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富
據(jù)央視新聞:南京一場馬拉松比賽中,一個24歲小伙在終點前突然倒地,呼吸、心跳驟停。危急關頭,兩名選手為小伙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小伙漸漸有了呼吸。原來,他們正好是醫(yī)生。
但如果現(xiàn)場沒有醫(yī)生,我們應該怎么做?
確認周圍環(huán)境安全后,再靠近患者進行觀察和評估。
環(huán)境安全是第一要務。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施救,是急救的首要原則。例如,避免貿(mào)然進入煤氣中毒、觸電現(xiàn)場施救;避免在未進行交通管制的高速公路上施救;女生應避免在公園的偏僻角落獨自上前施救倒地的壯年男子等。
在國內(nèi)急救免責法規(guī)不完善的情況下,可大聲呼救,召集更多人加入現(xiàn)場施救,這樣也可以避免部分社會風險。
大聲叫他,并用手拍他的肩膀,看有無反應(是否能睜眼、說話、肢體活動等)。
對于倒地者,首先要判斷其意識,如果意識喪失,可能是重癥患者。
判斷的方法是:輕拍倒地者的雙肩,并大聲呼叫,若他無言語、動作反應,則意味著可能病情危重。此時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告訴調(diào)度員發(fā)生了什么,在哪里等車,并保持電話通暢。
筆者在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一些好心的路人,見有人倒在路邊,還沒有初步評估就呼叫120,可我們到達現(xiàn)場后卻發(fā)現(xiàn)倒地者是在睡覺,結果造成急救資源的浪費。
用手指來試探鼻息,是公眾判斷呼吸的常用方法。但在戶外或緊急狀態(tài)下,這種方法不敏感也不可靠。
美國心臟協(xié)會建議施救者通過觀察胸廓或腹部起伏來判斷呼吸,時間為5~10秒鐘。大家平時可以與家人一起學習,躺在床上,裸露上身或僅穿貼身衣物,觀察人在呼吸時的胸腹活動狀態(tài)。
指腹觸診頸動脈,判斷脈搏是否存在。這一步僅針對專業(yè)人士。
對公眾來說,用前三步判斷即可。但對專業(yè)人員,還需要判斷脈搏的情況。
判斷方法如下:中指、食指并攏,先摸到喉結,旁開2厘米左右,以指腹觸診,可摸到頸動脈搏動。在成人的急救中,判斷脈搏均選擇頸動脈,而不是手腕處的橈動脈。
經(jīng)以上意識和呼吸的評估,可得出以下三種情況:
無反應無呼吸者:倒地者為心臟驟停,需要即刻進行心肺復蘇,從胸外按壓開始。
無反應有呼吸者:倒地者為昏迷狀態(tài),可能是腦中風,也可能是一過性暈厥等情況。此時應讓其側臥,禁止喂食任何食物、藥物和水,以免梗阻或嗆入氣道。
有反應者:不要著急攙扶。先詢問倒地者是否有不適,是否有頸、背、腰、腿部疼痛。如活動時有疼痛,應謹慎攙扶,最好由專業(yè)人員搬運。此時,扶與不扶,不單純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技術活。
筆者提示:
心肺復蘇僅適用于無反應、無呼吸、無脈搏的患者。經(jīng)常有人問,若患者腦中風,能不能心肺復蘇;若患者心肌梗死,能不能心肺復蘇……事實上,很多腦中風或心?;颊?,只要他們沒有嚴重到昏迷且無呼吸、無脈搏,當然不需要心肺復蘇。心肺復蘇適用于心臟驟停狀態(tài),而非適用于什么疾病。
對于心臟驟停者,急救的關鍵是第一目擊者能否啟動心肺復蘇。
心肺復蘇怎么做?牢記這三步動作。
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中央胸骨處;速率:每分鐘100~120次;要點: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
如何做:壓額、提下巴,使頸部盡量后仰;要點:頸部要伸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人工呼吸:若傷患無呼吸,維持其頸部后仰,以拇、食指捏住其鼻孔,以口罩住傷患的嘴,吹兩口氣,每口1秒鐘。
可以用標準的“胸外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的比率,如此循環(huán)交替;如果不想嘴對嘴,也可以只單純做胸外按壓,不進行人工呼吸,同樣有效。
(詩 衣摘自《中國家庭醫(yī)生》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