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趙冰燃 供圖_Luca Poncellini
對話NABA室內設計導師Luca: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專業(yè)怎么選?
記者_趙冰燃 供圖_Luca Poncellini
老師可以在作品集中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的敏感度和設計天賦,但在面試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表達出一種自信的態(tài)度才有利于申請設計專業(yè)。意大利米蘭新美術學院室內設計專業(yè)碩士負責人Luca認為,中國學生在表達創(chuàng)意的過程中可以更瘋狂,不需要內斂。
學生:徐若云建筑追夢者,2014年夏季碩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秋季入學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攻讀城市設計專業(yè)碩士。目前正在日本東京實習。
導師:Luca Poncellini
建筑歷史和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博士,室內設計師以及展會設計師。2007年起,在米蘭新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任教,2013年起擔任NABA室內設計碩士專業(yè)課程負責人。曾參與多個項目并同時有多項成果入選意大利、美國紐約、瑞士蘇黎世和中國北京的建筑展覽。 2003年開始,撰寫關于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生平的博士研究論文,以年代為經、建筑活動為緯,勾勒出鄔達克在建筑專業(yè)領域的出色表現(xiàn)。
快問快答
X=徐若云 L=Luca Poncellini
X:米蘭新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碩士專業(yè),目前有多少中國學生就讀?
L:目前在我校學習室內設計的研究生有10人來自中國,學習產品設計的本科學生大概有100人來自中國,我校約有17%的中國學生在學習建筑設計。
X:米蘭新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碩士專業(yè),中國學生需滿足哪些條件才能申請?L:我校藝術專業(yè)我們開設了兩種學位,即本科和研究生。本科設計課程,涵蓋內容很廣。不僅要了解意大利文化,還要進行360度的設計學習。申請我校本科的同學不必有設計背景,因為他們還很年輕。各國學生申請本科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而申請研究生就大不相同了。研究生課程包括了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一對一面試時,我們需要看學生的作品集。
X:您更看重學生的作品集,還是現(xiàn)場面試的表現(xiàn)?
L:作品集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天賦和創(chuàng)意。面試時,學習設計的年輕人卻有很多顧慮。我認為要讀這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必須要有自信。有這個意識,大家才能更好理解你的意思。假如你看起來憂慮重重,你看起來會像不知道如何做設計。設計需要新的創(chuàng)意,并且永遠把創(chuàng)意持續(xù)下去。我工作了20多年,每當加入一個新項目時,我都要學習新的知識,我體會過這種憂心的感覺,但我們要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對于中國學生,對于其他國家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樣的。建議同學們用好技巧,自信地去學習。
X: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相比,在思維方式與技巧上有哪些優(yōu)點與不足?
L: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有很多差異,當然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包括來自俄羅斯、意大利、斯堪的納維亞的學生,他們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差異是學生之間最好的學習。我認為中國的孩子很乖,害羞,相對保守,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喜歡獨立思考。我希望學習設計的學生不是慢慢前進的,而是一次完成一個大的飛躍。我不希望學習設計跟玩悠悠球一樣,來回反復不停,而是應該垂直上升。我建議中國學生更大膽一些,敢于表達瘋狂的想法。
X:能否告訴我們一個讓您印象深刻的中國學生?
L:有個上周畢業(yè)的研究生,外號叫Seven,我對她印象比較深。一入學,她就在手繪方面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天賦。她對自己要求很高,但讀了兩年研究生好像并沒學到什么。之前她跟大家小組學習,也很難取得進步,后來她發(fā)現(xiàn)了用3D數(shù)字模型和自己的手繪結合起來,能取得非常突破性的設計結果,從那以后,她就進步神速。
如今,她在室內設計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已經非同一般,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她畢業(yè)后,被我的一個同事直接招聘進工作室,她非常專業(yè)、出色,畢業(yè)之后才如此快的獲得了工作機會。其實不順利時她想放棄,但是仍然堅持到了最后,她贏了。我們希望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他不僅是要能做事,還要比其他人做得好。
X:在您看來,評判一個設計優(yōu)劣的標準或原則是什么?
L:運用時代最高端的技術與材料來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的城市面貌,才算是很棒的設計。我喜歡用一種現(xiàn)代的視角,設計出嶄新的裝飾。在東方國家,歷史文化往往展現(xiàn)在事物的形象上,而不是它的材料。我們西方國家,文化歷史則展現(xiàn)在建筑本身的古老年齡上。中國有時候會把老舊的建筑拆掉,再重新復制一座新的一模一樣的。如果我們在2015年蓋一座仿佛1905建造出的建筑,并不是好的想法,就像一座四層的古建筑上一個原始的屋頂設計是與之相配的,但是在一棟四十層的高樓頂強加相同的屋頂設計卻是極不相符的,這種做法會改變設計的初衷,傳達錯誤的信息。你應該找到一個新的辦法詮釋文化,并不是復制歷史。
X:您是怎么定義室內設計的?
L:我是個意大利人,在我們的觀念里希望每一個設計師會設計所有的東西,大如空間、建筑設計,小到設計一個勺子,目的是為了完成一個好的作品。設計師要了解這些設計過程和設計思路,這樣才能出色地完成一個項目。對于我來說,設計不應該有明確的界限。我認為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的區(qū)別不大,它們的差異區(qū)分是市場和商業(yè)化社會的需要,設計的本質沒有區(qū)別。比如說法國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倡導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也是學室內設計出身的,但是他后來成為了改變歷史的建筑 師。
X:如何選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專業(yè)?
L:建筑設計師注重建筑的整體外觀,而室內設計師可能相對不太在意建筑外觀,可是當你走進來的時候,這個內部環(huán)境會令人贊嘆。對于建筑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看你是否更在意大樓的外觀,還是建筑內部的質量。如果你更注重內部的質量,那么室內設計也適合你。當我建議學生如何去選擇學習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或者產品設計時,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傳統(tǒng)的建筑或者產品設計途徑是對于整體外觀的設計,然而現(xiàn)代化的城市室內設計師則應該從事物的內部著手。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所以每當有學生問我應該選擇室內設計或者產品設計的問題時,我會先問,當你設計一個東西時,你會先從內部著手還是注重整體外觀,當你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時,你就知道哪個是你的選擇了。
X:您的教育背景令我印象深刻。作為一名建筑歷史與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博士,您是如何開始室內設計職業(yè)生涯的?
L:之所以能成為一名設計師,是因為我還在都靈理工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了一個建筑團隊,當時邊學習邊工作。漸漸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那個工作室工作了十年,后來就加入其中,正式成為合作伙伴。我對教育一直也很感興趣,當米蘭新美術學院邀請我加入時,我就來到了米蘭?,F(xiàn)在我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投入在教育里,其余時間忙設計。我認為如果只教學,不從事設計,自己很快就會過時。在中國,有的老師認為只要做學術就好,可在意大利,我們需要遵從設計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有時候我會邀請我的學生來跟我一起做項目,例如說最近我在忙一個主題為當代藝術與時尚的展覽,我邀請了幾位很優(yōu)秀的學生參與其中,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鍛煉。
X:您最喜歡的一位或幾位建筑師、設計師是?
L:我最喜歡的建筑師有瑞士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他是北京鳥巢的設計者。日本的當代建筑師伊東豐雄(TOYO ITO),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八代市博物館。中國的設計師王澍,他憑借寧波市博物館的設計,利用青磚、黑磚、紅瓦、竹條,將地域文化特征、傳統(tǒng)建筑元素與現(xiàn)代建筑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筑獎,此獎被稱為建筑界的“諾貝爾 獎”。
X:您最喜歡的城市設計是?
L: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一個是美國的曼哈頓,二是中國香港。曼哈頓有一個綠色的中心,密集的城市環(huán)繞在它周圍,當你想要接觸大自然的時候,你可以來這里看天空。香港雖然很擁擠,但當你走了五分鐘后,就像走進了樓房森林。我個人喜歡非常密集的城市,也就是說,我認為在城市發(fā)展的同時,隨之擴大的不應該是它的面積,而是建筑的高度,因為這樣我們能保留更多的大自然空間。如果一座城市橫向發(fā)展,它將會消耗大自然空間;如果一座城市縱向發(fā)展,它并不會破壞大自然。但是它也會遮蓋天空,縮小視野。
X:年輕的設計師該如何處理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之間的關系?
L:拿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都是挑戰(zhàn)和樂趣。學習設計就是一項冒險,在研究里把中國、匈牙利、意大利、加拿大等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這是一項非常好的經歷。對于這兩者的關系,我的對年輕人的建議就是多看去看未來,也多看過去,于虛實之間掌握好進步的速度。
拎客
室內設計系研究生學費及獎學金
米蘭新美術學院(簡稱NABA,Nuova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Milano)是一所私立學校,1980年經由意大利大學研究教育部(MIUR)認證,本科及研究生學位受國際認證。藝術學院有30年歷史,位于米蘭市中心,在藝術和時尚方面享有特別的資源。意大利多數(shù)學校的設計專業(yè)設置是為了滿足對技術的需要,而NABA的室內設計專業(yè)則主攻設計。設計系研究生學費每年為13000歐元,針對優(yōu)秀的中國學生有高達50%學費的獎學金。
X:您怎么看待中國的設計與設計師?L: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2003年,12年過后,我看到了中國顛覆性的變化,這十分令人驚嘆。如今中國的建筑設計質量非常之高,它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西方建筑的水平。但是最初當我來到中國的時候,這里的建筑都是由外國人設計的,在那個時代中國只有位數(shù)不多的幾位杰出的建筑設計師。我很欣賞的王澍,第一次見到他是在2004年我被邀請來北京參加國際設計展示大會的時候。王澍的設計非常美妙,令人贊嘆,建筑展示環(huán)節(jié)至今我難忘。這十年之中,中國的進步非常驚人。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第一代建筑設計師出國深造之后回到祖國并將知識傳授給了學生,他們?yōu)橹袊囵B(yǎng)出了新生代杰出的建筑設計師,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X:您在鄭時齡先生的帶領下開始研究鄔達克,成果在中國受到廣泛的關注。在上海的留學生涯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您對中國留學生有什么建議?
L:我在研究這個項目的時候,得到了很多同濟大學老師和學生的幫助。與我一起做研究的老師們許多人已經不在上海,但他們都成長為了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曾經帶我去看了很多地方,幫我理解了上海這座城市。
(實習記者黃立旖、楊璐嘉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