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廬山下潯陽,九江美食哪里嘗。要問名吃何處有,鄱湖魚粉眾人夸。
上廬山下潯陽,九江美食哪里嘗。要問名吃何處有,鄱湖魚粉眾人夸。千百年來九江不僅以其風景秀麗的廬山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聞名于世,那形形色色的精美小食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不知勾起多少國人對美食的渴望與期盼,中華美食源遠流長,潯陽古城文化博大精深。各色各樣的精美小食,既像是上天賜給人們的小禮物。更是千百年來經歷無數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藝術結晶品。
古城潯陽的九江擁有2200多年深厚的文化沉淀,地處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之邊,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萬里長江從這里緩緩流過,風景秀麗的廬山在這里一展雄姿,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品種繁多,獨特的地域文化注定了這里是一個美食的聚散地匯集,千百年來在九江飲食文化中,魚文化占著重要地位。九江人對魚特有情感,自古“稻飯魚羹”,有“錦繡江南魚米鄉(xiāng)”之稱。魚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有春鲇、夏鯉、秋鱖、冬鳊四季時魚之分。因為有“魚(余)”就意味著福祿有余,年年有余,吉祥完美。傳統(tǒng)擺宴席,魚是最重要的一道菜,主人奉上一盤魚,魚頭必定對著席面上最重要的人物,以示尊敬與祝福。
九江自古以來就與魚結伴,在史料和傳說中也留下了豐富的九江魚文化,據傳三國東吳時期,周瑜操練水師歸來,在都督府把流傳民間的“潯陽魚塊”改名為“都府魚塊”。一代賢母“陶母退魚”的故事,足以說明一個官廉潔奉的官是培養(yǎng)出來的。從退魚開始,對陶侃嚴加管教,并用實際行動告誡兒子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不貪污腐敗的世人稱頌的好官,已成為千古佳話。宋代江州“潯陽樓”酒家就是憑“潯陽魚席”而聞名天下,《水滸傳》中宋江等梁山好漢經常聚在“潯陽樓”酒家以魚菜下酒。清康熙下江南巡游途經彭澤宮門嶺的西宮門外一家酒樓,為“腹花魚”賜名為“宮門獻魚”。
民族英雄岳飛更是將九江魚文化發(fā)展到極致,鮮嫩美味的“鄱湖七魚粉”則是岳飛一種致賢致愛的杰作,柔潤嫩滑的城門粉絲,伴著味道鮮美都陽湖魚,魚塊外焦里嫩,魚和外裹著的脆皮一口咬下,魚肉汁溢出來,那飽吸魚湯精華的粉絲晶瑩爽滑,其味道讓人拍案叫絕,嘗上一回就有一種做回神仙的感覺。據傳一代名將“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曾把江州大地(今九江)作為第二個故鄉(xiāng),昔日九江賽陽鎮(zhèn)境內的岳家市駐軍盛況雖然風光不再,但那一代賢母岳母依然埋藏在廬山腳下的株嶺山中,同在株嶺西北端太陽山腰的“飛燕投河”處,安葬著岳飛的續(xù)弦夫人李氏。李氏夫人墓與岳母墓,遙遙相對,互成倚角,這兩處墓葬與青山秀水相融,它不再是“是處青山可埋骨”的墳墓,而是一種景觀,一種慰籍,為人們所敬仰。
當年岳飛母親姚太夫人為了讓岳飛能夠安心保家為國,不遠千里從河南老家遷至江西九江賽陽,因年老體弱,常年臥病,岳飛夫人李娃,溫存孝順,晨昏伺候,整個岳府一派上慈下孝、和睦安詳的氣氛,給了長年征戰(zhàn)的岳飛一個安穩(wěn)的家。李娃是江浙邊界的宜興人,是個腌臘的高手,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的“臘魚”、“臘肉”的腌制方法加以改良,加入了前人沒有用過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制成的江州“岳府臘肉”、“岳府腌魚”能保存良久,為岳家軍士兵打勝戰(zhàn)提供了食品保障。
晚年病重的姚太夫人很想喝一口鮮魚湯,正值暑九寒冬,岳飛親自到“鶴問湖”(都陽湖分支)撈上七尾活魚,恰逢當地百姓正在做米粉,為感激岳家軍給村民帶來安詳和諧的幸福生活,當地村民特地贈送了一些米粉給岳飛,手巧的岳飛夫人便把米粉和七尾鮮魚一起做了道美味佳肴給其婆母吃,姚太夫人吃過魚粉之后,精神大有好轉,病情也慢慢減輕,原來魚粉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其中含有的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從此這道“鄱湖七魚粉”在當地流傳開來。七魚粉,九江人經過長期方言改良,難以區(qū)分吃和七,自此吃讀成“七”,更有許多賢妻孝子無不以為品嘗一盤“鄱湖七魚粉”為榮。
(編輯 李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