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月婷
[摘 要]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個體差異,教師應運用“等級制度”評價學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
[關鍵詞]英語課堂 評價 等級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6-065
在目前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的成績不斷被弱化,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已成為“眾矢之的”。可是,我倒覺得英語的學習和評價不妨運用“等級制度”。因為學生有個體差異,這是客觀事實,在英語的學習中存在差異性也是正?,F象。老師要想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就必須運用“等級”加以分明,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輔導,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所以運用“等級制度”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負責任的表現。
一、初評等級,有助于老師有的放矢
老師接手新的班級,對學生的學習程度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據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摸底劃分,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等級。等級的標準分別為:A等級能夠積極主動的開口說英語,語音、語調準確,語速適當;能夠聽得懂句子以及簡單的英語語段;對所學的單詞能夠正確規(guī)范優(yōu)美地書寫;并能夠根據主題寫出相關的短文。B等級能夠大膽運用英語回答問題,語音、語調正確,語速適當;基本能夠聽懂句子和語段;能夠規(guī)范正確拼寫所學的單詞;書面表達能寫出正確的句子,基本能表達出主題意思。C等級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回答問題,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能聽得懂句子,只能了解語段的大體內容;單詞的書寫不是很規(guī)范;書面表達只是在湊句子,不能扣緊主題。但是,每一個學生都是合格的,沒有設置D等級就是因為對學生要以“鼓勵”為主,不能把差距拉的太大,讓學生望而生畏。
我們班45人,根據摸底劃分為ABC三個等級,A等級12人,B等級21人,C等級12人。我們在學習譯林英語“5A Unit 8 A camping trip”時,我給出不同的要求:A組的學生不但能夠掌握單詞,會用量詞,還能正確運用句型:“What do you/they have? I/We/You/They have...What does he/she/have?He/She has...”B組的學生在掌握單詞的基礎上,會使用量詞:a tin of,a box of... C組的學生要求能聽懂,會說,會讀,會拼寫單詞:children,a hill,fish,tin,show。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給予合適的訓練,C等級的學生臉上也有了成功的喜悅,A等級的學生也不必浪費時間等待。后進生在不斷進步,優(yōu)秀生也在向著更高的目標進步。
二、流動等級,激發(fā)學生進步積極性
“等級制度”評價并非一成不變。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只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能力和成績的變動很大,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進步狀況以及穩(wěn)定程度進行“等級”的流動。等級流動要根據“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再評價。每個單元學習結束,都要進行總結反饋,這其中有各個方面能力的考察。聽說讀寫的訓練結果都可以拿過來對學生進行再評價。
學習完“A camping trip”這個單元以后,我們創(chuàng)設了對話情景,在野營的時候,你會看到什么?會有什么收獲?很多B組的學生不但掌握了目標2中量詞a tin of,a box of...的用法,還會靈活運用句型“What do you/they have? I/We/You/They have...What does he/she/have?He/She has...”在編寫情景對話的時候,還編寫出應時應景的對話,能力不亞于A組的學生。C組的學生也可以運用句型進行對話,雖然熟練的程度不夠,但是與他們自己相比,已經很不錯了。經過綜合試題的檢測,B組有8人直接進入A組,C組的學生也有4人的直接進入B組行列。這說明學生即便是“落后”也是暫時的,一旦用心面對,就一定會趕上來?!暗燃墶眲澐诌€可以刺激學生的上進心,鞭策學生繼續(xù)前進。
三、消除等級,全體學生努力的目標
“等級制度”評價只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情況,并相應的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面對不同檔次的學生,給出不同難度的要求,可以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不斷進步。但是“等級制度”不是給每個學生定身份、貼標簽。每個學生都是發(fā)展變化的,某一段時間的暫時落后并不代表就存在于低層次的類別?!暗燃壷贫取钡某踔允且虿氖┙蹋谧约旱幕A上不斷進步,最終消除等級制度,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A camping trip”一單元的學習后,最終全體學生都能實現第3個學習目標,BC兩組的學生都可以靈活運用句型:“What do you/they have? I/We/You/They have...What does he/she/have?He/She has...”進行對話,并且在對話中,很恰當地嵌入量詞a tin of,a box of...全體學生都達到了A組學生的讀寫能力。綜合試題檢測后,BC兩組的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等級流動的時候,都陸續(xù)向更高的等級邁進。經過鞏固訓練,學生都能夠達成最高目標,“等級”在無形中已經消失。所以,“等級”評價是為了學生有序進步,一旦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到所要求的水平,所有的學生就進入了“最高等級”。
“等級制度”的評價方式,是在學生初入班級時劃分層次的手段。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劃定層次以后,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幫學生進步。在等級的流動中,激發(fā)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地去學習,形成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良好態(tài)勢。到學期結束的時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上升一個“等級”,取得可喜的進步。初期用“等級”評價,為的就是最終把“等級”消除,如果每個學生都能達到A級標準,哪里還有“等級”之分呢?
(特約編輯 熊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