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兒八經(jīng)習畫數(shù)年,可惜早已放下畫筆,辜負當年對我寄望殷殷的老師,所幸保留了觀賞美術(shù)作品的感性和興趣。觀名家名作,看新秀新作,養(yǎng)眼養(yǎng)心。
日間瀏覽到一組以《窗》為主題的系列作品,覺耳目一新,甚喜,我猜那應是出自青年作者之手,畫作清新而有意趣,煞是可愛。那一扇扇“窗”,無論從窗內(nèi)或是窗外讀去,宛如讀著一個個故事,讀著作者的心思情致。我的想象力也隨之在這意趣撩人的窗戶中穿梭:這一幅應是描畫受困于庸常平淡的窗內(nèi)生活,當疲憊的目光透過一處微亮的“窗”,于“他”,也許看到的是明天。另一幅青藤掩映的一扇窗,雨過天晴,洗刷過的青藤更可愛了。這樣的窗戶,該消減窗內(nèi)窗外幾多煩惱喧囂!再看一處古舊窗前的凝望,她是否在細聽風中傳來的遠方的呼喚?還有站在明媚窗外的等待,溫暖灑進心扉……
藝術(shù)的動人,有時候是因為它彌補了我們生活的欠缺。不是么?這些自然、悅目、有情調(diào)、有韻味的小窗,現(xiàn)實中已難得一睹!就如都市里的你我,即便居住在所謂的園林式小區(qū),窗外草木蔚蔚,曲徑通幽,窗內(nèi)布局裝飾,不無藝術(shù),但總是有不搭調(diào)的金屬網(wǎng)罩住了窗內(nèi)的你,隔開了窗外的我。當然,這怨不得那些生硬的近乎清一色的窗戶不藝術(shù)。凡事總得先求個安全!讓鋼管鋁條忠實如保鏢日夜守護家中的你,然后才能坐享窗內(nèi)寧馨,怡然一探窗外風景。這不正契合心理學家所揭示的需求層次心理——先得滿足安全感,然后才有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
不過,堅硬的金屬窗罩,其實也硬化不了我們的情意——只要心是柔軟的。
有幸遇上打開國門的年月,我家一代又一代親人先后讀書求學,散居海外。間或還有不同膚色的國際友人來訪,因此鄰里戲稱我家為“聯(lián)合國”。這“國際家庭”聽起來有趣,實則個中滋味,不說天各一方,幾多孤寂化作詩情,單說家中的窗戶見證了多少迎來送往、易感動情的時刻。
當算準遠方親人歸家的某個時辰,家中老人必一早坐在窗臺前,昏花的眼神緊緊聚焦著樓下樹木掩映的小區(qū)路徑,直到風塵仆仆的熟悉身影出現(xiàn)……歡聚的日子轉(zhuǎn)瞬即逝,游子又該起程,老人這邊剛在家門口跟兒孫道別,那邊一轉(zhuǎn)身必是靠著窗戶,再多看一眼樓下拖箱背囊的兒孫遠去的背影。這種時候,橫一條豎一條冷冷硬硬的金屬管在依依的目光中一概隱身!而這樣的情景,總使我心和眼一并潮濕?;叵攵嗄暌郧?,小不點的兒子寄養(yǎng)在他外婆處,每個周六黃昏我趕班車回娘家。踏入小巷,必先舉目望向我家那扇沿街窗戶,因為我知小兒子早已待在窗臺,攥著窗欞,伸長脖子,低頭搜索著他的媽媽。未知當日小兒等待的心思如何,想來焦灼總是難免的。就如同今天,我倚窗等待他的歸來、目送他的遠去,心中滿滿的焦灼和不舍。生活像是往前走著,又像是這么輪回著。不同的是窗子的位置、造型、材質(zhì),相同的是一代又一代難以割舍的親情!
窗是心靈落腳的地方。一扇窗有一扇窗的故事,故事中有著你也有著我,不管你我是在窗內(nèi)還是在窗外。
(選自《百姓生活》 2015年第1期)
優(yōu)化訓練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說“畫作清新而有意趣,煞是可愛”,請說說它的“可愛”之處。
答:
2.文中第三自然段寫都市里金屬網(wǎng)罩住的窗戶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3.作者以生活中常見的窗為題材,從這常見的窗中讀出了豐富的內(nèi)涵,請結(jié)合全文,說說“窗”的豐富內(nèi)涵。
答: