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雙 石
紅色雪山之鄉(xiāng)松坪溝
文·圖/雙 石
紅軍在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哪一座?傳統(tǒng)的說法是中央紅軍于1935年6月12日翻越的小金、寶興間的界山夾金山。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是翻越了小金、理縣間的界山虹橋山(海拔4556米)趕到夾金山來接應他們的,而且在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之前,他們已經(jīng)占領了日隆關以東的巴郎山埡口(海拔4458米)。
另據(jù)1935年6月12日徐向前以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三人名義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電中所述“馬塘已有我軍一部占領”的信息可判定:6月12日前,紅四方面軍一部已經(jīng)翻越了鷓鴣山(海拔4107米),占領了鷓鴣山北坡下的馬塘。
如此,在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之前,紅四方面軍就已經(jīng)有了翻越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的紀錄。
而筆者詳析相關史料之后,還有更出乎意料的發(fā)現(xiàn):
①附圖1:紅一、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地區(qū)會師北上示意圖忽略的要素及存在問題(四川黨史版)
四川省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撰出版的《紅軍長征在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63~第165頁中關于“爭奪松潘”一節(jié)中,簡述了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進入岷江峽谷,沿岷江北進爭奪松潘的戰(zhàn)況。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紅四方面軍一部由鎮(zhèn)坪、白羊一帶的羌族頭人安登榜帶路,從北川的片口鄉(xiāng)出發(fā),而后:
5月14日占領鎮(zhèn)坪,繼而占領松南重鎮(zhèn)鎮(zhèn)江關。不久,由茂縣北上的紅九軍七十三、七十五團也先后趕到,紅軍即由岷江東西兩岸向松城進攻。
5月18日,東岸紅軍由松潘東南塔子山南麓的東勝堡向松潘守軍發(fā)起進攻,并一度占領可以瞰制松城的塔子山制高點。但胡宗南部的李文旅奉蔣介石命令從平武涪江上行翻越雪寶頂馳援,于19日后相繼趕到松城,紅軍攻勢難以為繼,被迫步步后撤到鎮(zhèn)江關以南的金瓶巖一線。
這段敘述比較簡略,沒有言及“從茂縣北上的紅九軍七十三、七十五團”的進軍路線。但該書所附“紅一、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地區(qū)會師北上示意圖”中卻繪出了他們的進軍路線——經(jīng)過了松坪溝(參見附圖1:紅一、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地區(qū)會師北上示意圖忽略的要素及存在問題)。
根據(jù)當?shù)厥分举Y料記載,這個地區(qū)兩年前剛經(jīng)歷過一場著名的松潘大地震,地震的后果之一,就是在松潘鎮(zhèn)坪和茂縣石大關之間的岷江河谷中,形成了一個今天被人們稱為“疊溪海子”的巨大堰塞湖,從而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段里,阻斷了鎮(zhèn)坪—石大關之間的交通。因此,由茂縣北進的紅軍,不得不從岷江東岸扎筏渡過疊溪海子,然后經(jīng)松坪溝繞道進入松潘的熱務溝、小姓溝河谷,向松潘進擊。
這個信息在1993年10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長征·圖片》第104~第105頁中,也有紀錄和圖示:
②2013年10月24日,我們在當?shù)卣腿罕姷膸椭拢M織了一次實地踏勘,記錄了往返軌跡和“紅軍棚子”埡口的三維坐標
紅四軍、紅九軍、紅三十軍各一部撤出中壩、江油,經(jīng)桂溪、平通、豆叩、同興、片口等地進入白草場(今白羊場);到松潘白羊場的紅軍繼續(xù)西進,本擬與從茂縣北上的紅九軍第七十三、第七十五團占領松潘縣城,但胡宗南部搶先占領該城,紅軍攻擊未克,遂退至鎮(zhèn)江關東、西一線,與胡宗南部對峙。
這段敘述所附的《西進岷江地區(qū)要圖》中的紅軍行軍路線,明確標明了從茂縣出發(fā)而來的紅九軍七十三、七十五團,是經(jīng)松坪溝進至松潘附近的(參見附圖2:紅四方面軍西進岷江地區(qū)要圖)。
另據(jù)《阿壩州志之紅軍長征在阿壩》載:
1935年4月24日,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先頭部隊進占松潘白羊。5月14日,紅四方面軍四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一團、四軍十師二十八團相繼從白羊翻越樺子嶺進占松潘南部鎮(zhèn)坪地區(qū),并立即北上鎮(zhèn)江向縣城進軍。15日,紅軍攻占歸化(今岷江村)后,兵分三路繼續(xù)北進,即右路經(jīng)大興翻山進抵松潘縣城東的東勝堡,中路沿岷江東岸直插松潘縣城,左路從安順關(今安定)進托牛溝(今牟尼溝)上山梁策應右路和中路部隊(這路部隊要過岷江——引者注)。19日,紅軍攻打縣城制高點塔子山。紅軍戰(zhàn)斗失利后南撤,從石河橋向納坡山且戰(zhàn)且退,直至金瓶巖一線,紅軍固守備戰(zhàn),與尾追的胡宗南部隊相對峙。下旬,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七十三團、七十五團進抵小姓熱務溝地區(qū)。
——《阿壩州志之紅軍長征在阿壩》第190~第191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松坪溝是一條三面都是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環(huán)顧包圍的山溝,進入松坪溝的紅九軍七十三、七十五團無論從哪一個方向進軍松潘或黑水,都要翻越這些雪山。而根據(jù)1983年由茂汶縣(1987年后更名為茂縣)地名領導小組編印的《茂汶縣地名錄》中的地圖也標示出,松坪溝巖窩寨西北方向有一座名為“紅軍棚子”的山埡,海拔高度為4202米(參見附圖3:1965年版的茂汶縣地圖上“紅軍棚子”的位置及我們實地踏勘的結(jié)果)。
根據(jù)相關紅軍檔案文,相繼進入松坪溝的紅軍部隊還有紅四軍的十一師兩個團(三十二、三十三團)、二九四團、八十三團以及紅十二師一部等部隊。
那么進入松坪溝的紅九軍部隊,是不是翻越這座雪山埡口進入松潘的熱務溝、小姓溝地區(qū)的?
在詳析相關史料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到松坪溝進行了實地調(diào)研和踏勘。
①翻越埡口
在松坪溝鄉(xiāng)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在松坪溝的群眾中進行了走訪和調(diào)研,證實了以下情況:
一、“紅軍棚子”并不是這座雪山埡口原來的名字(原名是羌語,意為“最高山峰”),而是當?shù)厝罕娫诩t軍過境之后口口相傳的命名:紅九軍一部進入松坪溝后,受到了當?shù)厍甲迦罕姷臍g迎,當?shù)厝罕娨矡崆橹гt軍。除了為紅軍籌糧、帶路外,還收集門板、木料等運送到這個雪山埡口,為駐守埡口的紅軍戰(zhàn)士搭建窩棚和修筑工事。于是,這座雪山埡口也就順理成章地在當?shù)厝罕姷目诳谙鄠髦校幻麨椤凹t軍棚子”。
陳昌浩、徐向前在1935年6月27日12時致張國燾電中也曾提及:“紅土坡要點松平溝北震巖堝路難走,一天只能過一團……”。其中,“巖堝”即為“巖窩”, 松平溝北震巖堝路即為“紅軍棚子”埡口。
二、紅軍是在“麥子抽穗的時節(jié)”來到松坪溝的。松坪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麥子抽穗”的時間要略晚于低海拔地區(qū),這個時間,大致在五月、六月間。從時間上來看,與我們所掌握的史料給出的時間,是吻合的。
三、紅軍在松坪溝期間,遭到過敵機轟炸,當?shù)厝罕姾图t軍,都造成了傷亡。
四、在“紅軍棚子”附近,紅軍與國軍發(fā)生過激烈的戰(zhàn)斗。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shù)厝罕娫谶@個埡口附近以及相鄰的山埡上,還刨出過大量的彈殼——甚至還挖出過駁殼槍的殘骸。在“紅軍棚子”附近的一塊石板下,還挖到過尸體遺骸(無法判明是紅軍烈士還是國軍陣亡者的)。
五、除了“紅軍棚子”外,松坪溝東南側(cè),還有3個通往黑水的雪山埡口,即:日多沃埡口、木梳寨卡子、易利河卡子。進入松坪溝的紅軍一部,是經(jīng)這3個埡口或“卡子”撤離松坪溝,進入黑水的慈壩、洛多、石碉樓地區(qū)的——當?shù)赜袨榧t軍帶路未能歸來的群眾家屬。
②附圖2:紅四方面軍西進岷江地區(qū)要圖(解放軍出版社版)
③附圖3:1965年版的茂汶縣地圖上紅軍棚子的位置及我們實地踏勘的結(jié)果
另外,還有一部分紅軍可能沿松坪溝經(jīng)牙骨舊寨翻越“大神臺”雪山埡口,向紅土坡夾擊敵軍(1935年6月30日,徐向前、陳昌浩致中革軍委電中曾言及:七十三、七十五團“由松平溝、大神臺向紅土坡夾擊”。
這些情況,都與我們目前掌握的史料相吻合:紅軍首攻松潘不果后,紅土坡、鎮(zhèn)江關一線陣地也相繼失守,從松坪溝進入紅土坡的紅九軍一部,也一度退至“紅軍棚子”一線與國軍對峙和激戰(zhàn)。1935年7月松潘戰(zhàn)役發(fā)起時,紅軍再次收復紅土坡、鎮(zhèn)江關一線陣地。駐松坪溝的紅軍除一路從“紅軍棚子”“大神臺”等雪山埡口經(jīng)紅土坡,沿熱務溝、小姓溝進至卡龍地區(qū)向草地前進外,其余則翻越日多沃埡口、易利河卡子及木梳寨卡子,向黑水、蘆花地區(qū)集結(jié)(1935年6月29日,徐向前、陳昌浩致張國燾電中稱:擬抽一部“到松平溝扣通壩、黑水之埡口”,。
由此可見,紅軍在松坪溝地區(qū)翻越的雪山埡口,不止“紅軍棚子”一個,至少還有日多沃埡口、易利河卡子、木梳寨卡子和大神臺。而從時間上來說,可以確認:“紅軍棚子”是紅軍在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個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埡口。至于日多沃埡口、易利河卡子、木梳寨卡子以及大神臺的翻越時間,目前已難以詳考,但根據(jù)紅軍方面相關的檔案文獻,可以確認的時間范圍為:1935年6月底~7月底。
①附圖4:紅軍在松坪溝翻越過的雪山埡口
②附圖5:2013年10月24日,我們實地踏勘“紅軍棚子”的往返路線
1983年,由茂汶縣(茂汶縣是茂縣當年的縣名)地名領導小組編印的《茂汶縣地名錄》中所附的“茂汶縣地圖”中,曾經(jīng)標注出了“紅軍棚子”的位置與海拔高度:松坪溝巖窩寨西北方,海拔高度為4202米(參見附圖3)。
為了確認這個位置與海拔高度,2013年10月24日,我們在當?shù)卣腿罕姷膸椭?,組織了一次實地踏勘,記錄了往返軌跡和“紅軍棚子”埡口的三維坐標,并拍攝了一些圖片和圖象資料。參加這次踏勘的成員有:周軍、張帆(志愿者)、趙文捷(志愿者)、張莉(志愿者)和松坪鄉(xiāng)原人大主席徐成富。(參見附圖5:2013年10月24日,我們實地踏勘“紅軍棚子”的往返路線)
通過實地勘察可以確認:
一、“紅軍棚子”實測海拔高度為4097米,確認是一個雪山埡口。
二、“紅軍棚子”的實際位置與《茂汶縣地名錄》中所附的“茂汶縣地圖”中的標示位置有很大差異:“紅軍棚子”位于松坪溝巖窩寨的東北方向,而不是西北方向——估計是當年繪制地圖者并沒親臨現(xiàn)場實地踏勘的緣故。
三、“紅軍棚子”埡口上尚有紅軍所筑胸墻工事、戰(zhàn)壕、窩棚圍墻等遺跡。
四、紅軍從“紅軍棚子”進入松潘的紅土坡一線,有兩條路線:一條是沿山脊向東行進一段距離后再順坡下山,經(jīng)俄里等村寨,沿熱務溝進至紅土坡、小姓溝地區(qū);一條是從埡口直接下山,或繞道俄里,或經(jīng)寨溪,進入松潘的紅土坡地區(qū)。
五、除“紅軍棚子”外,紅軍還經(jīng)牙骨舊寨翻越當?shù)厝罕姺Q為“大神臺”的雪山埡口,經(jīng)俄里等地進入松潘境內(nèi)。據(jù)當?shù)厝罕姺Q,在這些雪山埡口附近,也曾經(jīng)挖出過大量的彈殼(1935年6月30日,徐向前、陳昌浩致中央軍委電中曾言:七十三、七十五團“由松平溝、大神臺向紅土坡夾擊”。
六、據(jù)當?shù)厝罕娍谑?,紅軍在撤離松坪溝時,還埋藏了一些無法帶走的武器,于解放后的1952年由剿匪部隊取出。
在一個鄉(xiāng)域境內(nèi),有如此多的紅軍翻越過的雪山埡口,這可能是紅軍長征史上的唯一!
松坪溝,是真真切切的“紅色雪山之鄉(xiāng)”。(責任編輯/盧勇軍 設計/王靜)
③勘察途中
④“紅軍棚子”埡口上存留的紅軍所筑胸墻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