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簡析】
對比是把兩種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加鮮明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襯托是將一些次要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與對比一起使用。在記敘文中,如果能恰當(dāng)?shù)剡\(yùn)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寫作,就可以使記敘文中所寫之人和所記之事的特點(diǎn)更加鮮明突出。通常情況下,在一篇文章中,對比可以在一句話或一個段落中反復(fù)出現(xiàn),也可貫串全篇;它既是修辭手法,也是寫作方法。
在巴金的散文詩《日》《月》中,作者便運(yùn)用了對比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行文,贊揚(yáng)了那些為了追求光明和熱量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表明了自己寧可轟轟烈烈地活一次,也不愿寒冷寂寞地過完一生的戰(zhàn)斗決心。
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具體文本,對其中所使用的對比手法進(jìn)行簡單的分析。
在《日》中,作者主要描寫的是飛蛾追求光和熱的景象,但同時也提到了冷;而在《月》一文中,作者主要寫的是月亮的清冷,但同時也提到了光和熱。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因?yàn)槔浜蜔崾且环N極強(qiáng)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同樣的東西。正因?yàn)閷夂蜔岬南蛲妥非?,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才更要遠(yuǎn)離寒冷和冰雪,遠(yuǎn)離黑暗和死亡。作者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我們就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盼光明的心情。
總之,《日》表現(xiàn)的是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體現(xiàn)了巴金心思細(xì)膩的另一面。雖然兩文風(fēng)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xiàn)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量,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延伸練習(xí)】
1.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對比手法的一項(xiàng)是( ")
A.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B.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元·施耐庵《水滸傳》)
C.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
D.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南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2.賞析下列語段中的畫線句子。
(1)幾十年的城市生活,讓我早已習(xí)慣了喧囂與浮躁。前幾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籬笆,拱著身后的家園,悠閑恬靜。于是,關(guān)于籬笆的記憶便倏地返青了……
小時候,走在村里,隨處可見簇新晶亮、泛著金光的籬笆……農(nóng)家為了阻擋春日的大風(fēng)、夏日的飛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閑游的畜禽,便用秫稈沿著院子四周夾成一圈“障子”。在鄉(xiāng)下,籬笆通常被稱作“障子”。
(錢國宏《鄉(xiāng)土的籬笆》)
(2)猶能記起初見稻子時的情景。因?yàn)樽x書的緣故,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疖囈宦否傁蚪系耐恋?,當(dāng)我還沉浸在長江的壯觀時,一抹濃濃的綠色映著敞開的車窗撲進(jìn)來。我心想,這就是稻苗吧。它們整整齊齊地簇?fù)碓谝黄?,綠得發(fā)亮,綠得耀眼。如果說家鄉(xiāng)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內(nèi)涵的雕像,那么初見江南的稻田,真覺得它們像極了由色彩取勝的潑墨畫。雕像凝重,飽含著思想的力量,而潑墨畫則精致、細(xì)膩,讓人想起“草長鶯飛二月天”,讓人想起那爭搶暖樹的幾只早鶯。(次旦多吉《雪域青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