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是至情至性的人。他用冷眼看待世間的人和事,用敏感的、熱忱的心靈感受人情的冷暖,用細膩的筆墨表達理想的美好,理想與現實的沖撞以及理想破滅的殘酷?!度{河畔的無名少女》的深意,多少人仍在苦苦思索?“死的三昧”或許太過晦澀,我們能否簡單一點,再簡單一點,將之歸結為:走向偏執(zhí)的理想。
理想,于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很多人隨口就可吟出“夫志當存高遠”“少年心事當拿云”“百學須先立志”等關于理想的振奮人心的格言??墒?,理想不是喊一句口號就可以了。只有不斷思索,才能把握理想的內涵,理清實現理想與精彩人生之間的關系。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馮 至
修道院樓上的窗子總是關閉著。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開了。窗內現出一個少女。
巴黎在那時就是世界的名城:學術的講演,市場的爭逐,政治的會議……從早到晚,沒有停息。這個少女在窗邊,只是微笑著,寧靜地低著頭,看那廣漠的人間;她不知下邊為什么這樣繁華。她正如百年才開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這百年內年年開落的桃李們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
這時從熱鬧場中走出一個人來,他正在想為神做一件工作。他想雕一個天使,放在禮拜堂里的神的身邊。他曾經懸想過,天使是應該雕成什么模樣——他想,天使是從沒有離開過神的國土,不像人們已經被神逐出了樂園,又百方設計地想往神那里走去。天使不但不懂得人間的機巧同悲苦;就是所謂快樂,他也無從體驗。雪白的衣裳,輕輕的雙翅,能夠代表天使嗎?那不過是天使的裝飾罷了,不能代表天使的本質。他想來想去,最重要的還是天使的面龐。沒有苦樂的表情,只洋溢著一種超凡的微笑,同時又像是人間一切的升華。這微笑是鵝毛一般輕。而它所包含的又比整個的世界還重——世界在它的微笑中變得輕而又輕了。但它又不是冷冷地毫不關情,人人都能從它那里懂得一點事物,無論是關于生,或是關于死……
但他只是抽象地想,他并不能把他的想象捉住。什么地方去找這樣的一個模型呢?他見過許多少男少女:有的是在笑,笑得那樣癡呆;有的哭,哭得又那樣失態(tài)。他最初還能發(fā)現些有幾分合乎他的理想的面容,但后來越找越不能滿足,成績反倒隨著時日消減,終歸是任何人的面貌,都禁不住他的凝視,不幾分鐘便顯出來一些丑惡。難道天使就雕不成了嗎?
正在這般疑惑的時候他走過修道院,看見了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無邊的永久的微笑,笑紋里沒有她祖母們的偏私,沒有她祖父們的粗暴,沒有她兄弟姊妹們的嫉妒,它像是什么都了解,而萬物在它的籠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了解。——這該是天使的微笑了,雕刻家心里想。
第二天他就把這天使的微笑引到了人間。
他在巴黎一條最清靜的巷中布置了一座小小的工作室。像是從樹林中摘來一朵奇花,他在這里邊隱藏了這少女的微笑。
他搜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膩的石塊。他想,等到明年復活節(jié),一片鐘聲中,這些無語的木石便都會變成生動的天使。經過長時間心靈上的預備,在一個深秋的早晨開始了他第一次的工作。他懷里充滿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點敷衍,不敢有一點粗率。他是這樣歡喜,覺得任何一塊石一塊木的當中都含有那天使的微笑,只要他慢慢地刻下去,那微笑便不難實現。有時他卻又感到,微笑是肥皂泡一般的薄,而他的手力太粗,刀斧太鈍,萬一他不留心,它便會消散。
至于微笑的本身,無論是日光下,或是月光中,總永久洋溢在少女的面上。怎樣才能把它引渡到他為神所從事的工作上呢?想來好像容易,做起來卻又艱難。
他所雕出的面龐沒有一個使他滿意。最初他過于小心了,雕出來的微笑含著幾分柔弱;等到他略一用力,面容又變成凜然,有時竟成為人間的冷笑。他漸漸覺得不應該過于小心,只要態(tài)度虔誠,便不妨放開膽子做去。但結果所雕出的:幼稚的兒童的微笑也有,朦朧的情人的微笑也有……天使的微笑呢,越雕越遠了。
一整冬外邊是風風雨雨地過著,而工作室里的人卻不分日夜地同這些木材石塊戰(zhàn)斗。
少女永久坦白地坐在他的面前——他面前的少女卻一天比一天神秘,他看她像是在云霧中,虹橋上,只能翹望,不能把住。同時他的心里又充滿了疑猜:不知她是人,是神,可就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應有的分子呢?他這樣想時,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為娼婦的微笑了……
冬天過去,復活節(jié)不久就在面前。他的工作呢:各樣的笑,都已雕成,而天使的微笑卻只留在少女的面上。等到他雕出娼婦的微笑時,他十分沮喪:他看他是一個沒有根緣的人,不配從事這個工作。——寒冷的春晚,他把少女拋在工作室中,無聊地跑到外邊去了。少女一人坐在家中,她的微笑并沒有斂去。
他半夜回來,醉了的樣子像是一個瘋人,他把他所雕的一切一件件地毀去,隨后他便昏昏地倒在床上。少女不懂得這是什么事情,只覺得這里已經沒有她的幸福。她不自主地走出房中,穿過靜寂的小巷,她立在塞納河的一座橋上。
徹夜的歌舞還沒有消歇,兩岸彈著哀涼的琴調。她不知這是什么聲音,她一點兒也聽不習慣。她想躲避這種聲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她知道,修道院的門是永久地關閉著;出來時外邊有人迎接,她現在回去,里面卻不會有人等候。工作室里的雕刻家又那樣怕人,她再也不想同他相見,她只看見河里的星影燈光是一片美麗的世界,水不斷地流,而它們卻動也不動,只在溫柔的水中向她眨眼,向她招手,向她微笑。她從沒受過這樣的歡迎,她一步步從橋上走到岸邊,從岸邊走到水中……帶著她永久的微笑。
雕刻家一晚的夢境是異樣的荒涼。第二天醒來,燼灰早已寒冷。屋中除卻毀去的石塊木塊外,一切的微笑都已不見。
他走到外邊穿遍了巴黎的小巷。他明知在這些地方不能尋到她。而他也怕同她見面,但他只是拼命地尋找,在女孩、少婦、娼妓的中間。
復活節(jié)的鐘聲過了,一切都是徒然……
一天他偶然走過市場,見一家商店懸著一副“死面具”。他看著,他不能走開。
店員走過來,說:“先生想買嗎?”
他搖了搖頭。店員繼續(xù)著說:
“這是今年初春塞納河畔溺死的一個無名的少女。因為面貌不改生態(tài),而口角眉目間含著一縷微笑,所以好事的人用蠟注出這副面具。價錢很便宜,比不上那些名人的——”
雕刻家沒有等到店員說完,他便很驚慌地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了。
(選自《馮至代表作·十四行集》,有刪改)
對理想的思索
□周國平
一
據說,一個人如果在14歲時不是理想主義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歲時仍是理想主義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們或許可以引申說,一個民族如果全體都陷入某種理想主義的狂熱,當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難覓理想主義者,又實在太墮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覺。
二
有兩種理想,一種是社會理想,旨在救世和社會改造。另一種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個人完善。如果說前者還有一個是否切合社會實際的問題,那么,對于后者來說,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人生理想僅僅關涉?zhèn)€人的靈魂,在任何社會條件下,一個人總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為你不想,絕不能以不切實際為由來替自己辯解。
三
理想有何用?
人有靈魂生活和肉身生活。靈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
理想便是靈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處世來說,如果世道重實利而輕理想,理想主義會顯得不合時宜;就做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看重靈魂生活,理想主義對他便永遠不會過時。
當然,對于沒有靈魂的東西,理想毫無用處。
四
我喜歡奧尼爾的劇本《天邊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無價值,美毫無價值,一個幻想家總是實際生活的失敗者,一個美的追求者總是處處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對天邊外的秘密的幻想,對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價值。那種在實際生活中即使一敗涂地還始終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運兒。
五
對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現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貧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貧乏的。世界的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心靈豐富的程度而開放的。
對于音盲來說,貝多芬等于不存在;對于畫盲來說,畢加索等于不存在;對于只讀流行小報的人來說,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整個文學寶庫等于不存在;對于終年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來說,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豐富的美之外了?
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你們還要說對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無用的嗎?
六
圣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溫和的理想主義者。
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一個尋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義者會轉而尋求智慧的救助,于是成為智者。
(選自《周國平散文集》)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與《對理想的思索》或探討理想的內涵、價值,或拋出追求理想的困惑,都是圍繞“理想”展開的,都蘊含著深邃的令人無法回避的哲思,都散發(fā)著濃郁的凈化人心的藝術魅力。但是無論從文章內容、結構還是藝術手法上,二者都迥然不同:
一、從內容上看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側重在“情”,作者將對理想的思索寄情于雕刻家及他所追求的少女的微笑上,寄情于一個朦朧的故事;《對理想的思索》側重在“論”,論理想的內涵、價值、典范,人們對理想的看法等。
二、從結構上看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講了一個情節(jié)相對完整的故事,有事情發(fā)生的原因、經過和結局;《對理想的思索》共分六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看似獨立實則以“思索”為線索貫串全篇,層層深入。
三、從藝術手法上看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最大的特點是“虛”,對一些敘事要素進行了虛化的處理,創(chuàng)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美麗空靈的境界,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和探究。這種探究是詩性的,開放性的;《對理想的思索》最大的特點是“實”,拋出論題,然后反復比較,利用反問、設問、假設等手法,斬釘截鐵,層層深入,將理想這個大字眼平實化、生活化、通俗化,引發(fā)讀者思索,明確人生方向。文章是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