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一大”,決定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軍上校團長葉挺,與文士郭沫若在廣州由結(jié)識至相交。1926年6月,郭沫若出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與葉挺一文一武共同參戰(zhàn)于北伐戰(zhàn)爭中。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后,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寇的侵略。郭沫若在周恩來同志領(lǐng)導下,出任主管宣傳抗日的第三廳廳長,以愛國民主人士身份,從事抗戰(zhàn)工作。葉挺則以無黨派將軍接受蔣介石的任命,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中將軍長。從此之后,一武一文的葉挺與郭沫若,再次同在中共中央的領(lǐng)導下,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并肩戰(zhàn)斗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摯友情,愛國情,融于一體。
當葉挺即將率領(lǐng)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時,他特意邀請知心摯友郭沫若,將《論語》里的名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書寫成條幅,懸掛于居室中堂,永為自勉。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變”發(fā)生后,葉挺被扣押,于1月14日被押送到上饒集中營。郭沫若得悉消息,即以悲憤之情,題寫兩語:“風雨今宵添熱淚”;“悵望江南余隱痛”。而在上饒囚室里的葉挺,繼憤怒抗議之余,更是大義凜然不改“匹夫不可奪志”的初衷,英勇不屈,置生死于度外。從獄中給摯友郭沫若發(fā)信,替他安排后事,囑托先行題寫墓碑:“他日我死了,墓碑愿至友郭沫若君題寫———歷史悲角葉挺之墓?!?/p>
葉挺身在囚室,雖然不能率軍殺敵上戰(zhàn)場,卻仍然以無限深情,時刻關(guān)懷郭沫若能用一支大筆,橫掃千軍,高揚戰(zhàn)旗斗敵寇。
1942年11月26日郭沫若五十壽誕時,葉挺身在重慶渣滓洞囚室,利用香煙罐上的圓紙片,親手做成一枚“文虎章”,在背面上書寫“壽比蕭伯納,功追高爾基”10個大字。然后讓夫人李秀文親自送到郭沫若家中。郭沫若接過如此特殊意義的壽禮,禁不住涌出熱淚,久久不能停止。
時過不幾日,郭沫若接到葉挺在重慶渣滓洞囚室寫給他的明志詩作,署名“六面碰壁居士”,寫于1942年11月21日的《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將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捧讀過后,郭沫若當即奮筆寫下欽敬贊語:“我敬仰葉挺,他有峻烈的正義感,使他對橫逆永不屈服。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p>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3月4日,葉挺重獲自由,回到了重慶中共代表團的駐地,郭沫若便于當日晚,前去看望他的老友。葉挺一見郭沫若即豪情地說:“沫若,記得嗎?‘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現(xiàn)在是一切都兌現(xiàn)了?!?/p>
遺憾的是,1946年4月8日,因飛機失事,葉挺一家四口與王若飛、博古、鄧發(fā)等中共領(lǐng)導人遇難。正在重慶的郭沫若,痛徹心扉,放聲痛哭。
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一直深深懷念志趣相諧,性情投合,結(jié)局悲壯,長眠于延安烈士陵園的摯友葉挺將軍。1961年12月,郭沫若去廣東視察時,特地前往肇慶,去到當年葉挺獨立團團部的閱江樓,回顧當年相見于這座樓里的往事,緬懷遇難已15周年的摯友葉挺將軍。即情賦詩,概述北伐名將葉挺光輝的一生。
北伐從征憶昔年,
黨軍獨立一雄團。
縱教汀賀傳天險,
終使吳劉遭痛殲。
革命前驅(qū)紅十月,“
捐軀遺恨黑茶山。
閱江樓上流風遠,
心繞延河烈士園。
1970年11月,葉挺將軍的次女葉劍眉在北京拜見郭沫若,特向郭伯伯請求題寫葉挺將軍的遺作———《囚歌》,以作永恒紀念。郭沫若欣然提筆,將留存心底的摯友杰作《囚歌》,滿懷深情地寫在長40公分,寬30公分的宣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