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俊
內容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力。而古詩具有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情感豐富的特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材料。而古詩欣賞教學則是提高初中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古詩 欣賞 教學 語言
詩詞即用凝練而高度概括的語言來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的語言和其它文學樣式相比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和跳躍性。鑒賞詩詞的語言,主要是把握其引用語言的藝術,領會其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傳神、精練和雋永,以及該詩人的語言風格特征。我們在教學當中可按三個方面去把握:①分析關鍵詞的作用;②理解關鍵句的含義;③品味詩歌的整體表達和情感流向。
下面我們看看劉禹錫的《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fā)問,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笆捠捤脱闳骸被療o形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而至的秋風惟妙惟肖地寫入詩篇。“朝來”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這就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它卻依附其它事物的存在而隨處可見。尤其是結尾句,更可以說明秋風已為“孤客”所“聞”?!扒镲L”是詩人吟詠之物,由秋風送來“雁群”,有由“雁群”引出庭樹,由秋風中的“雁群”引起詩人“孤客最先聞”的共鳴。整首詩歌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風”一詞中展開的,所以說“秋風”構成了理解這首詩歌的關鍵所在。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是把握一首詩的整體線索,或者由它來奠感情基調,抓住這個字或詞,就可以更好的更準確的把握詩歌內涵。我們在講解的時候,可以突出強調該字或詞在一首詩詞的結構上所起的主旨作用或達到的表達效果去給學生講解,分析。
關鍵句的含義的講解也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我們看下面這首散曲的妙處;“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年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在心頭。(徐再思《水仙子·夜雨》)”?!皣@新年”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jù)《新唐傳·馬周傳》記載,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他,備受冷落?!奥錈艋ㄆ逦词铡保只昧粟w師秀《有約》:“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痹娙嗽谶@里化用典故和詩句,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愁腸百結、夜不能寐的心理狀態(tài),而且讀來抑揚頓挫,同時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悵的氣氛,使詩句蘊涵更豐富,耐人尋味。紛紛落下的燈芯余燼及散亂的棋局,又從側面表現(xiàn)了詩人夢前以棋解憂,夢后孤獨對燈百無聊賴的情懷??梢?,關鍵句的理解對把握一首詩歌的內涵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馬周困新豐的典故和“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進一不參悟詩人的那種孤寂和冷落惆悵的情懷。至于他的這種情懷源于何處,我們就要進一步去分析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了。
把握詩歌情感流向的關鍵我以為還是要從語言入手,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最能說明這一點。詩中寫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歷來被大家推崇。但是,“綠”字好在何處?除了動感,其實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體現(xiàn)出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歸心似箭的情思。在時間的流轉中,漂泊的旅人對親人的思念甚是迫切。他們的思念在時間里日益加重,在作品中,他們往往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消解。再如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下江陵》)”,看起來像是描寫夾岸風景,而實際上詩人在這里抒發(fā)的是一種孤寂憂愁之感,凄涼哀怨之思。這是因為“猿”這個意象本身的原因。古詩中“猿”為凄涼,哀傷的象征。我們在古典詩歌教學當中,分析詩歌語言的時候要善于化大為小,聯(lián)系詩歌內容進行分析,也要善于應用一些專業(yè)的術語。比如詩歌語言風格及特色,我們可以用清新、絢麗、明快、含蓄、沉郁等詞去分析,這樣既可以做到不失其偏頗,也能更好的把握住詩人的情感流向。
詩歌語言的教學當中,除了上述之外,在鑒賞詩歌語言時,了解詩歌語言的結構特點也是很關鍵的一個方面。詩歌語言結構一般情況下有這么幾種:①語序顛倒。詩歌中的倒裝也被稱為“倒文”,它主要是為了壓韻,或為了照顧對仗。但顛倒之后,往往起強調作用;②疊詞對句。疊詞對句的使用能增強詩歌語言的韻律感,起到強調語意的作用。③特殊結構。古詩詞中詞語錯位,語句跳躍,成分省略,特別是動詞的省略常常會產(chǎn)生特別的藝術效果。古詩詞中連用多個意象名詞時,往往省略常規(guī)句中的動詞,這樣會使描寫更加富有意境。這里面也要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綠”字,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它不但具有了動感,而且還把詩人的某種情懷也呈現(xiàn)出來了。
總之,鑒賞詩歌的語言,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指引學生感受詩歌所蘊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流向,體味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社會的認識,進入更高層次的詩境,獲得無窮的審美享受。
(作者單位: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教育輔導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