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里的年,和一樣東西有緊密的聯(lián)系。
每到年根,外祖母或舅舅們?nèi)コ抢镏棉k年貨,買了凍秋梨回來,似乎就不再有機會進城,年貨算備齊了,年也就要來了。
我也曾在城里或公社的供銷社見過成筐的凍秋梨擺出來賣,那大小不一的凍秋梨如秤砣般瓷實,搬動時發(fā)出冰似的撞擊聲,瞅著更饞人。
時下,已少見到那黑不溜秋的美味??赡芤蚱浯植诘耐庑魏蜖I養(yǎng)價值的缺乏,難以滿足今日人們的口味,越來越少有人關(guān)注了。但在那個時代,一毛多錢的東西,也是很貴氣的,若買回十斤凍秋梨來吃,是需要些勇氣和財力的。
凍秋梨凍得實了心兒,是那種從內(nèi)及外凍透的鐵硬。冰神奇地包裹到梨身上,吃前要放在冷水中“緩”。幾陣工夫,凍秋梨“緩”過來了,漸漸變軟,捏之,柔弱如蒸好的發(fā)糕,便可盡興大嚼。那味道,較之最濃稠的白糖水尤甚,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直到梨核被啃得狀如干棗,仍不忍釋手。
曾見到過直接啃食的人,說這樣更敗火。吃梨的人一口下去,被涼和酸刺激得使勁擠眉、齜牙,嘴原本張得很開,咬下來的不過是拇指大的一塊兒,齒痕間如烤熟的土豆,起白沙。有冰像碎玻璃閃亮其間。
我也曾暗中啃過,卻被從牙根骨直冰到太陽穴處,通身直起激靈,只覺難啃,奇涼。愈抽愈是滿嘴冷氣,實不堪言。至今吃雪糕仍是弱項。
某日,聽到舅舅們晚上喊“緩”幾個梨吃,精神總要振幾振,咂摸中,意識到濃濃的年味。
與年齡相仿的男孩子們相比,我對鞭炮的興致可謂淡之又淡。與其說是對鞭炮的喜愛,莫不如說是出于某種儀式。
年底,我從未有過央著長輩買多少多少鞭炮的熱情。記憶中有一百響的足矣。我不熱衷成掛地放小鞭,那種一看見鞭炮就眼紅心熱的樣子,全然與我無干。任何場合我也沒有參與過搶啞炮的事兒。因為,那時我總是遠遠地望著,從不上前。
買回一百響的小鞭炮,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其化整為零,包在一張紙里放到冷屋子中,每次取出三五個來。外祖母家居住的是土房,墻上滿是小洞,將小鞭炮放在小洞內(nèi),取一燃著的樹枝或高粱稈哆哆嗦嗦地點燃一枚迅速跑開,捂緊雙耳,如此,幾次下來,竟覺興味索然,實在沒有什么快感。
除夕晚上,舅舅們自然要放幾掛叫麻雷子的鞭炮,較之小鞭,麻雷子要大得多,聲音也脆響。我總躲在屋里,把玻璃窗上的霜花拭凈,看著那成串的麻雷子炒豆子似的炸開火花,捂著耳朵聽,心里驚驚的。
舅母的一個哥哥,長我近二十歲,本應是個不俗的農(nóng)人。十幾歲時,他和小伙伴們搶“啞”了的麻雷子,因為有遲燃的,無端地使他的右眼成了馮驥才筆下的“玻璃花”,進而使他的一生都充滿了陰霾,最終在酒精的麻醉中,他徹底淪為一個短命的俗人。當年,他就如一篇教材,讓鞭炮在我的印象中成為一個可憎的物件。
沒嫉妒過那些放“二踢腳”的人是如何的快樂,看著他們點燃手中的二踢腳,讓其先在手中響過,后徑自躥向空中,在半空炸響,只有“嘖嘖”稱奇的份兒,至今未嘗試過。
為了過年買回的一百響小鞭炮,常常在年已過罷,仍有散碎的存留,足見對其真真是不上心的,若偶遇一年,多買一掛小鞭,倒并不覺得奢侈,只是暗忖,該如何打發(fā)掉這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