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亭峰下,于彝山蘭若茶文化藝術(shù)空間小憩時,北京收藏大家張先生曾作七律一首。
在云霧繚繞的青山間,一身素衣,優(yōu)雅從容,品一杯巖茶,清香淡甜。一窗青山一盞茶,一席茶會一曲樂。
如此美景佳物,自是值得分享。
武夷暮春,茶香漫野。
乙未年的武夷巖茶茶季,中國人文茶道發(fā)起人王迎新,和來自全國十個省份的十二名學(xué)員在武夷山精修人文茶道?!白砼P巖茶溝壑間,慢啜吞茗細(xì)悟巖”。茶修期間,學(xué)員們走茶山,看做茶,品正巖山場好茶,浸潤在巖茶厚重的文化里,沉浸在奇妙的“巖骨花香”里。
清晨,到天游去看看日出時的云海,回程時撿起武夷宮宋街的那枝梨花,襯著仿宋的青瓷花插剛剛好;午后,在陽光傾灑的庭院里,那棵上百年的桂花樹下,泡壺孝文家的巖茶,自斟自飲,或與友與客閑聊慢飲,又或者只靜靜地看陽光照過那本正讀著的書本的每一個篇章;黃昏時,在崇陽溪邊的那樹冠若云霞的林蔭道悠悠地散步,是每日的茶修之最期盼。晚上,安靜到只能聽到水流和蟲鳴的蘭湯村里,一期一會的茶席雅集正用心醞釀。
茶修收官。本著人文關(guān)懷的茶道精神,王迎新和她的學(xué)生們結(jié)合時令和武夷山的當(dāng)?shù)靥厣?,以巖茶為題,于幔亭峰下,設(shè)六個不同主題的精雅茶席,與喜茶諸友分享。茶會第一泡,自是最具武夷巖茶特色的純種大紅袍,又名奇丹;第二泡,天心巖茶村斗茶賽金獎肉桂;第三泡,各席主自備的體己茶。從安吉的白茶、安徽的黃山毛峰、成都的竹葉青、安溪的鐵觀音,到湖南的安化黑茶和云南的普洱,席不同,茶有別。
陽光傾灑,微風(fēng)搖曳,從一席到一席仿佛是從一片春光趕往下一道楊柳依依的岸。初夏未至,可貪早的蟬已啾啾作響。一杯一盞的茶水里,不知要飲下多少緘默的文明,才可以聞達(dá)武夷巖茶的“巖韻”脈絡(luò)。
關(guān)于武夷山,關(guān)于武夷巖茶,許多的摩崖石刻述說著逝去的文明,無盡的石階載錄著前人足跡。歷史的輕煙拂過這里的丹山碧水,太多的世事和故事,塵封在寂靜的時光里,塵封在馨香的茶湯里。
“山上風(fēng)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幔亭之美,于辛棄疾筆下并未道盡。當(dāng)日幔亭,因這十二名學(xué)員的六個茶席而更加的曼妙生姿。崇陽溪畔,幔亭峰下,“蘭湯禊飲”,安雅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