 mediated T-cell responses against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 using apoptotic tumor cell loaded dendritic cells[J].Exp Hematol,2012,34(2):197-207.
[5]Schleypen JS,Baur N,Kammerer R,et al.Cytotoxic markers and frequency predict functional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filtrating renal cell carcinoma[J].Olin Cancer Res,2013,12(3):718-725.[6]Ishigami S,Natsugoe S,Tokuda K,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tumoral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gastric carcinoma[J].Cancer,2000,88(3):577-583.[7]馬洪第.中藥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J Clini Hepatol,2011,5(27):462-466.
R734.2
B
1007-2349(2015)07-0034-02
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