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遠去的蟬鳴
姚國祿
炎熱的夏日午后,蟬振動著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彈奏一曲動人的鄉(xiāng)村音樂,琴音從樹林里發(fā)出,像長了翅膀一樣,旋即傳遍村莊里的每一個角落。古井邊的林子里,也有蟬的鳴叫聲,從村莊到莊稼地,到處都是蟬的聲音。這悠長而渺遠的聲音,竟是發(fā)自微小的蟬,這著實讓我吃驚,讓我感動。
多年來,我一直對我熟悉的鄉(xiāng)村的蟬鳴充滿了敬意,它們就像我童年飄飛的夢影,在我記憶的數據庫里一幕幕地回放,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那時候的鄉(xiāng)村,天青水藍,芳草如茵,看不見一絲的污染,蟬鳴就像漫山遍野生長的莊稼,永遠充滿生機。從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蟬聲,究竟是在為成熟的季節(jié)喝彩,還是在為豐收的美景奔走呼號?我驚訝那些蟬們的執(zhí)著、堅韌。許多時候,鄉(xiāng)村的蟬鳴總會讓我想起熱烈的夏天來,我喜歡鄉(xiāng)村的蟬鳴就像喜歡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千層底布鞋,那感覺帶著泥土的氣味。我總覺得那撩人心扉的蟬鳴只有在我的鄉(xiāng)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蟬鳴是微弱的,那聲音甚至帶著幾分的虛假,虛假的蟬聲怎么會引起我們心靈的共鳴呢?
小時候,村莊里的蟬多得數不勝數。初夏時節(jié),一場喜雨過后,我便會看到村莊的大樹下爬滿了幼蟬,它們從深深的地下鉆了出來,那些剛從地下爬出的幼蟬,身體非常孱弱。它們慢慢地從地下爬到樹上,把大樹作為它們的依托,過了一段時間它們就會脫掉一次殼,進行它們生命的蛻變。說來蟬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蛻變都應該是艱難而痛苦的,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們一生中必須要蛻變幾次,這是自然賦予它們的生命規(guī)律。我們古代三十六計之一的“金蟬脫殼”,大概說的是蟬也會用一種假象來迷惑人。殊不知,蟬是沒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脫去軀殼完全是生命過程中的一次痛苦蛻變。這本不足為奇,只是人們對它的認知還停留在一種表象上。
我曾經在古詩里尋找過一些蟬鳴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蟬》:“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绷鲁跗呷?,時令應該是在初夏吧,初夏聽到的蟬鳴也算是早蟬的聲音了,所以,白居易把這首詩命名為“早蟬”不無道理。當然,古代將蟬鳴寫進自己詩歌中的詩人遠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詩人們早已把蟬鳴美化成一種高度;而今我循著他們思想的足跡,在亦步亦趨中打撈著我心中的蟬鳴,這多少有些東施效顰的嫌疑。
一個夏日的午后,我走進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沒有人語,山林靜寂,樹影婆娑,只有花香鳥語,溪水叮咚,像是在訴說著這個熱情夏天的靜態(tài)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蟬鳴正在穿越山澗,聲音帶著些許的夸張,那拖著長音的嘶鳴在山谷久久回響,就像大山擬就的宣言,氣壯山河,激越豪邁。我聽著鳥聲、蟬鳴,感受著自然的天籟之音,心中的紅塵物欲正被這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所凈化。
而今,在鄉(xiāng)村,蟬鳴日漸稀少,人們已很難看到蟬的蹤影,許多村莊已成了廢墟,那里再也聽不到蟬在枝頭歌唱,村莊的水塘干涸見底,沒有了蛙鳴,過去村莊里茂盛的樹木全被砍伐一空,廢舊的村莊里也很少看到飛鳥,許多村民住進了鋼筋和水泥建造的樓房里,他們遠離了村莊和樹木,遠離了曾經生活過的多情的土地。過去曾經以蛙鼓蟬鳴引以為豪的鄉(xiāng)村開始變得沉寂起來,加之化肥、農藥的濫施濫用,鄉(xiāng)村許多曾經美好的物種正在消逝,人們很難再聽到那飄渺在村莊的蟬鳴了。
一個失去了樹木的村莊該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這是蟬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
(選自《華夏散文》2013年第8期)
結合文章內容,概括鄉(xiāng)村蟬聲的特點。
解析:首先閱讀全文,整體把握。這是一篇詠物散文。先確定描寫對象,本文作者描摹的對象是“蟬聲”。作者借對回憶中的鄉(xiāng)村蟬聲的描寫以及蟬聲消失的現實的失落,表達了對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憂慮和批判。然后確定信息區(qū)間,找到對蟬聲描寫的段落,抓住特征,加以概括,不難找出蟬聲的幾方面特點。
答案:悠長而渺遠;充滿生機;不虛假;撩人心扉;激越豪邁,能凈化人的心靈。
【技法指津】
寫景狀物散文常通過描寫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態(tài)、色彩、神韻等特點,來表現作者內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其構成要素是景、物、情、思。不同抒情類散文的主旨大體是這樣的:寫景散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及對景物的思想態(tài)度;詠物散文——感悟作者賦予物的象征意義和抒發(fā)的感情(意愿、人生觀點、情感態(tài)度)。寫景狀物是手段,是依托,抒發(fā)情感才是目的,是歸宿;而散文的 “情理”往往體現在抒情議論的文字當中。所以,寫景狀物散文閱讀關鍵是抓住景物特征。
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的特點呢?
1.找準形象:判斷描寫對象是景還是物。如果是景,究竟是自然山水還是人工場景,前者比如《荷塘月色》,后者比如《長城》;如果是物,究竟是特定物件,還是風俗民情,前者比如《白楊禮贊》,后者比如《安塞腰鼓》。在命題中,區(qū)分寫景散文和詠物散文很重要,因為前者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閱讀的重點是分析意境;后者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閱讀重點是分析象征意義,根據形象的特征,把握情和意。
2.抓住角度:任何景物的描寫都會有一個順序。這取決于描寫角度。最常見的角度有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時間角度,體現出時間順序,比如一年之內的春夏秋冬,一天之內的白天黑夜變化。空間角度,既包括常見的從遠及近,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等等,也包括作者觀察角度的變化,這就是常見的移步換景。描寫角度,還包括景物的外在角度,比如形、聲、色、味等方面;也可能包括內在角度,即景物品格、神韻、氣質等情態(tài)的特征及內在蘊含的層次變化。
3.注意描寫景物時作者采用的描寫技巧。比如虛實結合、烘托渲染等等,再比如一些修辭手法。只有把握了這些,才算得上讀懂了景物描寫,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命題中,經常把景物特征的考查和描寫手法技巧的考查結合起來。
4.分析語境,概括特征??梢哉以~概括,提取描寫景物的修飾語(形容詞),或是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評價景物特點的詞。還可以提煉詞語概括,根據對語境的理解來概括畫面、特定景物的特點。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北國秋葉
薛爾康
柿葉、槐葉一落,京華的秋樹便相繼凋零了。馬路上,公園里,落葉蕭蕭地下,稠密如雨,稠密如雪。
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行走在紛紛的落葉的雨中,你會驚心于宇宙永恒的變化。但是,剛從胸中升起的嚴峻的情緒很快就被落葉的情致驅逐干凈。在你頭頂飄灑飛揚著的落葉是彩色的,只有北國的秋葉才有這種鮮明的色彩,殷紅、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紅黃駁雜……全不見枯槁的色澤,是秋天果實才有的顏色。在北京的寬闊馬路上,落葉飄搖而下,街道就被美麗的各種形狀的小色塊點綴著,顯得安謐而有生氣,首都濃濃的秋意就驀然呈現出來。要沒有這些小色塊的點綴,北國的深秋或許就索然無味了。在北京,我偏居于東面,那里的金臺路被金黃的透明的銀杏葉鋪滿了,狀如一把把小扇面,可愛得叫人不忍心踩踏。每當清掃車駛過之后,街道地光葉凈,顯出深秋的蕭索景象。
然而,落葉還在蕭蕭地下。那些樹葉,仿佛是壓滿樹冠的鳥群,受到了一陣風的驚擾,不約而同飛離枝梢的。只是飛去的鳥群沒有它們這般安詳自得罷了。我敏感的心靈聽見它們在嘰嘰喳喳地啁啾——落葉在敘說飛翔的欣悅。與其說飛翔,尚不如說是舞蹈,時而在空中激動得瑟瑟抖動,時而又閑適得起伏飄搖,它們獲得期待已久的自由,似乎它們在枝頭守候至今,只是盡某種義務,而它們的色彩,是大自然償還的報酬?,F在,它們可以自由自在去做點什么了。于是去親昵行人的面頰衣襟,去裝點大地,它們毫不理會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意味著什么。即便無風,樹葉也會凋落,從空中直直地降落下來,如一枚沉靜的果實,表現出深思熟慮的情調和超然的莊嚴。沒有風,是什么力量使它們凋落下來呢?是憑自己的意志嗎?我凝視著那一片片沉靜地降落的樹葉遐思。幾個孩子在收集落葉,我也情不自禁撿起幾片,葉柄柔軟而呈青色,變了色的葉片依然光潤水鮮,充滿液汁,這是活的葉子,簡直就在向你悄聲細語說著一些什么。它選擇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告別人世,大千世界上竟連植物也不愿使自己死得丑陋。
于是,就連許多綠葉也受了感染似的,紛紛離枝而下,加入同類的有韻的舞蹈。使我驚詫的是,在東郊公園內,池邊垂柳尚在婆娑搖曳,滿地卻已壓著一層青翠的落葉,如同綠色的積雪。這是大自然作做出的驚世駭俗之舉嗎?那是白楊樹的寬大的葉子。我佇立在厚厚的積葉上,向白楊樹仰望:滿冠樹葉在風中簌簌作響,透出深沉的翠色。白楊樹很早就開始凋落了,可是它的葉子將堅持到最后凋盡,即便最后凋落的樹葉,也是綠色的。白楊樹把深秋的空間,染得上下皆綠了。這位北國的偉男子既遵從無情的時序,又珍愛生命的翠色,于是造就了一種奇觀。一位穿著鮮紅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持一束白楊樹的落葉,在風旋起的綠色渦流中留影,留下這一獨特的對于秋日的回憶。這確是一張富有意味的照片。要知道,只在北國才有這樣的秋情。在北國,沒有枯槁得干脆的落葉。
現在,北國的落葉喬木已經凋盡,但秋葉的美麗和我所體驗到的情味,使我不為它的凋落而傷感,甚至連北方秋日的肅殺勁也被沖淡了。在我久居的溫暖濕潤的江南,樹葉的凋零要蔓延秋冬兩個季節(jié),凋落得遲遲慢慢,顯出極不情愿的情狀,因而不見落葉稠密如雨的景象,落葉大都是死去的樹葉,色彩也遠不如北方的絢爛。而且,總有一些已干枯發(fā)硬的樹葉掛在光禿禿的枝丫上,到開春葉柄下萌動新綠,才會被頂落下來。幾片枯葉活畫出秋冬肅殺的風景。
我愛秋葉甚于初春的新綠。
我愛北方的秋甚于南方的秋。
(選自《你的臉 我的臉》)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一反中國文化中的“悲秋”傳統(tǒng),通過描摹秋葉的美麗,表達了對秋葉的贊美之情。
B.通讀全文,字里行間,我們能夠讀出作者內心深處的孤獨和落寞之情。
C.“每當清掃車駛過之后,街道地光葉凈”,委婉含蓄地批評了人類對自然美的破壞。
D.文中寫到了孩子撿拾落葉和穿著鮮紅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拿落葉,都是為了烘托出落葉的美麗和鮮活。
E.作者把北方的落葉和南方的落葉進行比較,是為了突出北方秋葉“既遵從無情的時序,又珍愛生命的翠色”的特點。
2.文章標題為“北國秋葉”,為什么不用“北京秋葉”或者“首都秋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賞析文中畫橫線句子。
(1)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那些樹葉,仿佛是壓滿樹冠的鳥群,受到了一陣風的驚擾,不約而同飛離枝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結合全文內容,概括北國秋葉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